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中國式婚姻:不愛才是天經地義

中國式婚姻:不愛才是天經地義


點擊上方↑

 「武志紅」

,看看有多少位朋友關注







作者:亞比煞


來源:豆瓣






1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真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他解釋了中國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來處。



但又不像很多書,一提到「國民性」就是純粹的批判或嘲諷。

他對中國人有踏實的了解,有敏銳的觀察,有抽絲剝繭的犀利分析,卻沒有那種置身事外的態度,對「你國人民」高高在上地指手畫腳。




他感同身受,卻又不感情泛濫,始終保持著一個學者的理性。




閱讀此書,他筆下帶出來的這種觀世的態度,比他告訴我的知識本身,對我更有價值。




無法展開評述他的所有見解,本文只挑出他對中國人的婚姻的觀察這一點來說。







為什麼「愛情」這件事,在中國人的婚姻中如此不受重視?



中國人的婚姻為什麼不需要愛,甚至相當多的人,認為沒有愛,才是更適合的婚姻?




他在書中這樣寫道:





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




如果事業小,夫婦兩人的合作已夠應付,這個家也可以小得等於家庭;如果事業大,超過了夫婦兩人所能擔負時,兄弟伯叔親戚全可以集合在一個大家裡。




中國的家庭,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




夫婦之間只是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而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



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的婚姻和家庭,不講愛,不講私情。講的是紀律,追求的是效率。

在門當戶對的基礎上相親結婚,立馬生一堆孩子,然後女人管家,男人賺錢,如同合作夥伴一樣,分工清楚,責任明確。







所以,中國人不講來世信仰,不講形而上學,講的是三綱五常,忠孝義悌,君臣父子,克己復禮。這些都是紀律,是家法。



中國人不拜虛無縹緲的神,我們拜祖先,因為這更有利於家庭團結,打造一個事業共同體。中國人的夫婦不講相愛只講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這些都是事業社群里的特色,沒有效率,就沒有事業;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從古到今,中國夫婦之間感情的淡漠是一種正常現象,感情的滿足,往往是在婚姻之外尋求,和正妻不必講感情,反倒是和娶的小妾,或青樓女子還更有感情。




娶不起小妾,上不起青樓的,那就看聊齋故事,幻想一下人和仙,人和鬼,人和妖,都好,反正不是和老婆。




費孝通先生寫道:





夫婦大多是用不著多說話的,一早起各人忙著各人的事,沒有工夫說閑話。出了門,各做各的。




婦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裡帶孩子。工做完了,男人們也不常留在家裡,男子漢如果守著老婆,沒出息。




有事在外,沒事也在外。茶館,煙鋪,甚至街頭巷口,是男子們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場所。




相反的,在西方家庭中,夫婦關係卻是主軸。因為《聖經》里關於婚姻,有與儒家傳統完全不同的理解: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







夫妻一旦結婚,就組成一個親密的小團體,共同承擔風雨,並不依賴外援。夫妻共同經營家庭,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他們長成了就離開這團體。




對西方人來說,政治、經濟、宗教等功能有其他團體來擔負,不在家庭的分內。




所以夫婦成為主軸,兩性之間的感情成為凝合家庭的力量,成了獲取生活安慰的中心。




而中國人的家庭則承擔了太多功能,要同時解決經濟、事業、宗教信仰、社會福利機構等所有需求。




所以,父母天經地義地摻和兒女的婚事,兒女天經地義地要求父母給錢買房。




所以某相親節目,必須帶著父母上場,父母不喜歡,就可以一票否決。

因為這不是選擇你喜歡誰的問題,這是選擇要找一個什麼樣的合伙人來加入這個利益共同體的問題。




就像亦舒所說:

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








2






結婚生子,對中國人而言,就是一份事業。如同你必須讀文憑,必須找工作,你也必須結婚,生孩子,買房子。




只有這一切都完成了,你才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這些事,其實都不需要感情。




讀文憑,不需要愛知識。找工作,不需要愛工作。所以結婚生孩子,自然也不需要愛伴侶。




你只要認清楚,這是你需要做的事,然後拿出做事的態度,按照符合標準的模式,讓它發生存在並繼續就算是合格的。




所以,上學時不許談戀愛,因為感情會干擾成績。畢業了,馬上找工作,相親,結婚,生孩子,

什麼時候就該做什麼事,當做一個個通關任務去完成。




不要去搞那些旁逸斜出的所謂理想,追求,愛好,那純粹都是瞎耽誤功夫,不務正業。







因為愛,就是一種感情的激動,它會造成一種緊張的狀態,從社會關係上說,感情是具有破壞和創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動,會改變原有的關係。




要維持著固定的社會關係,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動。

感情的淡漠,才是一種社會關係穩定的標誌。




穩定社會關係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謂了解,就是指接受著同一的意義體系。




這個意義體系,就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從出生開始就植進你骨子裡的東西。

它會成為你今後思考一切,決定一切行動的基礎。




也許因為是農耕社會,農耕是需要穩定的,需要持續地紮根在一個地方,去播種耕耘,才能有收穫。




所以我們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復一日,春種秋收,生兒養女,世世無窮,這才是我們所認同的生活的意義。







所以我們骨子裡並沒有什麼自由精神,自我意識,我們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相信家族制,家長制,還是要靠上一個大集體,傍上一個老大,抱個大腿,托個親戚,搞點裙帶關係什麼的。




讓自己融入大集體,

過上一種穩定而重複的生活。教育自己當個老實人,要順從規矩,維持大局的穩定,

才是壓倒一切的準則。




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不同的文化。




比如很多印度人,他們不在乎今生有多少痛苦,對他們而言都只是修行,他們認為生活的意義就是為了來世。




我們很難理解,印度人為毛就能什麼都不在乎,住大街也行,住山洞也行,沒吃沒喝都無所謂,天天在髒兮兮的恆河裡沐浴祈禱,這有什麼意義?




同樣他們大概也不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就那麼短視,像個老黃牛一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埋頭勞作,從不考慮來生,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







而這就是文化,

就是一種你覺得很傻缺,但別人覺得就是真理的東西。




無論別人覺得你的文化,你的生活意義多荒謬,多沒有價值,但你卻深信不疑。它已經成為你的本能,你不需要經過大腦就會去遵守的世界觀。




不按照這套標準生活,你就會覺得哪裡不對勁,各種不正常。




你可能也會偶爾羨慕別人的生活方式。

但是你心裡始終覺得,還是回到自己熟悉的那套模式里,才覺得最安全舒服。




你羨慕過很多人,最終,你還是會回到中國人幾千年的那個生活模式里,早出晚歸,面朝黃土背朝天。




只不過我們的祖輩是對著土地,我們是對著電腦,我們搶著考公務員,進事業單位,渴望有一個編製和鐵飯碗。




不這麼做,你就會恐懼,沒有安全感,沒有文化認同感。




讓中國人活成活成印度人那樣,肯定受不了。但對原生在那種文化里的人來說,那才是他們最自在的活法,是最正常的生活方式。




所以也許可以說,

大多數的人從出生開始,命運就是註定好的,被文化註定的。

只有極少數敢思考,敢行動,敢冒天下大不韙的人,才能活得與眾不同 。








3






從婚姻,扯到文化,我大概扯得太遠了,扯回來說婚姻。




這本《鄉土中國》,成書於1948年,背景也主要集中在鄉村,所以,和今天的中國社會現狀有一些不同。




今天,中國人的婚姻和感情,一方面受著傳統中式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又接受著西方愛情觀和婚姻觀的洗禮,使得我們這一代人,在結婚戀愛生孩子這些問題上顯得尤其艱難,問題頻出。




我們與原生家庭,與父母觀念的衝突也愈發激烈,

這也造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種揮之不去的焦慮和迷茫。







這種矛盾,每到過年過節回家團聚的時候,就會集中爆發。




我們一邊在心中渴望親情,渴望與父母團聚,享受天倫,一邊又渴望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脫離家族束縛,成就自我價值,這使得我們更難和父母和平相處。




同樣的,我們一邊羨慕著白頭偕老的婚姻,結婚生子的安穩,一邊又難以忍受沒有感情,只講究效率的冷冰冰的家庭機器。




我們在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的撕扯之中無所適從,進退兩難。




我們無疑是撕裂的一代。卻也

註定

只能在撕裂中前行,承受撕裂之痛。




這種痛苦,不同於上一代人遭遇「文革」和物質缺乏的痛苦,也不會同於我們下一代迷失在娛樂至死的浮華中,精神空虛的痛苦。




這種痛苦,是我們獨有的,我們作為同一代人,雖然能夠彼此理解,但自己的問題,只能自己承受,自己去消化,去做出自己的選擇,並承擔它所有的結果。







中國式的婚姻,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已經走到了分水嶺。有人向左,有人向右,有人乾脆不選。




愛,或不愛,哪一個才是天經地義呢?




書里沒有標準答案。




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作者:亞比煞,自幼酷愛讀書,願以書為火,行過世間幽暗,當過記者,做過編導,現為作者。






?


長按下方二維碼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份日

簽~




我們到底應該在什麼時候結婚?這是我聽過最深刻的答案
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養生,而是讓情緒流動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