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李白的《靜夜思》本也平淡無奇,被此人篡改兩字後,這才流傳千古

李白的《靜夜思》本也平淡無奇,被此人篡改兩字後,這才流傳千古

我們知道,古代的文人在表達情感方面大都是非常含蓄內斂的,因為這和他們所生活的時代是有很大關聯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對人的種種約束,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是作品中,文人們就會借用很多「物」或「事」來表達想要抒發的情感,而不是像如今的人一樣會直截了當的表明思念之情、憤恨之情等等。

借物抒情時,有一種「物」往往被古人所鍾情,那就是月亮。這顆離地球最近的星球,在古時就引起了千頭萬緒,看見了月亮,就想到了家鄉,朋友等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它也是相隔遙遠的人之間用來寄情的最好依託。和月有關的古詩詞有很多「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詩詞。

但是要說到這其中最耳熟能詳的詩歌,當屬下面這一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此詩堪稱每個人的人生啟蒙詩,大家都知道它出自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中國文學界的地位令人仰望,他一生所創作的詩詞數不勝數,仔細翻閱《李太白詩集》就能夠發現裡面和「月」有關的作品不在少數,可見李白對於「月」也是情有獨鍾。他一生最愛飲酒、作詩,當這兩件事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最是能夠啟發靈感,「舉杯邀明月」就是最好的例子。

《靜夜思》可以說是李白眾多的得意作之一,不過令人驚奇的是,有典籍證明李白最初的原作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樣,而是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再讀一遍,是不是感覺不太對勁?如果我們前後仔細對比一下就會發現,雖然整體的意境和所要表達的情感沒有改變,但是有個別字改動了,其中第一句的「看」改成了後來的「明」;第三句的「山」改成了後來的「明」。但似乎正是由於這兩個字多的改動,使整首詩句都靈動起來了。

那麼,這種改變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呢?又是誰擅自作了改動?他為什麼要改「詩聖」的作品呢?

原來,在宋人匯總的《李太白文集》以及其他有關的詩集裡面都還保持了詩人的原創內容,這一點可以通過翻閱相關史料查證。但是到了明朝,再看當時編纂的李白作品時,就發現《靜夜思》已經被改動過了,由此可如今的這種版本就是從明朝開始的,而且被後世一直延用了下來。

至於明朝人為什麼將這首作品進行了修改,據猜證,可能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相對應的。第一個原因,「明」是國號,是非常尊貴的辭彙,如果能夠在影響力很大的古詩詞中加上「明」,豈不是為其增添了光彩。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靜夜思》修改之後比以前更加的有感染力了,「看」是一個表示動作的詞,和下一句對應起來的話難免有些過於生硬,改成「明」的話更加的柔和;「明月」 比「山月」的範圍更廣,能夠凸顯更多的意境。而具體做出改動的人到底是誰,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很有可能是一名受命整理典籍的官方文職人員。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中國的文字堪稱世界上最奇妙的書寫符號,一字的改變,就能影響整個作品的風格意境,李白的《靜夜思》就是最好的例子,最初可能也本平淡無奇,但改動兩字後,卻能流傳千古,這不得不讚頌漢字的偉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的精彩文章:

寡婦傷感:昨日今日明日日復一日,木匠隨口對出下聯,贏得婦人心
父親和丈夫,誰的命更重要?女子作出的選擇,被後世辱罵成了成語

TAG:豆芽科的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