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世界上最偉大的25個教育法則(建議收藏)

世界上最偉大的25個教育法則(建議收藏)

魚缸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職員把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魚竟然還是那麼小,於是大家都認為這魚就是小個頭。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就把它們養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瘋了似地長得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衣服、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很多孩子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皮格馬翁效應

也叫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

神話里,皮格馬翁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自己的愛。最終國王感動了愛神,於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後來果真就是那樣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人就容易變得消極。


強化定律

培養好習慣

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有水裡放一堵玻璃牆,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後來它終於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後,它不再撞擊了。後來科學家把玻璃牆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是有玻璃牆的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複的經歷後,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將受用終生。


狼性法則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學習靠的是興趣。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慢的動物,既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之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問出我們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然而,當孩子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時,容易被我們呵責。最終,他們的好奇心慢慢減弱,對外界的反應也就變的緩慢起來。

怎麼樣培養好奇心呢?在教育界,有一個抽籤教學法。學生對原有的學習內容容易厭倦,學習就變得消極。在鈴木老師的學生里,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寅次是聰明的學生,他學什麼曲目都比別人快。因而他不願再多加練習。鈴木對他的學生採用了抽籤教學法——將所有曲目編號,每堂課讓學生都隨機抽一個曲目。這樣,寅次因為是自己參與了這個遊戲,因而更努力地練習。同樣的事物,加以變化,有時帶上些遊戲成分,結果就會變成積極的方面了。


夢想法則

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里,他布置了關於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里縱馬賓士的情況,並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師因為覺得這個不大符合實際,就給了一個差評。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並且老師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並沒有那麼做。多年來,這個作業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後,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麼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麼成果和目標就行了。在這期間,方法由他們去想,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南風效應

知錯改錯,再不出錯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南風為什麼勝利了呢,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錯誤,只要悔改,總可以回頭。當小傢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時,媽媽溫和的說:這真是個漂亮的牛奶海洋。並進而告訴孩子,牛奶海洋雖然漂亮,但地板卻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乾淨了,並告訴孩子正確的拿牛奶方法。心理學家說,一個錯誤一旦發生,就算再發火,它也發生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複犯這個錯誤,並要收拾這個錯誤帶來的殘局。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正是我們都需要的。


自然懲罰法則

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用我們的話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過失,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應做出榜樣。爸爸與客人倚著門聊起天來,這天的風很大,兒子埃迪的作業本被吹得嘩嘩響。門再一次被吹開的時候,埃迪猛的把門關上。而這時,外面傳來爸爸的痛苦聲。滿臉怒氣的爸爸對著驚恐的埃迪,舉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終於沒打下去。事後,爸爸對埃迪說:是我把手放在門的夾縫裡,錯誤在我,為什麼要打你呢。教育是言傳身教。


尊重法則

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莎莎從小跟爺爺奶奶過,家務都被爺爺奶奶包辦,她自小就養成了內向、膽怯的性格。有一天,家裡來客人了,她不小心打破了一隻杯子。她父親當著客人的面罵道「你真是只笨豬」,生性敏感的女孩無地自容。在專制的家庭環境中,外面溫順的莎拉,內心隱藏著孤僻和敏感。而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更表現出外人難以理喻的倔強。

「棍棒出孝子」在很多家長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帶來的是什麼呢。孩子小時候的哭聲,大一點時的覺默,長大後的倔強。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用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延遲滿足

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成長跟蹤實驗」。他在一個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並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兒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如唱歌,說話,甚至睡覺的方式,敖過了於他們而言漫長的20分鐘。經過漫長的觀察,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青少年時仍能夠等待,在各方面綜合素質明顯強於等不及的孩子,並在以後也更容易的獲得了成功。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也更多的表現出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而選擇逃避。

克制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剋制脾氣、剋制慾望。剋制是可以培養的,一個人難做到,應該兩人配合可多人配合去實現。有一個「三分鐘遊戲」。孩子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玩遊戲、看電視。爸爸找來一個沙漏跟他約定:這個漏斗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三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開始幾次,孩子根本沒看書,而是盯著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並不氣餒;多次之後,孩子慢慢的把視線轉到書上來。慢慢地,孩子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要求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三分鐘。很多次後,孩子就主動去看書去了。三分鐘,正是適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之後,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才能形成習慣。家長的恆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

世界上最偉大的25個教育法則(建議收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感覺剝奪

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蒙特利爾海勃實驗室的心理學家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者帶上半透視的護目鏡,限制其視覺;用單調的聲音限制其聽覺;在他們手臂上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用夾板固定腿腳,來限制其觸覺。他們被安排在幾個單獨的實驗室里,幾個小時後,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進行產生幻覺,連續三四天後,他們產生了許多病性心理現像:對外界刺激敏感,出現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產生緊張、焦虛、恐懼等負面情緒,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們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停止後數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驗,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髮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很多家長慢孩子吃苦受到危險等,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境里,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


路徑依賴

好習慣需從小養成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選了一條路,人就會沿著這條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好的習慣和路一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頭小象需要用鐵鏈拴住,長大後卻只需一根細繩,這就是強制的培養形成的習慣。


倒U型假說

給孩子適當壓力

倒U型假說,論證的是工作壓力與工作業績的關係。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的動力,這樣人工作效率會很高。

網壇名將貝克爾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決就是防止自己在比賽時興奮過度,而保持半興奮狀態。所以,人們也將「倒U型假說」稱之為「貝克爾境界」。有一個故事:一個原始部落的人都信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著他說的方向發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後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於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擾,這樣才能發揮,壓力也會得到合理的利用。


破窗理論

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富人區和窮人區放了兩輛一樣的車。放在富人區的車是完好無損的,過了一個星期,它還是那樣;在窮人區的那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沒過一天就被人偷了;再後來,他把那量在富人區的車打破一塊玻璃,沒過幾個小時,就被人偷走了。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個試驗為基礎,提出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愛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實際上,這就是暗示的作用。有一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環境影響的作用,而家庭環境,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家庭教育里,家長的示範作用也就顯示出來了!


天賦遞減法則

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兒童的潛能培養遵循著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內進行培養,就會出現潛能遞減的現像。舉個例子,有經驗的漁夫說,現在像過去那樣善於游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呢,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


超限效應

不要過多的批評孩子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準備多捐點錢;十分鐘後,牧師還在講,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錢了。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這種效應在家庭中時常發生。例如孩子錯了,父母會一次又一次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討厭。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家長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木桶定律

讓孩子全面地發展

每個人至少有九種智能,即語言、邏輯數理、音樂、身體、空間、人際關係、內省、自然觀察和存在。以此衡量,差生幾乎不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每個人的結果如何,在於是否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避開了自己的劣勢。

木桶定律認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告訴我們,我們從事某一樣工作,總有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長處與短處,要提高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短處,工作就會更成功。中、小學,是孩子的基礎教育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科安排也比較全面,就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有綜合的知識,成為複合型人才。


手錶定律

給孩子確定明確的目標

只有一隻手錶,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它會把孩子弄的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手錶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同樣,一個孩子不同能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也無所適從。


禁果效應

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早戀對青少年而言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施以重壓。更不應該粗暴干預,而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了解愛的真諦,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自己對人生、愛情、學業的感悟。

一位父親對孩子說出一番忠告:你被一位女孩喜歡,說明你很了不起;你喜歡一位女孩,說明你的眼界很開闊。你如果就在這裡發展,你可以跟她繼續來往;如果你要在市裡發展,應該在市裡解決這個問題;在省里發展,就在省里解決;在北京發展,就在北京解決;在國外發展,就出國解決——在哪裡發展,就在哪裡解決,是一個非常好的忠告。解決了實際問題,也讓孩子看的更遠。


甘地夫人法則

讓孩子勇敢面對挫折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要做手術。面對緊張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不好,她阻止了醫生。她平靜的告訴拉吉夫: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的承受它。手術後,拉吉夫勇敢地忍受了這一切。

在現實生活中,挫折時常出現,就很多挫折常常無法避免,讓孩子勇敢面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會更平穩。父母也要多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幫助他們成長。


真愛法則

教育的真諦是愛

愛,並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從而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狀態。

布賴恩有一個嗜酒如命的單身母親,在缺少家庭溫暖的情況下,是什麼讓他去上學的呢。他說: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師誇我的作業,因為他們,我才堅持著做我的作業。上中學了,我已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我的初中校長知道了我的情況,他照顧我、關心我,每次逃學,他總會把我叫到辦公室去談話,就像老爸一樣。所以,我順利地考上一家不錯的高中。美國「兒童問題」專家,教育學家威廉說,這就是「真愛法則」。在孩子調皮時,給他真愛,是用心的關懷、交流,而不是下結論,放任自流。


馬太效應

讓孩子的自信心茁壯成長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上有個故事。一位富人要去遠行,臨行前將財產委託給他的僕人掌管。根據各人才幹,他給了第一個僕人5塔倫特,第二個僕人2塔倫特,第三個僕人1塔倫特。第一個僕人通過經商賺了5塔倫特;第二個僕人也賺了2塔倫特;第三個人卻把錢埋在土裡。富人回來了,對前面兩個僕人說:你是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但把第三個人的1塔倫特奪下,給了第一個僕人。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它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將這種現像稱之為「馬太效應」。在兒童自信心的培養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績,而這些好成貫又會進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長,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狐狸法則

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狐狸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後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很多富翁讓他們的孩子自己打工等掙零花錢,因而孩子們在學校撿垃圾等都不覺得丟臉面,這是份光榮的事情。喜劇明星戴維說起自己的成功秘決:在自己畢業的時候,收到了一份最重要的禮物,父親給了他一塊硬幣,語重心長的說,拿去買份報紙,然後找份工作,自己去闖一闖吧。事實上,他家裡很富裕!

當我們捨不得讓孩子受苦,誰知道在以後,孩子會失去多少難以學到的東西呢。沒有人在孩子的未來可以幫他,只有他自己。所以不能讓孩子失去創造力和能力。

鯰魚效應

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勞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都已經死了。但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活魚比死魚可是貴上好幾倍呢。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漁人在這船的魚槽里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拚命流動國,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在孩子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台,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讓他們以後更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保護反而適得其反。


天鵝效應

溺愛是一種傷害

天鵝效應來源於一個故事,是說一對老漁翁夫婦,他們對經常飛向南方過冬而路過島上的天鵝施以厚愛,不停的施捨給他們食物,所以天鵝開始喜歡上了這個島,開始留在老夫婦的屋裡取暖,過冬。這個島也變成了天鵝島。有一天,老夫婦更老了,所以離開了小島。天鵝也就此消失了,不過他們不是飛向了南方,而是凍死在這個島上。

韓非子有句話:「人之情性莫愛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溺愛常常讓孩子變軟弱、無能、任性,凡是「過分」都會帶來傷害。


刻板效應

及時鼓勵和表揚並行

一個實驗中,實驗者向兩組學生展示同樣一張人物照片,要他們用文字對照片加以描述。實驗者對第一組學生說,這是一位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

第一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第二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難的意志。

有些父母,總是記著孩子的「不是」與「錯誤」,對孩子已經形成一種不成才的刻板印象,當孩子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語言去評價他,這就傷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家長們要把孩子的進步看在眼裡,放在心中,還要及時肯定和鼓勵。

您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教育里暗藏的25個法則,同樣適用於成人的世界~

【七色花家長課堂】讓你做睿智父母,守護孩子在健康快樂的氛圍中長大;掌握溝通魔法,破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密碼;堅持性格養成,讓孩子磨鍊出好的學習習慣;學會自我情緒管理,逐步提高孩子的社交情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林清玄: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在思考中成熟,在成熟中升華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