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卡達「退群」撕開歐佩克組織內部裂痕

卡達「退群」撕開歐佩克組織內部裂痕

原標題:卡達「退群」撕開歐佩克組織內部裂痕

歐佩克資料圖

卡達近日宣布,將會在明年1月份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卡達此舉,不僅使得卡達與沙特等阿拉伯國家的矛盾和裂痕愈加明顯,更將歐佩克面臨的諸多挑戰展示在人們眼前。


從市場層面來看,卡達的石油生產和出口量,相對較小,對於歐佩克整體的產量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今年10月,作為歐佩克第十一大產油國的卡達,日均原油產量約為61萬桶。比起媒體報道中創下日均產油量新高1120萬桶的沙特,這一數字幾乎是微不足道。


所以卡達退出歐佩克,對於歐佩克本身影響有限。而且卡達國內能源行業更加倚重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卡達石油公司發表推特稱,卡達未來計劃將天然氣產量從每年7700萬噸提升至1.1億噸,將力主競爭未來國際天然氣市場的主導權。因此,卡達「退群」對於國際能源出口市場的心理衝擊,恐怕大於實際上卡達對於國際石油出口市場的影響。


在歐佩克內部,沙特憑藉其巨大的石油資源和生產量,成為了該組織的實際領導者。對於沙特來說,既需要在歐佩克內部進行協調,耗時耗力,又要與其他非歐佩克國家談判,談判做出的較大讓步反過來經常引起歐佩克成員國不滿,使得沙特「左右為難」。從今年以來,就一直有各類「小道消息」,聲稱沙特正在研究「解散」歐佩克。在此背景下, 卡達宣布退出歐佩克,使得人們對於歐佩克未來走向,有了諸多疑惑與猜想。

另外,此次卡達「退群」也反映了歐佩克面臨著日益增多的挑戰。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其成立的目的在於「協調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保證石油市場的穩定,以確保為石油消費國提供有效、經濟而穩定的石油供應,為產油國提供適度的尊重和穩定的收入,為投資於石油行業的資本提供公平的回報」。在上世紀60-70年代,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的石油,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尤其是在上世紀70年代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憑藉提升石油價格,來迫使一些西方國家改變對以色列的同情和支持態度。這是將石油作為「戰略武器」應用到國際政治中的典範,也是歐佩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體現。


但上世紀70年代之後,挑戰開始增多。首先,國際能源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來自於核能、風能、天然氣、太陽能等新型能源,不斷衝擊著石油在能源領域中的地位;其次,世界各國環保意識逐漸增強,而石油消耗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議題;第三,傳統的能源消費大國,尤其是美國,已經逐漸轉變成了能源生產大國,頁岩技術的應用也改變了傳統國際石油市場供給地區的格局;第四,歐佩克內部面臨著諸多挑戰和矛盾,傳統的「以色列是敵人」的地緣政治共識已經不復存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得伊拉克與歐佩克關係一度瀕臨破裂,而伊朗在2003年之後在中東地區的強勢崛起,也使得歐佩克內部關係日益微妙;最後,一些非歐佩克國家,如俄羅斯、巴西、加拿大和哈薩克等,石油產量也在不斷增加。


卡達「退群」後續如何發酵,歐佩克如何應對挑戰,有待時間檢驗。(王晉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西北大學敘利亞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比利時盧森堡中資企業協會舉辦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座談會
「兩島歸還論」:安倍政府難以下咽的「美酒」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