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惡魔出籠——一戰中慘烈的化學戰

(揭秘)惡魔出籠——一戰中慘烈的化學戰

原標題:(揭秘)惡魔出籠——一戰中慘烈的化學戰


2018年4月,美軍以發生疑似化學武器襲擊為借口,武力打擊敘利亞政府軍和其境內目標。化學武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辭彙,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化學武器是一種極具實戰價值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威力僅次於核武器。由於其獲取的技術門檻較低,殺傷破壞力較強,一般被稱為「窮人的原子彈」和「無聲殺手」。現代意義上的化學戰和化學武器,應該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算起。1914年8月,一戰戰場上最先出現了使用刺激性毒劑的先例,標誌著化學武器正式走向歷史的舞台。在整個一戰中,英、德、法等國一共釋放了約12.4萬噸化學戰劑。


那麼,一戰中哪兩個國家最先使用了化學武器?最初使用化學武器的兩次戰鬥為何毫無效果?兩軍對壘,德軍陣地上怎麼會突然出現幾千個啤酒桶?希特勒是如何成為化學戰的受害者的?化學武器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傷害,以致人們談化色變,將之視為惡魔?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惡魔出籠——一戰中慘烈的化學戰。


二戰時,美國原子彈計劃的領導者奧本海默曾在日記中為自己辯解:「每當看到某種在技術上很誘人的東西,你會迎頭趕上,把它做出來,但只有等到成功以後,你才能夠去爭辯這種東西可以幹什麼用。原子彈的情況也是如此。」


不止是原子彈,世界上任何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誕生大概都是如此。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們早就發現有些草藥能夠治病,而有些草藥又有致命的毒性。但是,古代的人們,即便心腸再壞,也很難用毒藥去害死很多人。當時的技術條件,對毒素進行提純都很困難,就更不用說「合成」了。


到了現代,隨著化學這門科學的發展,人們開始製造毒氣。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方軍隊中就有人提出「製造毒氣來對付南方軍隊」,這種惡毒的想法太讓人厭惡,直接被北方將領給否決了。但是,把「化學」與戰爭聯繫起來的想法,開始在世界各地軍方流行起來,並且在幾十年後終於變為了現實。


一戰時,法德兩國率先使用了化學武器。德國的領軍人物是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弗里茨·哈伯,這位化學奇才不僅積極為德軍研製毒氣彈,還提出大規模使用毒氣戰即「化學戰」的設想,被德國統帥部採納。後來面對愛因斯坦等人的責備,他一直用「愛國」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解,但是其作為猶太人,最終還是被他愛的國家所拋棄。


一戰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革命都已經完成,可以大規模製造出各種毒氣和有毒物質。從自然界中分離出氯氣已不算什麼,毒性更大的物質也能夠合成出來了。相比於科技的進步,人類在邁向文明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卻走上了一條可怕的歧路。各國爭相放出潘多拉魔盒中的惡魔,為了戰爭的勝利,可謂完全不擇手段。



一戰中最先使用化學武器的是法國。1914年8月,法國軍隊向德軍投擲催淚手榴彈。這種手榴彈里充滿了溴乙酸乙酯——一種催淚毒劑,不過每枚手榴彈只能產生19立方厘米的催淚氣體,濃度太低,以至於德軍幾乎沒有覺察到對手「使了陰招兒」。


當時溴的產量很低,所以法國人不久就把主要成分換成了氯丙酮。1914年10月,德軍向英軍陣地發射了一種裝有化學刺激物的炮彈。不過這種炮彈施放的毒劑濃度也很小,英軍也沒有覺察到。當時不管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都不認為使用催淚彈違反1899年禁止使用化學武器的《海牙條約》。


德國在開發和使用化學武器上下的功夫比較大。德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是在1915年1月31日,那一天德軍向俄軍陣地發射了1.8萬枚含有液態甲苄基溴,擁有催淚效果的炮彈,結果由於氣溫太低甲苄基溴全部凍住了,根本沒有氣化,放毒的目的沒有實現。同年4月22日,德軍在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中首次大規模施放氯氣,給英法聯軍造成很大傷亡。它也成為化學武器進攻的首個成功戰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毒氣擲射器的場景


1915年3月,德軍最高指揮部根據當時的形勢被迫開了一個秘密會議,會上制訂了一項阻止英法聯軍的作戰計劃。此後,德軍便開始在國內緊急搶購氯氣鋼瓶。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近6000個大型號的氯氣瓶堆放在德軍設在柏林郊外的一個秘密工廠里。在那裡,他們把這些鋼瓶改頭換面,裝飾一新,像是剛出廠的啤酒桶。很快,這些「啤酒桶」就被灌滿了氯氣,運到了伊普爾前線,被埋設在前沿陣地上。但是,老天偏偏作對,暴雨連連下了幾天。「啤酒桶」全露出了地面。


在對面的陣地上,英法聯軍指揮官通過陣前觀察所發現德軍陣地上一下子出現了那麼多「啤酒桶」,頓時大惑不解。他們把這個情況報告了上去。其實,英法聯軍指揮部早就知道了德軍往陣地上運去了大量的「啤酒桶」,指揮部那些高級將領們個個都認為此舉荒唐可笑。一家倫敦報紙還在4月9日的報上報道了這一消息,並在末尾諷刺德軍是在「開玩笑」。這張報紙傳到了伊普爾前線,官兵們看了,疑團頓時解除了,戒備心理大減,有的還指著德軍陣地上那些花花綠綠的「啤酒桶」哈哈大笑說,「瞧,他們想得多周到,給我們準備了那麼多上等啤酒!」而且,指揮官還如此激勵士兵:「只要攻下了德軍陣地,大家就有啤酒喝了!」


4月22日上午,伊普爾前線陣地上,微微的東風吹動著小草來回擺動。幾個德國士兵舉著小紅旗在觀察風向風力。到了下午3點,風向突然轉東,而且越刮越大,卷積著樹葉、枯草直往英法聯軍陣地上拋去。時機終於到了,只見德軍戰壕里許多士兵跑到「啤酒桶」前,迅速擰開了桶蓋。在幾公里長的戰線上,5730個「啤酒桶」全打開了,但冒出來的不是啤酒,而是濃濃的黃煙。頓時,在德軍陣地前沿寬6公里的陣地正面上,出現了一人多高的黃綠色氣浪。氣浪緊緊地貼地而行,在風的推動下撲向英法聯軍陣地。



1918年,被化學武器傷害的英軍士兵。英國士兵在法國利斯河進攻中遭德國化學武器的襲擊致盲,他們正步履蹣跚地相互攙扶著去接受治療


英法聯軍看到德軍陣地上突然出現的黃綠色煙霧,驚訝「啤酒桶」里怎麼會冒出了煙霧!當煙霧迎面撲來時,英法聯軍官兵個個都嚇呆了,緊接著一種難以忍受的強烈刺激性怪味弄得英法官兵死去活來,先是打噴嚏、咳嗽,流淚不止,後來就覺得空氣沒有了,像是掉進了大悶罐中一樣。不一會兒,一個個英法官兵窒息倒地。那些在第二線的部隊見此情景,紛紛丟下武器,爬出戰壕,爭先恐後地往後跑了。


跟在黃色煙霧後面的德國步兵,沒放一槍一炮就順利突破了英法聯軍第一道陣地,把整個戰線往前推進了4公里,奪回了失去的一些重要的制高點。在這次毒氣襲擊中,英法聯軍有1.5萬人中毒,至少有5000人死亡。


這一次使用氯氣如此「成功」,連德軍自己也沒有料到,所以沒有準備足夠的防毒面具給後援部隊,可以趁英法聯軍慌亂時發起攻擊,爭奪更大的戰果。結果德軍隨後遭到退到第二線的法軍的頑強抵頑,另外再加上右翼加拿大第一師的猛烈反攻,德軍已無法繼續前進。兩天後,德軍以同樣方式用氯氣攻擊了加拿大第一師的陣地。


此時,加拿大部隊得到軍醫官的指示,在紗布、毛巾上撒尿,蒙在臉上過濾毒氣。尿液里的尿素和氯氣產生化學作用降低了致毒的效果。由於氯氣密度高,大部分累積在戰壕內,所以,許多加拿大的官兵是撤到戰壕後面暴露的位置等待進攻的德軍迫近。同時,德軍的炮兵觀察員也因為氯氣和煙幕遮蓋戰場,無法指揮炮轟暴露的加拿大軍。加拿大第一師就是這樣撐住,直至英軍其他的部隊抵達增援。他們因為使用「尿布」戰術,所以氯氣直接導致的傷亡只有228名。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軍工廠的工人給毒氣彈塗漆


之後兩軍相互使用及研發新型的毒氣武器,其中以芥子氣、光氣、氯氣為主,估計至少有50965噸用於戰爭中。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化學武器戰劑而造成的非致命性傷亡約117萬6500人,至少有85000人死亡,在德國作家雷馬克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一書中對此有所敘述。


1915年5月24日,德國發動了一次更為猛烈的毒氣戰,在密集炮火的掩護下,德軍沿著3千米長的戰線,在伊普爾西南方向再次傾倒氯氣鋼瓶,施放氯氣。毒霧很快吞沒了伊普爾這座歷史名城。雖然協約國士兵吸取了一個月來的教訓,使用上了防毒面具,但由於這次氯氣濃度太高,很多士兵還是中毒暈倒。長達4小時之久的毒氣襲擊,讓3500名協約國士兵中毒,喪失戰鬥力,德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伊普爾。這場化學戰引發交戰雙方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作為主要進攻和報復手段,並且導致化學戰的規模越來越大。


1915年12月19日,德軍首次向英軍使用英國人於1812年研製的窒息性毒氣——光氣(碳醯氯)。


當步兵了解到沒有有效的防護物可用時,他們對毒氣更加恐懼了。標著『緊急』字樣的粉紅色信件不斷從司令部寄來,說明如何使用防毒面具,但信件卻是前後矛盾的。最初說防毒面具在使用的時候要浸濕,後來又說要保持乾燥,於是沒人相信防毒面具能夠防毒了。


直到1915年11月,協約國才得知敵人是怎樣製做防毒面具的。加拿大軍第七營,在一次塹壕襲擊中,捉到了十二個德國俘虜,從他們身上找到的防毒面具被加拿大情報部門認為是一個很大的收穫。



1917年,德國開始裝填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這種毒劑可引起嘔吐。氯化苦在常溫常壓下是不溶於水的無色液體,且不與水發生反應。它的揮發性與光氣接近,介於光氣與芥子氣之間。氯化苦能通過吸入、進食及經皮膚進入人體。它對眼睛、皮膚和肺部均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實驗證明其刺激性會使人不由自主地閉上眼睛;濺入眼睛之後則會使角膜水腫甚至液化。


氯化苦通常在施放其他窒息性和全身中毒性毒氣前施放,氯化苦中毒後因劇烈嘔吐迫使中毒者取下防毒面具,從而吸入光氣導致窒息。

隨著化學戰的升級,德軍在比利時戰場對英法聯軍首次使用了芥子氣,這種毒氣是由德國人在1886年研製的。一戰中,交戰雙方共生產芥子氣13500噸,其中12000噸用於實戰。希特勒作為參戰士兵曾在一戰中遭到英國軍隊的芥子氣炮彈襲擊而導致暫時失明。


一戰中,參戰國共生產了約18萬噸毒劑,其中12.4萬噸被用於戰場,約有130萬交戰人員被各種毒劑殺傷,因化學武器戰恐懼症而失去作戰能力的人員近260萬。


芥子氣可引起人的機體多方面損傷。戰時無防護情況下,常同時出現眼睛、呼吸道及皮膚損傷,並且通過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12000噸芥子氣被用於戰爭;因毒氣傷亡的人數達到130萬人,其中88.9%是因芥子氣中毒。



其實,早在1899年的時候,由於歐洲各國抓緊軍備競賽,當時的一些主要強國就在海牙進行談判,想搞一個對大家都有約束力的法案出來,這就是《海牙公約》。其中包括《禁止從氣球上或用其他新的類似方法投擲投射物和爆炸物宣言》《禁止使用專用於散布窒息性或有毒氣體的投射物的宣言》,可以說,當時的政治家已經預感到了化學武器的可怕。但是,到1916年的時候,協約國和同盟國都開始公開使用化學炮彈,《海牙公約》徹底失效了。


一位作家在採訪目擊者後描述了當時的可怕場面:「高達30英尺的黃綠色氣體在東風的吹拂下緩緩向前推進。這種致命的氣體灼傷了協約國士兵的眼睛和肺,讓他們嘔吐並在痛苦中倒地。數以百計的人在口吐鮮血和綠色泡沫後死去。士兵們的銀質徽章和皮帶扣也變成了黑綠色。」協約國立刻譴責德軍踐踏《海牙條約》,德國則狡辯說條約禁止的是化學彈頭,沒有限制氣體發射裝置。


德軍第一次使用化學武器的伊普爾,是比利時一個人口僅3.5萬的小城。這裡現在有一個「一戰博物館」,向今天的人們講述人類歷史上慘痛的一頁。博物館的屏幕上,反覆向遊客播放著紀錄片,先是一名德國化學教授講述:「我終於解決了所有難題,加入芥子氣的黃色氣體,將使它的所到之處,沒有生命的跡象。」接著,一名德國士兵說:「我們在毒氣彈發出後,再也沒有聽到任何聲響。我們悄悄穿過法軍的戰線,在經過的一英里內,到處是敵軍的屍體,空氣中還能聞到刺鼻的味道,還有動物的屍體。死馬、死兔子、死老鼠到處都是。有的士兵雙手緊扣著喉嚨、表情痛苦地死去;還有的士兵忍受不了毒氣在身體內灼燒的痛苦,開槍自盡。」當時的一個小女孩後來在日記中描述,她看見所有人都朝著她的方向跑,驚恐萬分,她也調轉方向,跟著大家一起逃,人們告訴她,一股黃色氣體從天而降,「碰到就死」。



和常規武器相比,化學武器不但殺傷力更大,對人造成的痛苦也更慘烈。一戰中中毒的士兵,有一些忍受不了痛苦,選擇了自殺。這之後,人們對此進行了反思,認為「即使是戰爭和殺人,也應該遵循一些底線。」因此, 1925年《日內瓦協定書》再次重申禁止使用毒氣,各國也都清楚毒氣彈的使用只能引起對方同樣的報復。因此在二戰中,儘管美、英、蘇、德等各大國都做了毒氣戰方面的準備,但大規模毒氣戰並未在他們之間爆發。到二戰勝利後對納粹進行審判時,重點就不在戰爭罪,而在反人類罪(滅絕猶太人的罪行)。但是,這種反思的力度和效果仍然是一個疑問:二戰時雖然歐洲各國都沒有使用化學武器,在東方戰場,日本卻對中國使用了細菌戰和化學戰。


歷史證明,人類一旦朝著錯誤的方向邁進,想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控制化學武器和核武器一直是熱愛和平人士的夢想。但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才在控制和銷毀化學武器的問題上達成一致。

《看歷史》唐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涵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世界上被仿製最多的槍支,是他研製的
(揭秘)二戰時,日本曾圖謀炸掉巴拿馬運河(下)

TAG:李涵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