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濃眉大眼的微軟 Edge 也「叛變」了?

濃眉大眼的微軟 Edge 也「叛變」了?

雖然在桌面系統的份額上有絕對優勢,但微軟的瀏覽器一直沒能達到與之相稱的表現。

此前,Windows 的默認瀏覽器 IE 一直被調侃為「Chrome 下載工具」,而被微軟寄予厚望的接班人 Edge 再次失敗——消息表示,微軟將放棄 Edge,轉而推出一款新的瀏覽器。

據 Windows Central報道,微軟正在打造一款基於谷歌 Chromium 引擎的瀏覽器,取代現有的EdgeHTML 渲染引擎。消息稱,內部代號為 Anaheim(阿納海姆)的瀏覽器最快將在本周公布, 2019 年初開始進入 Insider 預覽通道,並將在 Windows 10 19H1 系統中完成,最終將完全取代 Edge 成為 Windows 系統的默認瀏覽器,這也意味著 Edge 在發布僅僅三年後就夭折了。

作為微軟近些年來最重要的 Windows 版本更新的首發瀏覽器,也是對 IE 頹勢的回應,Edge 誕生之初便被給予了厚望,也贏得了相當高的關注度。

文章《微軟 Edge 瀏覽器的幕後故事:殺死 IE》中曾提到:

微軟高管解釋Edge這個名字時,說它表示「處在現代網路標準和能力的前沿」,並且試圖推進邊界。但你也可以這樣想:它是微軟對未來壓下的一筆賭注,微軟無法對之掉以輕心。

Edge 也確實是一次大刀闊斧的改變,其清新、簡約的設計風格簡直不像是微軟的產品,而 EdgeHTML 引擎也使得 Edge 運行更加快速,擺脫了過去 IE 「臃腫、落後」的負面印象。

和最大的競爭對手 Google Chrome 相比,Edge 是有一些性能及特性上的領先的。比如字體渲染更好,滑動更流暢,對 Windows 原生觸控手勢的支持也更好,還支持 Cortana ,同步網頁注釋等。

但 Edge 沒能取得預想中的成功。

從份額上來看,Chrome 如今已經突破 60%,而 Edge 只有可憐的 4%,足足有 15 倍的差距,而就算 「巔峰時期」,Edge 的份額也從未超過 6%,和第二名 Firefox 和「行將就木」的「前輩」 IE 相比,差距也是相當明顯。

NetMarketShare 2018 年 10 月數據

Edge 的失敗是可以預見的。

首先,瀏覽器積攢了大量的書籤、瀏覽記錄、表單等用戶數據,如非必要,用戶沒有太大的意願去更換,於是就會形成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想撼動 Chrome 非常困難。

其次,微軟一直標榜的」更快、更安全」的特性,也沒能完全讓用戶信服。幾年 6 月,微軟在 Edge 上推送了一則「廣告」,表示 Edge 比 Chrome 和 Firefox 都要更快,速度計圖形顯示競爭瀏覽器的速度分別慢了22%和16%。

但 Tekrevue.com 隨後指出,JetStream 是一個過時的「跑分」測試,並不能反應用戶真實的使用場景。當測試標準換成反應用戶真實使用場景的 Speedometer 2.0 時,在高端設備上,Edge 比 Chrome 和Opera 慢約 35%,比 Firefox 慢約22%,而在中檔上,Edge 比 Chrome 和 Opera 慢近 40%,同時與Firefox保持22%左右的差距。

另外,Edge 在 Windows 10 中是以 UWP 應用形式存在的,而用戶的使用習慣是根深蒂固的,並沒有太多人願意去使用 UWP 應用;此外,Edge 步子邁的太大,導致它對一些內容不能很好的支持,如果用戶想查看就只能跳轉到 IE,體驗非常割裂。而由於集成到系統中,Edge 不支持單獨更新,只能隨系統更新而更新,這也使得它的一些 Bug 不能得到及時的修復。

最後,Edge 份額太低,導致對開發者的號召力太差,擴展插件數量少得可憐。2017 年,問世近兩年的 Edge 也只有 70 餘款擴展,連 Chrome 插件零頭的零頭都不夠,後者已經能靠龐大的擴展數量支撐起一個獨立的系統(Chrome OS),甚至可以在瀏覽器里玩《刺客信條》。

總之,缺乏殺手級特性的 Edge,儘管出生就有「親兒子」光環,卻依然難逃失敗的命運。好消息是,微軟終於不再執著於「重複發明輪子」,採用了普適性更高的 Chromium 內核的新瀏覽器,如果做到穩定、迭代快速,以及實現對 Chrome 海量插件的完美支持,再繼承 Edge 原有的有點,還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鴻海精密證實富士康將在美國裁員;胡海泉深夜發文:羽泉要以如此不堪的方式收場?
戴威:ofo跪著也要活下去;賀建奎出席基因峰會並道歉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