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讓情緒流動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讓情緒流動


點擊上方↑ 

「武志紅」

,看看有多少位朋友關注


那一刻你心裡有場海嘯,


可你靜靜站著,


沒有讓任何人知道。


——葛婉儀









越來越多的人戒掉了情緒






「成年人的崩潰確實是無聲的。




內心沙城暴捲走了一座又一座城市,殘垣斷壁又被海嘯沖刷,心碎成了沙子,就算撿起來都根本沒法拼。




溺水了以後又被鯊魚吞掉,等了三夜都沒有等到天明。無人生還。這種程度。



說出來的卻是:

沒什麼啊,怎麼了

?」




這是博主@田螺姑娘楊美味的一段話,引起了大家很強烈的共鳴。



別說當眾了,成年人連崩潰的權利都失去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戒掉了情緒。




前段時間我深夜刷手機,突然發現有個朋友發了一條」世界很沮喪,壓力很大「的朋友圈。




正準備問問他怎麼了,卻發現已經不能評論了。




他刪了。




翻了翻朋友圈發現他最近在創業,平時都是雞血滿滿,各種宏偉藍圖。




他大概覺得沒有人會看到這一條吧。




突然感覺有點心疼:成年人活得太壓抑了,就連在朋友圈裡表達一下,還得馬上刪掉,生怕被人看到。






想起自己前陣子也是,擠完十一點末班車到家之後,只想癱在床上大哭,懷疑這一切繼續下去的意義。




但不到兩分鐘,就放棄了。




權衡了一下,如果現在哭或是找朋友聊天,可能要花一兩個小時才能緩過來,再收拾一下,至少三點才能睡,明天還要繼續上班修改方案。




那還是睡覺要緊,畢竟黑眼圈和髮際線都在提醒我時間的流逝。




連情緒崩潰都要挑好時間。




要先想清楚情況允不允許,有沒有這個時間,來讓我的情緒崩潰一會。



我們總被教育不能做情緒的奴隸,被它支配。




逐漸地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當情緒當成了死敵,拒在城門之外。




喜怒哀樂,本來是用來讓生活變得更豐盛鮮活、熙來攘往的。




過度壓抑、迴避情緒,對生活變得麻木,失去了跟自我的連接,只會讓生命成為一座死寂的空城。







誰剝奪了我們的權利






成年人失去崩潰的權利,這是一個很悲哀的事情。




心理諮詢,很大一部分的意義,就是在幫助來訪者處理情緒,走進諮詢室的這些人,不管遇到什麼事,都離不開情緒問題。




諮詢師王宇赤說:「情緒無法表達,人的攻擊性就只能向內,一旦開始自我攻擊,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




例如變得疲憊、厭倦、死氣沉沉,還可能會有引發抑鬱、焦慮等心理層面的問題,最嚴重的是自殺。




除此之外,長期情緒壓抑還會引發一系列的身體疾病。




像我們常見的乳腺癌,高血壓等,都跟無法處理好情緒有關。




出現任何一種心理問題,身體問題,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壓抑情緒的因素在裡面。







壓抑情緒,聽起來是百害無一利的事情,那我們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 被生活框住




每個成年人都有社會化的一個角色,我們在這個角色里需要承擔一些責任。




學生就應該學習好,父母就應該賺錢養孩子,員工就應該盡職盡責早出晚歸加班。




會有一些標準化的東西在那裡框住我們,使得我們沒有辦法自如地去表達情緒。



? 對情緒的誤解




很多道理告訴我們,真正厲害的人都戒掉了情緒,因為情緒會分散你的注意力,會讓你的效率打折。




似乎戒掉情緒才值得推崇,喜怒不行於色才是高級。情緒在我們眼裡變成了不好的東西。




而我們覺得自己必須是好的,所以最好不要有情緒。





? 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把自己包裹得越來越嚴實了,因為受的傷多了,碰的壁多了,被評價也多了。




我們需要在一個非常安全、非常信任的環境里,才能把我們內心當中柔軟、脆弱的部分展現出來。







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外部評價里,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這是我們自我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感的來源。




如果外在的評價不好,內心會產生失落,也會有一些對自己不確定的恐懼,失去了社會角色就好像失去了自己一樣。







處理情緒的錯誤方式






基於這樣的認知,我們通常都會對負面情緒採取這樣的處理方式:



? 首先是迴避、拒絕。




知道自己心裡有情緒,但躲開。




因為我們認為情緒是不好的,是可怕的,情緒的流動更是如山洪猛獸一般,

這種失控的感覺讓我們不想去面對。




只想跟那些抓得住、看得見、控制得了的東西建立連接,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習慣。




我們跟這一部分太熟悉了,所以應對起來就比較自如,對生活的控制感也就更強。



? 其次是壓抑、忍讓。




知道自己心裡有情緒了,但刻意忍著。




中國的中庸文化,一直都是「壓」,這個文化有它的美,但如果過度了,也就意味著你要背上一個忍辱負重的感覺,那就不好了。




深層原因在於不配得感,認為沒有一個人會在意我們的情緒,那種感覺就是「我不配表達情緒」,我只需要完成別人對我的要求和期待。




所以我們會在做事的時候,選擇先把工作或者社會的責任處理好。




自己,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可以往後挪一挪的。




事情比我重要,工作比我重要,別人比我重要,我是最不重要的。






? 還有一種方式是選擇忽視。




假裝看不見情緒的存在。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會採取這種方式。




王宇赤老師提到她有一個來訪者,上大二時出現情緒的問題,沒辦法專心學習,失眠,然後他父母就說「沒事,你自己調解一下吧」、「沒關係」。




後來他媽甚至說「你不要再說這個話題了」,直接給他打回去了。




她們覺得只要看不見,問題就不存在。







處理情緒的正確打開方式






但無論你用怎樣的方式來迴避負面情緒,無論你現在是否感受得到,它都在那裡,或許未來某一天可能會以更失控的方式出現。




所以你必須學著去處理。




王宇赤認為:情緒最核心的原則是平衡。




情緒比較健康一個狀態是:

我有了情緒,無論是選擇忍還是發泄,我都自己清晰地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做。




比如我覺得不發脾氣,對我的獲益來講會更大,而且對於這個不發脾氣的後果,我可以去消化掉,我就可以選擇忍住。




在那一刻來講就不叫忍,也不叫壓抑,叫戰略性妥協。




因為人生不可能什麼事都如我所願,我見到不爽開口就罵,見到誰不爽就罵,不可能處在這樣一個狀態裡面。




但假如我真的想發脾氣,我也能夠去承擔發脾氣之後的結果,我就直接發脾氣。你跟我吵架,我可以走。




我可以走,也可以不走,可以繼續在這裡待著,這就是我的一個彈性和靈活度、自由度。




平衡,是一個總的原則。







具體到如何處理情緒:



? 認清你這個情緒是什麼




比如說我現在很憤怒,我現在很愧疚,我現在很失望、沮喪、遺憾,你要把這些情緒都認清。換句話說,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狀態。




情緒來臨時,我們會陷入「我整個人都不好了」的狀態。




你給它一個命名,被叫出名字,也就意味著就被看見了,這是好起來的第一步。




看見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的影響,也能看到更多基本事實,因而會有更大的騰挪處理能力。



? 去應對這個情緒




沒人的情況下,可以拿東西打一打,或者是做一些動作來發泄,我們可以用動作來處理情緒。




因為我們身體運動的系統是受右腦跟情緒腦的支配的。




我們一動身體,就跟情緒的中心直接建立了一個很重要的連接,就能夠很好地觸發情緒,也可以

更直接地療愈。




這也是運動能很好地改善情緒的原因之一。




所以,沒事出門跑兩圈吧~







安撫之後,你就要去理解一下,為什麼你會在這個點上被勾起來,跟什麼有關。




是當下的情緒,還是跟過去的某個經歷有關,認清楚這些,你才能真正理解情緒。



? 做一些能讓自己開心的事




給自己買杯奶茶喝,或者說吃塊蛋糕,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像找一個好媽媽來對自己好。




就像《請回答1988》里說的:



大人只是在忍,只是在忙著大人們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堅強來承擔年齡的重擔。大人們,也會疼。 




會疼,就可以哭。




要求一個人一直快樂,本身就是一種苛責啊。




所以如果你感到不快樂或是不舒適,請坦然地看到這些情緒,然後接納它。




接納了不快樂,才可能真正快樂起來。




經得起情緒帶來的驚濤駭浪,才能享受情緒賦予的真實、流動與鮮活,讓我們與情緒共舞。




福利時間






王宇赤是我們廣州諮詢室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她擅長用舞動與精神動力學,幫助來訪者處理個人成長,情感困擾,人際關係困難,焦慮抑鬱情緒等問題。







我們邀請王老師本周三為我們分享與身體相關的

免費

心理課,

覺知你的身體,讓我們一起看見它。






你曾經讀懂過身體給你的信號嗎?




身體曾經告訴你哪些秘密?


而你又是如何覺察到這一切的?




和我們分享你跟身體的故事


我們會在留言區區篩選3位分享者,


每人送出武志紅《身體知道答案》1本。




16歲女兒離家出走,只為教會媽媽吵架:孩子的問題,是你婚姻的鏡子
兒子不起床,老子燒床單:腦殘不可怕,心殘才嚇人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