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五毛錢引發的暴亂,讓我們見識了另一個法國……
原標題:一場五毛錢引發的暴亂,讓我們見識了另一個法國……
法國,亂套了……
街上的人們一邊高呼:「陷入困境的人們,讓我們殺死資產階級」,一邊打砸搶燒。
如果不是依稀可見的埃菲爾鐵塔、凱旋門和人們手中揮舞的法國國旗,也許人們至今仍無法相信,圖中這個破爛不堪的地方竟是以浪漫著稱的巴黎↓↓
最近半個月,「黃背心」成為法國的痛,攪得人們不得安寧。
因對總統馬克龍的政策不滿,法國爆發了自1968年「五月風暴」以來的最嚴重騷亂,身穿「黃背心」的抗議者們在街頭橫衝亂撞,打砸搶燒此起彼伏,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隨著示威活動升級,香榭麗大街上的奢侈品名店也成了示威者們的搶砸目標。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這裡的30多家奢侈品門店被打砸搶燒,光是Dior一家店就被掠走了價值超過778萬人民幣的商品。蘋果新開的的香榭麗舍旗艦店也遭到了搶劫。
有的示威者還將黃背心掛在櫥窗里↓↓
一家銀行被打砸,甚至被焚毀,造成約1000萬人民幣的損失……
停放在巴黎富人區的跑車也難逃一劫↓↓
也許對有些示威者來說,那些穿戴奢侈品、開好車的有錢人是資產階級的代表,更是社會不公平的代表,因仇富心理作祟做出過激行為還能找出個解釋,可下面這些示威活動實在讓人匪夷所思……
一群穿黃背心的蒙面人闖入凱旋門博物館,砸爛了位於入口處象徵法國共和國的瑪麗安雕像,破壞館內藏品↓↓
凱旋門外部也隨處可見「馬克龍下台」「讓革命之火燃燒」等口號塗鴉↓↓
剛在阿根廷參加完G20的馬克龍2日一回到巴黎,便第一時間趕到香榭麗舍大街及凱旋門等發生過騷亂的場所進行視察,不過,抗議者們顯然不買賬,不時發出噓聲,甚至直接沖著他喊「馬克龍下台」。
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要從5毛錢的漲價說起……
馬克龍前不久宣布為了推進環保事業而提高燃油稅,每公升柴油加價0.065歐,基本等於人民幣5毛。這引起了中低收入群體的不滿。這群人身穿黃色背心上街抗議,最後參與人數越來越多,抗議演變為暴亂事件。
不過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喜迎」油價上漲的情緒再高漲,也不至於讓「浪漫」的法國人把狗頭鍘都抬出來。
其實提高燃油稅所帶來的購買力下降問題才是事件升級的主因。
《紐約時報》:他們氣的是法國根深蒂固的問題。
美國《紐約時報》指出,提高燃油稅僅僅是這次事件的導火索,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引人深思。據悉,在日益上漲的物價面前,很多法國中低收入群體每個月的工資只夠養活自己20天,剩下10天主要喝西北風。
很明顯,法國人不喜歡喝西北風。
與東三環國貿寫字樓里的白領不同,當很多法國中低收入群體也問出「中午吃啥」這個問題的時候,裡面沒有一絲糾結的成分,字字都是靈魂拷問,關乎生死。
法棍也是要錢的。
「他們用最後的錢支付前往巴黎的路費,之後便在那裡與同樣從貧窮鄉村湧來的人們一起拉起山頭,呼籲馬克龍這個『代表精英和富人,不管窮人死活』的總統趕緊下台。」
換言之,這次被外媒稱之為「起義」的暴亂,其根源是法國日趨嚴重的貧富差異,而馬克龍繼續增加燃油稅的政策,只不過是把炸藥桶點燃了而已。
馬克龍: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除此之外,此次暴亂愈演愈烈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組織者。
抗議和罷工對於法國人來說如同家常便飯,但一般都是「有組織、有紀律、有報備」的合法遊行。而此次「黃背心」事件完全是由抗議者在網路上響應,並自發走上街頭的抗議。這支鬆散的抗議團隊表面看是抗議油價上漲,但實則是「各有各的難處和訴求」。
當抗議活動進行到後半部分時,這些抗議者已經不滿足於「讓馬克龍下台」,他們還要求降低交通違章罰款金額、降低食品稅、給政府官員降薪、以及更好的公共服務、甚至解散議會......
而這也加大政府與抗議者對話的難度。這事兒沒有起頭的,每個個體都有訴求,每個訴求還不一樣。並且這群走上街頭的抗議者除了都穿著黃背心,剩下的共同點就是都覺得政客是騙子。
鑒於這種情況,法國政府處理起來也是一頭包......
所有這些雜亂訴求背後的不滿情緒慢慢積累,再加上抗議者與政府溝通不暢,一場抗議活動最終演變成了流血暴亂。
雖然這樣的罷工和抗議在我們看來可能只是隔岸觀火看個熱鬧,但是法國人確實是認真地在作鬥爭。
我們在法國經常聽到的一句諺語是:工作在春天,度假在夏天,罷工在秋天,節慶在冬天。作為世界上最愛「鬧事兒」的民族,愛罷工、愛遊行、愛打砸,已經成了法國人民的日常。有數字統計,法國人一年365天中79天都是在罷工,三天一小罷,五天一大罷,而且往往罷工緊接著就伴隨暴亂。
僅僅是2018年,法國就發生了多起暴力暴亂事件。2018年1月1日跨年夜裡,狂歡的氣氛竟然點燃了憤怒的法國民眾,一夜之間,除了多起打砸搶的惡性事件外,還有1000多輛無辜的汽車慘遭焚毀↓↓
3月17日,新勞動法取消法國著名的「每周35小時工作制」,法國人民不幹了,多地街頭爆發暴力衝突。
4月,法國各地大學爆發學生運動,大批學生包圍學校,圍堵恐嚇學校領導。
4月28日,有17萬法國民眾參加的反勞動法示威抗議,繼而演變成嚴重騷亂↓↓
5月1日,法國工會組織數十萬人上街大遊行,遊行隊伍包圍整個巴黎,隨後還是演變成了打砸搶燒,眾多臨街的商鋪、超市、學校損失慘重↓↓
7月,法國世界盃奪冠狂歡夜,照例又一次演變成暴亂,暴徒打砸商鋪、搶劫銀行、燒毀車輛,甚至對路人發起攻擊,造成多人重傷……
法國人這一年都沒有消停過。有人認為,這種一言不合就上街的習慣似乎是他們過於浪漫的個性所致,但深究其背後的原因,可能遠遠不止於此。
法國人民的「暴脾氣」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他們的革命精神最早始於法國大革命,甚至在法國國歌《馬賽曲》中,都不乏「武裝起來吧,人民!」「組成你們的戰隊!」這樣頗具革命意義的字眼兒。
在這樣的精神感召下,法國人從1789年開始,就懷著一腔熱血走上了街頭。
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為維護自身權益、限制封建王權,強調「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的民主思想,發動並領導了以攻佔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為標誌的大革命。那一天是7月14日,這一天日後也成為了法國的國慶日。
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延續了很多年,期間峰迴路轉、跌宕起伏。最終,大革命結束了法國1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法國也成為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把皇帝推上斷頭台的國家。
法國大革命(繪畫)
法國大革命給後來的法國人奠定了一種狂暴的政治基因。後面的劇本大家都聽過,著名的1968年「五月風暴」,工人和平民們又走上了街頭,反對整個歐洲的黑暗政治。這場風暴給法國政治和經濟都帶來了較大衝擊,但最終,戴高樂總統與總工會談判做出了妥協,法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緩和了各種矛盾。
但民眾愛罷工、愛鬧事的情緒還是保留了下來。1995年,法國再次爆發全國性大罷工,參與率甚至達到了75%,成為1968年以來的又一次高潮事件。
縱觀歷史,不論是200多年前的法國大革命精神,還是半個世紀前的工人運動傳統,都讓法國人民的革命精神深深埋進了骨子裡。
但這些「改革」恰恰「傷害」了幾乎入不敷出的法國老百姓。去年,年輕氣盛的馬克龍在總統大選中贏得太容易,一下子成了「政壇寵兒」,結果把「改革」的進程設置得太快,一不小心,玩兒脫了……而在面對利益受損的普通公眾的質問時,還搞起了沉默,拖拖拉拉不想向老百姓「妥協」,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人設妥妥地塌方了。如今的馬克龍,成了一個「傲慢」「自以為是」「嚴重脫離群眾」的官僚代表。
儘管面對無法控制的暴亂局面,高傲的馬克龍還是低下了頭,做出了讓步,宣布暫停加征燃油稅。但這五毛錢引發的暴亂,給法國帶來的傷害,又有誰來買單呢?
作者: 二水 咖喱 隋唐


TAG:環球人物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