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六】

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六】

原標題: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六】

本文作者:藍湛(投稿)


(1)、美國空軍當前的總體戰略是什麼?


要搞清美國空軍會如何使用高超音速導彈,首先得搞清其總體戰略。其戰略及原則,其實總體而言並沒有脫離二戰時所確立的戰略打擊與戰術戰場遮斷相結合的全面運用原則,但在對我國這一類的大國作戰時,其戰略打擊仍然是首要且必須的,具體來說就是在確定武裝力量介入我國與他國衝突的想定內,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對我軍我國所有重要目標實行堅決的打擊,瓦解我軍的空中及防空反導力量,殲滅我軍的戰略戰術導彈打擊力量,並最終全面打擊我國重點的工業體系、信息服務體系、電力、軌道交通、能源、民生保障等國計民生的體系,最終癱瘓我國重點工業生產、民生保障以及國家正常運行的能力,從而達到政治上可以逼和的目的,這是美國空軍作為戰略性軍種最核心的任務和使命。也許有人聽此會覺得吃驚,但千萬別覺得這是危言聳聽的觀點,實際上這種打擊模式不僅完全符合美軍長期推崇的「五環目標」打擊理論,更是在戰爭中被實踐過的理論,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基本就是按照這一脈絡進行的,甚至沒有出動地面部隊,就戰勝了一個國家,這就是先例。本文不專門講戰略,所以這裡不多做贅述,但事實就是這樣。


五環目標理論示意圖


(2)、美國空軍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對策


那麼既然美國空軍背負著如此重大的責任,要贏得這種規模的戰爭,但現在他們卻仍然在緊鑼密鼓地換裝備戰,為什麼呢?如果現在這種能力已經很成熟了,他們顯然不用這樣,所以他們現在這樣恰恰說明其仍然不具備在與我國這樣體量的國家對抗時的十足把握。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現在所面臨的困難,究竟都在些什麼領域?


第一,戰鬥機部隊作為空中突擊力量的主體,規模雖然巨大,但五代機數量不足,仍然作為主體的四代機群難以承擔突破中俄軍隊先進防空網,取得制空權的重任,無法形成真正的優勢,五代機數量又不夠。這也就是說,美國空軍目前戰鬥機部隊的主力,還不足以確保能在東海、南海這一類先進防空火力密集的地方奪取制空權。那本土那些老飛機又該發揮什麼樣的功效呢?


第二,轟炸機部隊作為戰略打擊的主體,如今除20架B2之外,其餘轟炸機在現今的先進防空火力下根本不可能對我國腹地進行任何有效的突防,反而會成為靶子。而B2本身也年事已高,現如今對先進防空體系的突防也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而如果沒有轟炸機部隊,戰略打擊的火力是根本不夠用的,戰略打擊是力不從心的。


第三,戰鬥機部隊雖然現已經有了近三百架左右的規模,但根本不能用作對地打擊的主力,不可能形成壓倒性的火力打擊。關鍵的問題是隱身戰鬥機為了保持其隱身外形,彈藥只能放在彈倉里,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戰鬥機難以攜帶足夠的對地攻擊彈藥而進行成規模的打擊,也不可能攜帶大型的先進巡航導彈或是高超音速導彈進行打擊,因為其均會破壞其隱身外形,所以其只能用作奪取制空權,而戰略哪怕是戰術打擊,都先天不足。


第四,戰鬥機/轟炸機部隊現有打擊手段過於單一,無外乎集中在先進空射巡航導彈和智能滑翔炸彈兩種方向,這兩種武器的突防能力雖然高,但模式單一,而且將所有希望僅僅寄托在這兩種武器上,賭性太大,一旦對手掌握了應對其的方法,美軍自己就將無牌可打。


那麼面對這些困難,美國空軍的解決之道又是什麼呢?答案不複雜:


第一,發展並大批量服役新型可形成真正有效突防的先進轟炸機—B21,並將其作為戰略打擊力量的主體。這個已經在路上了,B21目前已經成為了美國空軍甚至是三軍最優先的項目。


第二,繼續大量生產先進五代機F35,儘快替換國內如f16一類老舊機型。這個速度也是很驚人的,F35項目落地才沒幾年,現如今已經裝備了161架,可見其脈動式生產線的驚人生產效率。而這種幾乎半智能化的戰鬥機,哪怕是面對先進的F22都能形成一定優勢,對我國威脅可見一斑。

第三,也是最為重要的,就是繼續堅決發展空射型高超音速導彈HCSW、ARROW,在日後作為打擊力量的主要武器之一。這是最關鍵的。


(3)、這將形成怎樣的威脅?


對於美國空軍而言,高超音速導彈實際上將主要作為一種非核戰略打擊武器使用,可執行包括反艦、打擊機場、防空陣地、雷達站、指揮通信樞紐、洞庫、航天發射場等重要軍事設施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執行打擊我國重要的電力、能源、工業、水利、鐵路樞紐等關鍵國計民生設施的能力。具體如何打擊威脅,如下分析。



美國空軍將裝備的高超音速導彈將很類似於「匕首」導彈,但會有著更大的射程


首先,關於這種空射高超音速導彈,其大小、形式可能非常接近於俄羅斯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但在智能化、射程、彈道高度方面都會有較大的加強,重量可能進一步減輕,這個有關的前文已經說明了。那麼這種導彈的大致輪廓就比較明顯了,彈長6米左右,0.8米左右彈徑,300千克左右的戰鬥部,5噸左右彈重,2000公里以上射程。首先可供掛載的平台,可以排除F22、F35一類隱身戰鬥機(掛載將破壞隱身外形),其重量又使f16一類輕型戰鬥機掛載較為吃力,掛載平台又必須有一定突防能力,那麼剩下的就很明顯了,這種武器在未來最為主要的使用平台,就是B21轟炸機,彈倉中可容納兩枚高超音速導彈,這種飛機將作為主要戰略打擊力量,對我軍的艦艇、洞庫、指揮通信樞紐等目標進行打擊,打擊也必將屬於第一波次的突擊,從各大軍種的戰略分工來看,應該不會主要打擊艦艇,而是打擊陸上重要目標。而後續的打擊就複雜了,很多美軍的平台都可以完成,例如老式的F15,一架飛機至少可以掛載一枚;B-1B轟炸機,可以掛載4-6枚;老式B52J,一架可以掛載4枚左右,這些飛機雖然不能直接飛臨我國上空發射導彈,但卻可以憑藉導彈本身巨大的射程,在我國近海發射便能直接威脅到我國腹地的絕大多數地區的目標。



美國空軍公布的B21示意圖



擁有巨大載彈量的b1b轟炸機

我們仍以美國武裝介入台海衝突為假定,多架B21分多個方向,在F35的護航下從我軍水面艦艇部隊的雷達網空隙中突入,在到達我國淺海地區尚且距內陸防空火力有一段距離時就直接發射高超音速導彈,打擊我軍內陸目標。而其6000公里以上的航程,加上導彈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哪怕從關島機場甚至是夏威夷機場起飛,也足矣攻擊到我國腹地絕大多數目標。這可能是今後世界上隱身性能最為強悍的飛機,我國現有的老式雷達基本不可能發現其蹤跡,而日後我軍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又不可能短時間大規模裝備,這就意味著在防空體系中總有缺口,有漏洞,就一定會被其利用。



當年空射衛星實驗的F15,這種老飛機如同當年一樣具備配備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


而要知道當前美軍還沒有裝備B21,那麼如果只是通過老裝備是不是就不能高效使用這種高超音速導彈了呢?完全不是這樣的。通過老式的B-1、B52、F15等平台同樣也可以形成可觀的打擊覆蓋面。以老式的F15戰鬥機為例,假設其在我軍海軍遭受了第一波打擊形成了防空缺口的前提下,其從沖繩嘉手納基地起飛,掛載一枚高超音速導彈,通過缺口飛至浙江前沿海區發射,這個地區在我軍內陸防空導彈火力範圍之外(如果低空飛行,最後躍起爬升發射),憑藉導彈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就足矣攻擊到北京-陝西西安-甘肅酒泉-四川成都-雲南昆明一線內陸地區的目標。



從日本起飛的打擊覆蓋範圍


從韓國群山機場起飛,則直接發射即可攻擊我國長春-哈爾濱-錫林郭勒一線目標。



從韓國群山基地起飛的打擊覆蓋範圍


也許有人說如果美軍前方機場已經被我軍戰時打癱了,這些依靠日本機場的方案就都不能實現,這不盡然,因為其實美軍完全可以通過簡易機場+「熱機加油」快打快返航的方式克服這種問題(熱機加油現在已經被美空軍在全軍推廣並著力演練),而且空中加油同樣可以克服這些問題,這還只是航程短小的F15,如果換做大航程的B52、B-1B,從美國本土起飛即可完成這一攻擊任務,然後只要在沖繩基地進行短暫的「熱機加油」或直接空中加油後便可返回美國本土準備第二波攻擊。同樣的甚至從阿富汗巴格拉姆基地起飛一架F15掛載高超音速導彈,沿崑崙山脈突入我國境內,憑藉高超音速導彈2000公里以上的射程,可以攻擊我國西北地區至新疆西藏地區的全部目標。可以說,哪怕通過美軍現有的平台,使用這種導彈即可攻擊到我國的每一個地方,況且是等著B21服役之後呢?


從沖繩起飛的打擊覆蓋範圍


那麼這樣的打擊將會形成怎麼樣的火力輸出呢?如果是單算目前的平台,美軍現役裝備著316架F15,58架B52,62架B1B以及20架B-2,這其中只有B-2能實現對我國國土縱深的突防,其他都必須在沿海前沿發起進攻。而且F15是不可能全部調動過來的(戰時機場資源不夠),但其他平台可以。那我們就姑且先算其他平台,58架B52如果都採取本土或關島起飛,空中加油的方式,或者是阿拉斯加基地轉場起飛直接進行攻擊,共可先後投射240-340枚這樣的高超音速導彈(取決於其能掛幾枚導彈,保守估計是4枚),而如果是通過B-1B轟炸機,用相同的打擊方式,調集30架即可形成180枚的輸出,而如果是62架都用作打擊,即可投射372枚高超音速導彈,而且這只是說的一個架次。如果這些飛機的出動率每天都能維持很高的話(B2做不到,但B-1B和B52都可以),投射的數量就取決於美軍的庫存量和日產量了,這個數字就極其恐怖了。



而且這還是沒算上20架B-2和今後將服役的B21的,在B21這個項目剛剛擺在美國國會面前時,其訂購規模就是164架以上,而且其設計以及製造成本等等都無一例外地瞄準著大規模戰爭、大量生產規模以及高強度衝突使用。而其設計及使用幾乎全部瞄準著對內陸的戰略/戰術打擊,航程指標增加到了上萬公里,這幾乎完全將我國的版圖囊括在其射程範圍之內。而上百架B21若是通過其他轟炸機同樣的攻擊方式+空中加油打擊我國境內目標,前後波次便可輕易投射320枚以上的高超音速導彈,並且這種飛機可以隨意的選擇攻擊地點,因為其超強的隱身能力可以騙過各國現役的大部分雷達,甚至包括那些反隱身雷達,哪怕可發現它也難以形成有效的火控數據。這種平台發起的攻擊將會是隱蔽而致命的,而其憑藉的高超音速導彈更是難以攔截的,在這種平台下我國的任何地點的任何固定目標,都可被其列為打擊的對象,而這些目標除了軍事設施,更可能便是那些重要的電力、能源、工業樞紐,一經攻擊,便可能導致我國的工業體系、民生體系陷入癱瘓,而這些目標又普遍存在著分散於各地且脆弱的問題,難以防禦,面對這樣的威脅,調整已然迫在眉睫。



剛剛服役的F35現如今已經裝備了160多架


當我們將上述美軍三軍對高超音速導彈的使用方法結合起來時,我們所能看到的,便是一番令人不寒而慄的圖景了,三軍形成的規模,高超音速的打擊形式,將怎樣地改變戰爭的遊戲規則?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戰爭的新時代正在無聲中悄然來臨。


四、對策與展望


每當面對這樣的困局,我們總會本能地問起:該怎麼辦?現在的情況其實已經很明白了,我國將來可能面對和所準備的戰爭的遊戲規則,正在被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悄然改寫,而這樣的改變,當前我軍仍然還無法適應。就如同一戰時的散兵陣遇到了機槍和塹壕體系;機械化陸軍遇見了戰略空軍的戰術轟炸;今天的情況,其實也異曲同工。所以我們要知道,歷史上並不是沒有過這樣的情況,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傳統的國家和軍隊對已然發生的改變沒能作出相應的反應,那結果難免是悲劇性的。

那麼,如何改變?向哪裡改變?怎麼樣改變才能面對即將到來的困境?我國的國防困境究竟來源於什麼?要做出改變,先得回答這些問題,而如果能真正正確地回答這些問題,困境也就不再存在了。


1、我國的困境從何而來?


看了前文的所述,在《中導條約》作廢,美軍大規模列裝高超音速武器之後,我國國防可以說將進入一種困境,那就是在我們現有的所有方面,幾乎都會被對手巨大的優勢壓制,尤其是在海上,如何保存自己都將是問題。那麼這種局面究竟從何而來?主要矛盾在哪裡?


困局的根源是源於我國的科技落後嗎?當然不是,熟悉我國高超音速導彈飛行器技術積累的朋友會知道,美軍實驗的這一類型高超音速武器,我國早已開始實驗,並且在技術上反而部分超過了美國,例如今年試飛的星空二號高超音速飛行器,在技術上絲毫不比美軍落後。同樣在航空方面,在艦艇方面,在雷達和信息化協同交戰系統方面,殲20、055大驅、各式先進相控陣雷達以及我國正在高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都說明在相關的國防工業領域,這些美國具備的尖端技術我國很多是具備的,而且很多領域同樣也很先進,只是在軍方裝備和戰略儲備上可能滯後一些,並不代表我國就沒有相應的技術實力。所以,困局並不源於技術的落後。



今年我國試射的「星空二號」高超音速飛行器


那困局的根源是源於我軍的戰術體系落後嗎?這個我這麼說吧,前文中提到的美軍使用高超音速導彈的各個軍兵種的部隊,在我軍序列當中其實都找得到相應的同類部隊。也就是說,核潛艇部隊、戰術導彈部隊、轟炸機部隊、戰鬥機部隊、戰略空運部隊這些前文中提到要搭載使用高超音速導彈的部隊,哪種是我軍沒有的?哪種是我軍序列里不存在的?其實任何一種我軍序列中都有,而且其中戰術導彈部隊我軍目前還有著絕對的優勢。而且這些部隊的編製體制這些年來幾乎都是以美軍為藍本而在不斷改革,都是越來越像美軍。所以,困境當然也不會源於戰術體系落後。


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我軍的這些努力,能改變我軍的艦隊在外海難以獨立對抗美軍艦隊的現實嗎?能改變我軍艦隊的主要生存空間只能在第一島鏈內的現實嗎?能改變美軍在第一島鏈有著密集基地的現實嗎?能改變美軍咫尺之遙便能向我國內陸發起空中戰役的現實嗎?能改變美國本土在萬里之外而我軍力量難以威脅到的現實嗎?能改變我國東南沿海的經濟、人口密集的柔軟腹地其實完全暴露在美軍火力覆蓋範圍之下的現實嗎?能改變我國的戰略地緣環境實際上處於島鏈基地群「Q」型絞索的包圍中的現實嗎?這些現實,除非開戰,否則我們無法改變,這本身就是我國我軍首先面對的現實。


其次,很多領域我國我軍其實可以改變,但真的能在這些領域對美國形成優勢嗎?我軍哪怕現在開始大量生產五代戰鬥機,能就確定可以對美國形成數量和質量優勢嗎?要知道相比零星服役的殲20,美軍的F35已經服役了160多架。同樣的,哪怕我軍一直保持速度「下餃子」一般造航母,那就能對美軍早已服役的十幾個航母戰鬥群形成優勢嗎?美國會等著我們追上它而停止繼續服役新航母嗎?哪怕我軍造出了足夠航母,又能在島鏈這個大池塘以外對美軍形成優勢嗎?同樣的還有我軍的核潛艇力量,哪怕建造足夠多,能夠輕易突破島鏈海峽間密集的聲吶網嗎?能改變其攻擊的戰鬥群目標遠在1500公里外的現實嗎?能改變東海南海水深有限的現實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結論是我們都不能,那麼困局的根源你覺得會是什麼呢?


善謀戰者,不能不謀於地利人和,知己知彼,察於九地之利弊。研究我國的國防形勢,首先要研究的就是我國的地緣形勢和對手美軍的戰略優勢,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而這些方面研究後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我國我軍當前實際仍然處於美國的戰略包圍之下,這種包圍本身就使我軍在對抗中處於一種天然的劣勢之下,這大大限制了我軍可用的對策,同時也決定了我軍哪怕用美軍同樣的裝備體系與之對抗,在這種被包圍的地緣環境下,也仍然是美軍會具備更大的優勢。

另一方面,在當今通行的軍事力量建設領域,雖然我國擁有同美國可抗衡的相關技術,卻在這些傳統軍事力量的建設上起步不久,而美軍早已在這些方面建設積累了半個多世紀,這些領域的發展若干方面的積累都極其強大,在這些領域只要美國保持發展,我軍要想趕超是極其困難的,而且哪怕趕上也難以形成優勢。



美軍轟炸機部隊對我國打擊的實際飛行軌跡


最重要的是,美軍的作戰遠離本土,其工業生產、能源電力化工等工業所必需的體系在戰時是十分安全的。而我軍卻不得不在家門口作戰,而且人口工業最密集的沿海地區恰恰距離島鏈上的美軍打擊力量近在咫尺,一旦出現美軍武裝介入,這些工業體系都可能成為其打擊的目標。而我軍呢,即便現在就把美軍的這些體系和裝備拿來換給我們用,我們也同樣保護不了這些國計民生的寶貴的工業民生體系,而這在戰時所能導致的問題,可想而知。


這就是我國國防困局最大的根源,身處於這種惡劣的戰略環境當中,我軍在傳統的海空軍領域很難對美軍形成優勢,而美軍卻能利用地緣紅利和多年經營的戰備積累而快速形成對我軍的優勢,從而輕易威脅到我國腹地的重要目標,而將裝備服役的高超音速中程導彈則將更進一步加劇我軍形勢的嚴峻性。然而如果我們辯證地分析這種高超音速威脅,我們同樣將發現,戰略博弈的新變局,同樣隱藏於此。


2、我國的對策與新機遇


面對美軍的高超音速優勢,我國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對策才能減小劣勢或取得優勢?這是一個更需要找到主要矛盾的問題。首先,以我國目前的高超音速導彈技術,其實要具備美軍的打擊能力也並不是做不到,但是要在我國面對的未來海空衝突中真正取得優勢,那就不僅僅是要具備某種打擊能力那麼簡單的了,而是應該看到這些技術發展所本身帶來的革命性的轉變,這些轉變不僅將深刻地改變現有的軍事理論體系,而且將創造一種全新的戰爭領域,或者說它已經在創造這個全新的世界,只是變化仍在無聲之中悄然展開著。

【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戴旭觀點 的精彩文章:

藍湛:中導威脅 【連載三】

TAG:戴旭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