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觀察 電影節遍地開花,中國的電影節離世界有多遠?

觀察 電影節遍地開花,中國的電影節離世界有多遠?

近幾年,中國各種電影節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頭來。優秀的電影節平台對全國各地文旅資源有著強大的整合調度作用。

在電影產業的不斷發展之下,國內的電影節也請來不少海外嘉賓,頒獎季熱門影片也時有展映。如知名法國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即將出席於12月9日開幕的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即將開始的第三屆澳門國際影展也決定將 《綠皮書》選為開幕影片。

眼花繚亂之下,我們到底應該關注哪個國內電影節呢?

提起電影節,我們心目中首先想到的想必是這三大——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法文縮寫「FIAPF」,是電影製品行業的國際性組織,總部設於法國巴黎,於1933年成立)將電影節分為4類,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非競賽型電影節,紀錄片、短片電影節。

通常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被稱為「A list」,即我們常說的A類(A-class)電影節,「三大」即屬於此,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A類電影節目前共15個,其中就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

而我們熟知的像釜山國際電影節、悉尼電影節等,是屬於B list的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目前在冊24個。

C類(C-class)電影節目前僅有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和維也納國際電影節兩個。而D類電影節則只有5個。

加上該協會曾經認證過又撤銷的電影節,總數也不到60個。但迄今為止,世界各地已經設置各類電影節近1000個,並且這個數字依舊每年在持續增長。

類型化趨勢明顯

新興電影節未來可期

目前國內諸多名目的電影節數不勝數,任何城市或者單位憑藉環保、科普、法治、微電影等主題,再冠以城市+國際的名頭就可以開一波頒獎典禮。而這些電影節在全國範圍內大都不成氣候,所以今天我們暫且還是只介紹一下影響範圍能夠輻射全國的電影節吧。

國內唯一的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2018年共收到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的3447部影片,比之去年的2528部增長了近百分之四十。其國際影響力相對而言是國內電影節中首屈一指的,但除了體量大級別高看電影要搶票之外,彷彿也沒有給大眾留下更多的記憶點。

金雞百花電影節,也是風風雨雨幾十年了,每年評獎新聞我們總是能聽到的,比起長春電影節的不聲不響,珠海電影節的早早停辦,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很多老牌電影節權威性還是在的,雖然其影響力日漸式微,反倒不如近些年來新興的電影節,它們的風格特色更明晰,選片評片標準也更有針對性,能夠形成自己的標識。

1)立足「電影市場」

北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2011年,依託於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地位和集群化電影生產基地的文化地域優勢,北京國際電影節受到了越來越多關注。雖然主競賽單元好像無人問津,但它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其「電影市場」環節,從招商展會、項目創投到行業對話、特約、簽約及電影放映,覆蓋了電影全產業鏈,吸引了諸多產業目光。一方面這其實非常直接地展示了電影節本身是電影產業與會展業最直接的接入點這一特徵,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不菲的經濟價值。另一方面電影節還能展現市場導向,通過電影節小規模的觀影來關照觀眾對於影片的反饋。其實所有設立展映的電影節都具有這項功能,但北京電影節在此方面相當成功,這跟北京作為電影文化中心的地緣優勢是非常相關的。

2)關照電影新人及獨立電影佳作

從中國傳媒大學校內短片競賽,到國內獨立電影的風向標,作為電影節中的黑馬,競賽類型的電影節——First青年影展的發展歷程尤其值得影視從業者關注。2014年開始,這個電影節不斷挖掘出了許多獨立電影佳作。從《心迷宮》到《老獸》,獨立電影佳作能夠脫穎而出依靠的是清晰的定位和日益完善的評價體系。First影展始終關注電影人的處女作,在國內電影節中獨樹一幟。影展評委的遴選也需要無缺席集體討論確定。為了能夠讓優秀電影人獲得更長遠的發展,First 影展能夠不斷學習其他優秀電影節的創投體系、志願者體系和視覺體系,聯合電影公司出資保障作者藝術表達,推進藝術電影進入主流院線。加之還有影展大使的全力支持以及志願者團隊的熱情付出,First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電影節品牌,這是國內很多電影節都非常欠缺的。

平遙國際電影節2017年成立,平遙電影節不設官方評獎和閉幕式,參投影片以分單元展映為主,旨在發掘電影新人。賈樟柯作為平遙電影節的發起人,本身是對國內藝術電影受眾的極大號召。而平遙電影節的藝術總監由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擔任,對電影節展規格、流程的完整性提供了極大保障。雖然至今不過舉辦了兩屆,但在業內口碑很好。

3)在主題/受眾等方面更具針對性的電影節

電影節的分門別類也是電影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如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旨在交流絲路各國文化魅力。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等校園電影節,則將大學生作為特定的關照人群。雖然其影響範圍有限,但也有著其他電影節無法代替的亮點。

總而言之,電影節的開展其實能夠直接促進當地電影與外交流並且擴大當地電影的影響力,與會期間的來賓也直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戛納從小城發展到世界知名電影勝地即是如此,也無外乎大家都想開電影節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馬上將要舉辦的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吧。

我們能有企及戛納的電影節嗎?

由於歷史沿革,中國的藝術片市場相對而言非常弱勢。

我們熟知的藝術片導演如賈樟柯、婁燁到王兵,其藝術作品無一例外最大的市場還是在歐洲,在法國。當然,藝術片市場只是電影節的重要推動力量,韓國的藝術片市場不如日本,但釜山電影節相對東京電影節近年來卻展現了愈發良好的前景。所以電影節的發展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在意識形態上,電影節也有其特殊之處,威尼斯電影節是墨索里尼牽頭創辦,而戛納電影節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對抗法西斯政權而起勢。想要發展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節,對於意識形態的包容必不可少。吉爾斯·雅各布曾言:「電影節上幫助藝術家獨立地拍電影,同時也要給予他們某種聲望,以使他們能全身而退。」這方面其實是需要國家和政府的支持的。

僅從經濟上來看,戛納電影節每年會得到政府100萬到150萬美金的輔助,其他國際電影節也都能夠得到政府相當比例的資金支持,而上海國際電影節至今都是國際上唯一沒有政府資金投入的大型文化項目。缺乏穩定的資金保障,單純依靠電影院票房和廣告商贊助,上海電影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籌措資金,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在文化語境上,中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二十世紀至今,我們的文化理論上都是跟著西方走的,文學、美學、心理學……尤其是在電影這個發源於西方的學科上,我們始終沒有自己的話語權。

電影從產生伊始,就是歐洲統領全球,從電影製作到電影評論,從巴贊到麥茨……制定標準的始終是歐洲。哪怕好萊塢發展至今,北美的電影產業如此發達,他們的電影節依舊比不上歐洲電影節的聲望。我們慣常提起好萊塢,都是只說票房不論藝術。

而藝術電影較之商業電影其實更需要電影評論的介入,我們在這方面的欠缺是從十九世紀中國被迫現代化開始的。這種現狀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甚至幾代人都不一定能夠改變多少。

那如果你想問,中國有朝一日能有堪比戛納電影節的電影節嗎?你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2007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是33億,誰能想到2017年的時候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能夠高達559億呢?

2018年6月,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已經突破了300億。現在離2019年只剩一個月了,不知道今年這個數字會竄升到什麼高度。對中國而言,全球第一的人口基礎以及諸多利好的現實元素對於電影節的發展是應當能夠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的。

只能說,希望還是要有的,只要我們一直走在向前的路上。

而每一位電影人的努力都是重要的。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好萊塢鐵血英雄的江湖地位,正在被哪些國產電影取代?
《生活萬歲》背後:《舌尖》導演的小人物故事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