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征途中的新「三人團」:兩副擔架一匹馬,同是天涯淪落人

長征途中的新「三人團」:兩副擔架一匹馬,同是天涯淪落人

文|黃金生

湘江戰役的慘重失敗,「使人們對於李德那一套由懷疑到憤怒」(伍修權)。彭德懷批評李德等人「把革命當兒戲,真是胡鬧!」朱德在看到湘江戰役的損失報告後,也悲痛地說,不到兩個月,就損失了這麼多,這支部隊是我們從井岡山帶出來的,一步一步發展壯大起來的,這是對中國革命的犯罪!紅軍此時的處境,正如伍修權在一首詩中所描述的那樣:

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

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

經歷過慘烈的湘江之戰後,「三軍今日奔何處」之問,不僅是中央領導層思索的問題,也是紅軍廣大指導員到普通士兵都在思考的問題。

當時紅軍戰略轉移的目標是到達湘西同賀龍、蕭克的紅二、六軍團會合,故而一開始都把這次戰略轉移的軍事行動稱為「西征」。與長征出發時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最高三人團」相對應,長征途中還有一個「三人團」。離開蘇區時,由於毛澤東在於都河勘察水文地理時,染上一場惡性瘧疾,幸得中央醫院院長傅連暲趕來救治,病情才得到控制,但身體仍十分虛弱。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被敵機炸傷,由於醫療條件有限,一直未愈。所以博古等人在研究轉移人員的安排時,曾想把王稼祥作為重傷員留在老百姓家養傷,把毛澤東也作為身體不好者而留下。據王稼祥的夫人朱仲麗回憶,許多同志為此據理力爭,說毛澤東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絕對不能留下。毛澤東等得知王稼祥也要被留下,馬上為他爭辯,說王稼祥是軍委副主席和總政治部主任,重任在身,必須隨軍行動,堅持要他一起行動。博古這才同意他們一道隨軍轉移。本來博古早已和組織局主任李維漢商量好,把隨軍西征的黨政高級領導人分散到各軍團里去,而毛澤東竟親自去找了一趟博古,並說服他改變了原來的決定,同意中央主要領導人編入中央縱隊統一行動。這樣,毛澤東便與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編在一縱隊所屬的中央隊,進行長征。毛澤東和王稼祥兩個人同在擔架上行軍,在一起交流的機會比較多。而張聞天當時在黨內地位雖然很高,相當於二把手,但因為得不到博古的信任也被排擠出「三人團」之外。「同是天涯淪落人」,相似的境遇使得張聞天開始向毛澤東靠攏。張聞天回憶說:「在出發前有一天,澤東同志同我閑談,我把這些不滿意完全向他坦白了。從此,我同澤東同志接近起來。他要我同他和王稼祥同志住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反對李德、博古領導的『中央隊』三人集團。」就這樣,毛、洛、王形成了一個新「三人團」。毛澤東、王稼祥的兩副擔架和騎馬行軍的張聞天從長征以來,一直結伴而行,三人時常討論紅軍自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處處被動的經驗教訓。這就是後來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所調侃的「擔架上的陰謀」。

渡過湘江後,毛澤東等人更為紅軍的處境及今後的戰略方向憂心忡忡。蔣介石在搶渡湘江以前,就察覺中央紅軍有北去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的戰略意圖。為了阻止中央紅軍實現「與賀蕭合股之目的」,蔣介石於11月17日在南昌行營發布了《湘江以西區域剿匪計劃大綱》。這個大綱規定,在「黎平、錦屏、黔陽之東,黔陽、武岡、寶慶之南,永州、桂林之西,龍勝,洪州之北」,布下重兵,構築工事,「堵匪北竄」。在行軍途中,毛澤東對王稼祥說:「蔣介石已經布下了一個大口袋,要我們去鑽,只有傻瓜才去鑽呢!」看著王稼祥不解的神情,毛澤東指著西邊說:「那邊是貴州,敵人力量薄弱,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貴州去,為什麼一定要鑽口袋呢?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

王稼祥聽後深受啟發,當即表示同意。然後王稼祥又找了張聞天,張聞天聽了,也明確表示同意,三人逐漸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必須改變紅軍前進方向和路線,不能讓博古和李德再這樣指揮下去。與此同時,毛澤東同周恩來、朱德也進行了談話,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突破湘江防線後,按照博古和李德的計劃,是沿著桂(桂林)黃(黃沙河)公路向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但由於敵機的轟炸,無法前進,只好躲進桂北山區,來到資源縣的油榨坪,此地背靠連綿的群山,面對湘江流域的一片平原,軍委本來打算讓部隊在這裡休整幾天,不料從全州方向來了兩個師的湘軍,不得已第二天又繼續進入西延的主峰——越城嶺,又叫老山界。老山界主峰海拔兩千多米,是紅軍從江西出來以後所過的第一座難行的高山。康克清在《回憶錄》中說:「這裡高山峻岭,森林茂密。敵軍被甩在後面。敵機難以偵察,可以稍事休息。一個多月的緊張奔波,總算可以喘口氣了。」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一次科舉,北方學子竟全部落第,主考官是否舞弊至今成謎
朱元璋對他的皇子皇孫有多好?一品官員的俸祿只是親王的十分之一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