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市值殼資源走俏:買方按圖尋寶,賣方坐地起價

小市值殼資源走俏:買方按圖尋寶,賣方坐地起價

買方、中介拿著名單找「殼」,賣方要求溢價一倍以上。已經沉寂已久的殼市場,最近陡然開始升溫。

第一財經從多名業內人士處獲悉,早在一個月前,中介機構就開始大力物色殼資源,並開出了包含數十家公司的買殼名單,一些計劃借殼上市的實體企業,也在四處尋找殼資源。而受到青睞的,基本上都是市值20億元左右,沒有股權質押爆倉、債務壓力小,沒有未決訴訟的殼資源。

市場需求突然增加之後,資質較好的殼資源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第一財經了解到,殼交易中,賣方一般都要求溢價1倍以上甚至更高,部分賣方在要求高溢價的同時,還要求注入具有較大利潤規模的優質資產。

殼交易活躍

劉旭(化名)斜坐在一把木椅子上,面前的兩部手機鈴聲一齊響起,雙手各抄一部,對其中一方通話幾句,趕快又與另外一方通話,一番如此反覆的忙亂後,又有新的電話打進來。短短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裡,劉旭就接了十多個來電。

劉旭是一名「殼」資源中介人士,專門為上市公司殼買賣雙方牽線和資源匹配服務。而這種忙碌的狀態,幾乎已經是他最近一個月來的工作常態。

「沒辦法,買賣殼就是這樣,要跟雙方不斷溝通,而且最近殼交易比較活躍。」劉旭說,他最近正在為北方一家企業尋找殼資源,並且找到了意向標的,目前正在為雙方溝通,「買方實力雄厚,想受讓兩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上述來自北方的企業,並不是唯一的潛在買方。劉旭對第一財經稱,南方一家初估2018年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利潤2億元左右的企業,也正在委託投行等第三方,嘗試與這家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接觸,洽談受讓控制權事宜。

殼資源突然升溫,最近一個多月來並不鮮見。除了有意進入資本市場的企業,投行、私募股權基金等市場參與方,也紛紛投身於殼市場,一些投行甚至列出了數十個標的的殼資源名單。第一財經獲得的一份名單顯示,券商列出的擬買殼名單超過40家,並詳細羅列了上市公司所處行業、具體業務和亮點,以及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擬受讓比例、價格等情況。

一些擬買賣的殼資源,已有部分成交。上述名單顯示,列出的40餘家標的中,均根據市值、資產、利潤、債務等情況,按照重點推薦、暫緩考慮等進行了分類。截至11月底,已有10餘家的買賣雙方達成交易。

多名市場人士對第一財經稱,進入三季度之後,A股市場劇烈波動,上市公司市值普遍縮水,殼價、溢價率大幅下降,買殼成本顯著下降,9月份以來併購重組鬆綁、IPO被否企業借殼上市間隔縮短等政策陸續出台,都成為殼市場再次活躍的催化劑。

這種情況在上述名單中也得到了體現。市值都在20億元左右,部分公司市值已達15億元,一些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較低的公司,按照20%~30%左右的比例計算,買方只需要數億元,就能獲得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權。

殼資源的買方中,不乏實業背景。以某上市公司為例,買方設計了兩種方案,一種是分期受讓,第一步受讓實際控制人持有的流通股,剩餘部分待解禁後繼續受讓;一種是一次性受讓不低於25%的控制權,同步啟動借殼,裝入買方資產,將上市公司資產置出給大股東。

溢價水漲船高

股價低、市值小、無股權質押爆倉、債務壓力小,沒有未決訴訟的上市公司,是買方最為青睞的殼資源。

劉旭對第一財經稱,其接觸的賣殼意向標的,之所以被多個買家看中,就是因為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低、公司本身沒有明顯債務壓力,主營業務也能盈利,而且資產質量也比較好,買方既可以在不改變現有業務的前提下,裝入自身資產繼續經營,也可以剝離原有業務,自由選擇空間較大。

劉旭所說的這家公司,目前經營較為穩定,2018年前三個季度營業收入、凈利潤、貨幣資金餘額和凈資產情況都還不錯,而且大股東股權質押比例不到30%,目前市值僅在20億元左右。

根據第一財經獲得的上述名單,除了少量ST、虧損公司外,絕大多數擬賣的殼公司,2018年前三個季度都有數千萬元至上億元的凈利潤,賬面上有數億元現金,並且願意在賣殼後將現金留在上市公司。

「資產、經營狀況都還過得去,大股東沒有債務壓力,仍然要賣殼的,一般都是現有業務雖然沒有大的問題,但未來前景不好,還有一些是大股東年紀比較大了,沒有人接班,所以希望把公司賣給別人。」某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稱。

在市場需求突然增加之後,資質相對較好的上市公司殼資源的交易價格也水漲船高。多名業內人士均稱,純粹進行控制權交易,而沒有資產注入,通常情況下,這種類型的殼資源,賣方一般都要求溢價1倍以上甚至更高。

深圳某中介人士稱,其接觸的一家殼公司,凈資產和賬面現金情況都不錯,沒有對外擔保、商譽減值,大股東也沒有股權質押爆倉,實際控制人要求按照10億元的對價,轉讓其中25%的股份。而該公司目前市值約20億元,溢價率達100%。

實際上,類似情況並不鮮見,一些賣方的要價更高。根據上述市場人士透露,一家當前市值只有15億元左右的公司,大股東卻要求按照40億元市值、12億元的對價,轉讓30%左右的股份,總體溢價率超過160%。

一些賣方要求高溢價的同時,還要求買方注入具有較大規模的優質資產。上述投行人士稱,某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計劃以80%以上的溢價率,轉讓控制權,但同時要求買方注入利潤規模1億元以上,與現有業務協同的資產,如果買方是民營企業,則注入資產利潤規模得不低於3億元。

博弈激烈

儘管殼交易再度活躍,但並不是所有的買賣雙方,都能如願達成交易,價格方面仍然存在激烈博弈。

上述業內人士稱,一些轉讓控制權、保留小部分股權的賣方,出於資金、業務、後續經營等方面的考慮,更願意賣殼給國有企業,但國有企業受各種因素限制,賣殼時不可能給太高的溢價,即便有溢價,幅度也在30%以內,更多的是平價轉讓。

民營企業面臨的則是另外一個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一些純粹出於資本運作目的的民企買方,並沒有符合條件的可注入資產,雖然願意承受較高的價格,但是否拿得出來足夠的資金,卻是一個問題。即便資金能解決,高價買殼的潛在風險也很大。

「如果買價太高,運作不好的話,後續風險很大。」劉旭稱,在此情況下,未來只能以更高的價格脫手,才有獲利空間。如果持有期間股價下跌,成本會進一步抬升,從而導致再次轉讓價格上升。這種情況下,買方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而既有買殼意願,又有雄厚資金實力、優質資產的實業買方,似乎也並不好找。業內人士稱,對民營企業買方來說,過高的溢價,會增加企業的額外負擔。如果擁有資產,採取受讓小部分股權,同時向上市公司注入資產的方式獲得控制權的方式,對買方更為划算。

「既要高溢價,又要注入的資產質量好,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劉旭說,從公開市場情況來看,部分殼交易溢價率確實較高,但這種情況,除了實力雄厚之外,標的本身的資產,也對買方具有吸引力。一些殼公司雖然業績一般,但擁有優質土地等資產,買方看似高溢價,實際上卻以較低價格得到了土地。

業內人士還認為,一些賣方既要求高溢價,又要求注入優質資產,可能並非真的要賣殼,而是為了通過製造賣殼、資產重組的概念,藉以提升股價,並實現其他某種意圖。「可能也有些賣方真的想賣,但這種方式很難為買方接受,也排除不了炒股價的嫌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誰是全球市值第一?蘋果、亞馬遜、微軟展開激烈爭奪
享年94,對共和黨和北京烤鴨最忠誠的老布希走了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