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時任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的周養庵在看到田世光《竹枝伯勞》一圖時,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此時,田世光僅僅22歲。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田世光(1916—1999),號公煒,祖籍山東,世居北京,為我國現代工筆花鳥畫名家。早年求學於京華美術學院,專攻國畫花鳥,師承張大千、趙夢朱、吳鏡汀、于非闇、齊白石諸先生。曾任中央美院教授,北京工筆重彩畫副會長,中國畫研究院第一屆院務委員等。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田世光有幸認識了張大千先生,大千先生對他的花鳥畫很是欣賞,將他收為門徒。在田世光的藝術創作風格形成中,張大千是其重要的老師,但是工筆花鳥畫名家趙夢朱先生則是田世光的啟蒙老師。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說:「田世光的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他以自己獨到的視角認識傳統花鳥畫,取法宋元花鳥畫風格,體現出一種『大花鳥觀』的意識。同時,田世光的藝術還體現出水墨與工筆交融的特徵。他堅持探索水墨寫意的情趣與工筆重彩的嚴謹相結合,是對花鳥畫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現代性的突破。」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田世光的畫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畫面很少有題詩,但是有詩意,走出了靠題詩來發揮詩意的傳統文人老路。而同時因為田世光自幼居住在北京的柳浪庄,等於是在在大自然中,這也是他的創作的來源,非常的貼近自然和生活。」薛永年說道。另外一點來看,花鳥畫是一種雅俗共賞的畫種,但是田世光更加註重的是「雅」,薛永年也從具體的創作中去看田世光花鳥畫創作中的「雅」。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縱覽田世光的藝術人生,他不僅是承接中國古代與現代繪畫之間的一座橋樑,更為未來的花鳥畫發展鋪好了一條擁有深厚文化根基的紮實道路。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1938年,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感嘆到:「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註:圖文來自網上,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