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最悲情的末代皇帝,本有機會可以翻身,卻偏偏作死了

中國最悲情的末代皇帝,本有機會可以翻身,卻偏偏作死了

南唐後主李煜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可謂是極富才華詩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的詩才不遜色於任何詞人,才華橫溢不輸於任何後世的藝術家,可惜這個人偏偏是個皇帝。沒有一個藝術家可以同時兼任皇帝,藝術太感性,感性的人怎麼適合當皇帝?

公元961年,李煜登基,被後人稱為李後主。據說李煜有重瞳,也是個異人。

眾所周知,亡國之君多受後人爭議,我們的後主李煜作為亡於金陵的最後一位皇帝,也難逃被後世貶謗的命運。

雖是亡國之君,但他並非像後人說的那樣昏庸,至少他不殘暴。如果不是他處在一個混亂的朝代,處在一個豪傑輩出的時代,可能他還真的會成為一代明君,至少在他執政之初,善於用人,勵精圖治,南唐曾有一段盛世時光。

無奈世事興衰交替,最後都將走向凋零。

當我們的後主李煜上位時,南唐的王朝早已腐朽衰敗,像開過花慢慢枯萎的生命,苟延殘喘,僅留著一息尚存,想要靠一個人的力量必定是無法挽回的。不僅如此,宋太祖的陳橋事變後,對於南唐的圍殲,南唐根本無力抵抗。

趙匡胤也是梟雄之才,他的能力遠在李煜之上,李煜缺乏趙匡胤用兵如神的能力以及野心和抱負。

有歷史記載,趙光義曾經問南唐的舊臣潘慎修:「李煜真的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嗎?」其回答說:「如果他是,他又怎麼能夠抵抗金陵十幾年?」開寶八年,南唐都城淪陷,李煜投降,南唐正式滅亡,之後他被俘押往汴京。

最後卻因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被宋太宗毒殺,自己都人家亡國了,還寫一首思念故土的詩,人家能留你嗎?所以說還是得學一下蜀漢後主劉禪,此地樂,不思蜀。

所以說,他這是不作死不會死,都因為一首詩詞,惹出了禍事,這也是咎由自取了。

令我們想起李煜的不是他皇帝的身份,而是他的智慧,他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但他所做的詞卻是最讓人欽佩,流傳也最廣泛,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有《虞美人》、《浪淘沙》等等諸多名詞,被我們稱為「千古詞帝「。

我們再來說一下南唐,根據表面我們便可知,其在江南,又為唐國,故被人稱南唐。據我們所知,南唐一共經歷的三代,李昪為開國皇帝,後為唐元宗李璟,最後為後主李煜。我們之前說道,李煜生不逢時,後被滅國。

李煜是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個兒子,生於昇元元年,生性單純善良,不愛權利,而對文學最為喜愛,缺少帝王之氣。不過當時他並非繼承帝位的第一人選。

那時,大家都以為將來繼承大統的是太子弘冀,其為長兄,又是嫡子,並且驍勇善戰,立下過赫赫戰功。但他卻不得我們的皇帝李璟喜歡,在李璟看來,他對權力太過貪戀,有極大的野心,李璟也是宅心仁厚,從來不喜利益熏心之人,所以對外上聲稱兄終弟及,並把自己的弟弟封為皇太弟。這使太子弘冀十分惱火,對自己的叔父展開爭鬥,最後將其毒死。同年事件被披露,李璟將其太子之位廢除。

之後,弘冀身死,傳聞是看到自己叔父的鬼魂後被嚇死。

李煜是非常害怕被捲入政治漩渦,於是早就擺明立場,每天跟一幫文人吟詩作對,弘冀本來也想弄死李煜,但看他還算識趣,就是一個軟弱的文人,就沒對他下手。沒人想到他能當上皇帝,他自己也沒想到。

然而無心插柳柳成蔭,與太子弘冀恰恰相反,李煜因此反而受到了父皇的喜愛,對他大加賞識,成了南唐最後一位帝王。

李煜是個聰明人,如果能夠把精力投入到治國上來,他的才能未必不如趙匡胤,當然用兵他肯定是不如趙匡胤。

他在位期間,一心與民謀福利,重視本國經濟發展,一方面他在國內輕徭薄賦、重視農桑,另一方面對於宋朝送來的屈辱,他設法應對,並且一個人承擔下來。

後趙匡胤多次召見李煜,李煜拒絕了,他怕趙匡胤會扣押他,而且國不可一日無君,他要留在南唐,即使此刻「唐國主」李煜已經被趙匡胤逼著改名「江南國主」,為了江山為了百姓他選擇忍辱。

公元九百七十四年,宋太祖下令大軍開拔,進攻金陵城。城破後,李煜被擄到汴梁,受盡屈辱,還被封為「違命侯」。

後來李煜被毒殺,葬於洛陽邙山,那天正好是七夕,這個多情才子竟然死在一個這麼重要的節日里。

關於李煜的死,我們除了扼腕嘆息外,他的死亡也存在諸多疑點,令後代學者揣測探討,清人畢沅在《續資治通鑒》中曾考異說:「李後主之卒,它書多言賜鴆非善終」。

李煜真的是自己作死嗎?他是軟弱無能,奢侈無度才導致的亡國嗎?其實並非是這樣。趙匡胤陳橋兵變時,五代十國的亂世即將走向終點,僅靠李煜一己之力,難以力挽狂瀾,在各個國家都被突破時,偏居一隅的南唐即使再強盛,也難以阻擋滅亡的大趨勢。

滅李煜的,並非他的性格,也並非南唐孱弱的國力,也不是趙匡胤的英勇果敢,而是天命,是命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悍勇的一抗日小山村,日軍火力三天都沒攻下,還死傷無數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