裁員潮來臨之前,你至少可以做好這一件事……
01
社會新聞背後的焦慮
看到近期的各種新聞,作為一個HR,我也表示心慌慌。
萬科的例會,「活下去」的大紅色標語遍布會場,萬科滿滿的求生欲,這讓多少地產公司不寒而慄。
恆大也不甘示弱,在集團會議上,許家印明確表示,恆大全集團停止招聘,同時優勝劣汰,提升戰鬥力,勸退5種人、清除3種人;精兵簡政、提高效率。
如果說房地產公司是因為低迷的市場預期導致的,帶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作為普遍性來看待的話,那麼作為高精尖的互聯網公司也出現類似的消息,就有點耐人尋味了。
10月25日,阿里、京東也被傳全面收縮人員編製,不批offer。而就在不久前,也傳出了華為停止社招的相關信息。
雖然這些消息最後都被阿里、京東、華為等方面否認,不過從獵頭等可靠消息獲悉,幾家公司的社招基本以較高級別的專家、管理崗為主,中低級別已無相關社招崗位。
而就連一向火熱的公務員招聘,今年也只招聘1.45萬人,為往年的一半。
這些撲面而來的新聞,意味著寒冬到了嗎?企業難道都不需要人了嗎?
02
你不成才,就被裁員
如果說來自市場上的信息還不夠震撼,那麼眾多一線企業的數據可謂更加真實殘酷。
臨近年底,我所在的金融公司已經停止了招聘,一人多崗,內部調配成為應對人員流失的良方。何時重新開啟招聘,目前還是未知。
朋友所在的地產公司,已經連續3個月沒有招聘新員工了。
一家穩步經營的創業公司,不對外招聘,但是用實習生的方式彌補人手緊張的不足。
另一家公司,合同到期的員工,公司寧願賠付經濟補償金,也不願意繼續續簽合同。
……
然而,出乎人意料之外的,這些企業無一例外的表示,對新員工並不拒絕,公司的招聘信息也一直掛在網上,公司招聘同事更沒有閑著,一直在物色、挖掘人才。
一方面縮緊人員規模,一方面物色和挖掘人才。一個資深HR道出背後的真諦,本質就是優勝劣汰。
那些公司里可有可無的人,趁此機會丟掉一定都不可惜;那些市場上真正稀缺的人才,剛好可以通過人才招聘的淡季,用最低的成本吸引過來。
越是這樣的經濟寒冬,越是給了企業優勝劣汰的機會,天然的大浪淘沙機會。
何為真正稀缺的人才,就是那些具備核心競爭力,能夠為企業帶來價值的人員。
正如馮鞏曾經說過,鐵飯碗的真正含義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到哪兒都有飯吃。
唯有這樣的人,才能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勇敢地存活下來。
作為普通職場人,與其擔心被暗潮洶湧的職場環境取代,不如紮實努力提升職場技能,讓自己加緊成才,變成企業在任何時候都不會被拋棄的那一員。
03
被裁員,離你有多遠?
就算不是在人才招聘的嚴冬里,那些裁員的故事也一直都在上演著。
朋友小力畢業後就來到這家紙業公司,至今已經十年整,然而在今年合同到期後,公司直接出具了不再續簽勞動合同的通知,理由是公司將要轉型新的業務區域,一些老員工首先被裁員。
同學小成,在工作中因為得罪了客戶,業績平平的他在總監的盛怒之下,丟給了他一句話,你明天不用來上班了。
休完哺乳假的同事小張,因為核心工作崗位被占,最後只能在部門做一些助理性的工作,當公司有末位淘汰的名額時,她第一個被解除勞動合同。
總結一下那些被裁員員工的特點,無非是以下幾點:
比年輕人工資高但沒年輕人有衝勁和闖勁的老員工。
工作崗位可替代性非常強的員工。
工作不能給公司帶來價值感的員工。
工作態度散漫,沒有危機感的員工。
而這些特點,歸根結底一句話,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員工。
在企業里不加緊成才的人,用張泉靈的話來說就是,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你不成才,便成就他人。
04
我們如何才能加緊成才?
我們為什麼輕易的就會受到社會上和身邊的裁員風波、停招風波所影響?
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對自己不夠自信,我們的競爭力還不足以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遊刃有餘的生存下來。
每個焦慮滿滿的人,都在擔心以下幾個問題:
公司會不會在經濟下行周期,突然倒閉?
如果裁員,最先被裁員的會是我嗎?
如果出去找工作,自己到底有什麼競爭力?
每個被焦慮的人,都急於將這種焦慮情緒,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當大家都在苦苦焦慮而不得其果時,那個傳遞焦慮的人似乎才能找到一絲絲快樂。
但這些能對最終的結果產生影響嗎?並不能。想要徹底打破焦慮,唯有一種方式,打造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加緊成才。
首先,我們需要正確的認識自己。
巴菲特說過:「對你的能力圈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範圍大小,而是你如何能夠確定能力圈的邊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邊界所在,你將比那些能力圈雖然比你大5倍卻不知道邊界所在的人要富有得多。」
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我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我的邊界在哪裡,哪些事情我們能做,哪些事情我們不能做。
一個內向的人,就不要強迫自己去做外向的需要與人溝通的工作;同樣,一個外向的人就不要逼著自己在默默無聞的崗位上努力奮鬥。
拒絕被安排,不要因為焦慮而什麼都學,找准自己的邊界狀態,在熟悉的氛圍中努力提升。
其次,在熟悉的鄰域里深耕發展。
很多人,看到社會上的各種成功案例,就躍躍欲試的展開追逐。
殊不知,重新開始一個新領域,比在自己熟悉的鄰域奮鬥要難上一萬倍。
看到現在的寫公眾號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就拚命的想擠進去分一杯羹,但如果不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寫作相結合,給大家提供有價值性的內容,盲目的開始,只能是自嗨。
就拿最容易開始的寫作來說,找到與自己鄰域所能結合在一起的點,一步步的積累和提升,在自己熟悉的鄰域能找到更多的話題。
通過分享專業知識,一方面能提升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另一方面也能為他人帶來價值,這個過程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
最後,持續的行動是實現目標的前提。
當我們找准自己的邊界和所要發展的鄰域之後,持續的行動就是達成目標的關鍵。
成功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天比昨天有所提高,每天堅持提升一點點,相信時間的複利,知識的複利,能力的複利,當雪球越滾越大時,就是自我勢能提升發展壯大的歷程。
慢慢來,比較快。耐心的耕耘和持續的行動,時間一定會還以一個美好的答案。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唯有加緊成才,才是對抗時代潮流最有力的武器。
--END--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春風,人力資源研究特約作者,12年資深HR工作經歷,專註於個人職場權益的保障和維護。


※領導提拔了一個比你差的人,是不是該走人了?這些建議一定要看
TAG:方學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