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作繭自縛:國民黨炮兵是如何在東北走向毀滅的

作繭自縛:國民黨炮兵是如何在東北走向毀滅的

原標題:作繭自縛:國民黨炮兵是如何在東北走向毀滅的


  七十年前,於1948年9月起,人民解放軍發起了對國軍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一鼓作氣殲滅了蔣介石麾下殘存的主力部隊,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的基礎。


提到決戰開端的遼瀋戰役,讓人津津樂道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告訴程子華,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比如獨95師的方陣平推,比如「準備一桌菜,卻來了兩桌客人,這頓飯怎麼吃。」


不過,其中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東北野戰軍炮兵縱隊在錦州城下的重炮齊鳴。

錦州城外的東北解放軍榴彈炮陣地


但實際上,即使是財大氣粗的東野,即使到了遼瀋戰役期間其炮兵部隊的實力,比起當面的國軍而言,也算不上佔據優勢。


而如果算上在東北整個三年的力量對比,國軍的炮兵更是一直佔據著全面優勢。只不過,戰爭是由人決定的,雄厚的炮兵力量落在國軍手裡沒能成為「戰爭之神」,反而加速了他們的滅亡。


雄心勃勃赴東北


1945年日本投降後,為了爭奪東北這塊沃土,國共兩黨均派出了大量部隊進入東北,與缺少武器的解放軍不同,進軍東北的國民黨軍,都是武裝到牙齒的精銳部隊。


最初入關三個軍,為第十三軍,第五十二軍,新編第六軍,都是全美械軍或者半美械軍,經過美軍教官的精心訓練。


每個軍直屬一個裝備美製M2A1型105毫米榴彈炮12門的炮兵營,下屬各師裝備一個美製M1A1型75毫米馱載榴彈炮(國內不叫榴彈炮,叫美國山炮)12門的炮兵營,前者最大射程11160米,後者最大射程8642米,可謂是火力強勁。


相對於擁有強大炮兵的國民黨軍,解放軍這裡就遜色的多了,最初出關的部隊沒有山野榴炮,只有一些根據地兵工廠自製和抗日戰爭時期繳獲日軍的迫擊炮,等到繳械了部分日偽軍的武器後,才得以裝備上山野炮,但是日制火炮樣式陳舊,性能一般,無法與美式武器相比。


此外國民黨軍還有解放軍無法比擬的後勤優勢,此時租借法案物資大量輸入中國,各種武器彈藥均不缺乏,各個軍師還有許多汽車,可以運載大量的彈藥軍械,遠遠超過只有畜力輸送的解放軍部隊。正是在這武器和後勤上的巨大優勢,使得國民黨軍在在最初階段有恃無恐的瘋狂進攻。

國民黨軍裝備的美造105毫米榴彈炮


沒有美軍的命,倒染上了美軍的病


1946年3月,國民黨軍對東北繼續增兵,新編第一軍,第五十二軍,第七十一軍等部隊相繼調入,國民黨軍在東北的炮兵部隊,實力越發壯大。


以新編第一軍為例,該軍內編製五個炮兵營,一共有山炮榴彈炮60門。僅其一個軍的火炮數量,就抵得上當時東北解放軍的大半家當。但所謂物極必反,在東北國民黨軍炮兵數量極度膨脹之時,一個致命的問題也悄然傳播開來。


新編第一軍是駐印軍,這是當年遠征軍失敗後部分部隊進入印度整訓而成的,和其他國民黨軍相比,由於接受的是全套美式訓練,因此戰鬥力要高於只是換裝成美械的其他國民黨軍部隊,但在印度受訓,既學會了美軍的火力戰法,也學會了美軍的財大氣粗。簡而言之,就是浪費彈藥。但美軍有強大工業支撐,軍械彈藥均能自給,火力再猛,也承受的住。但是國民黨治下的中國工業水平低下,連槍械子彈都難以自給,炮彈幾乎全部依靠外援,哪裡受得了美軍這樣的打法?


1946年5月,經過一個月苦戰後,解放軍部隊撤出四平,這就是第二次四平戰役,此戰一度被鼓吹為是空前的大勝利,但是查閱相關資料,不難發現,與其說是勝利,不如說是靠著火海戰術把解放軍逼走的。


按照國民黨軍編纂的四平會戰戰鬥詳報記錄,此一戰國軍就消耗了1461萬發子彈和21萬6937發炮彈,而解放軍方面也不過是消耗了子彈三四百萬,各種炮彈數萬發而已。


而在國軍兵力火力全面佔優的情況下,這一場「大勝利」國軍的傷亡還要高於解放軍,這幾倍的彈藥消耗不知道都用在了什麼地方。


如此低效的狂轟濫炸顯然不是舊中國所能承受的,同年12月,蔣介石電告杜聿明,要求在東北的美械部隊不得浪費彈藥:


瀋陽杜長官,東北部隊對於美械彈藥應設法節約不得浪費,希特別注意。

可見,東北國軍濫用彈藥的事情已經驚動了蔣委員長了,雖然此後消耗彈藥有所收斂,但是國軍在整個東北解放戰爭期間依然不重視火力組織和準確殺傷,只是一味的堆砌彈藥量。


而解放軍這裡,則是通過革新技戰術,研究出了一套「近戰接近射擊為主,遠戰間接射擊為輔」的打法,以快而準的炮擊,給於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


第一是「快」我抵近射擊,打了九發炮彈,敵人炮火才開始對我試射。第二是「准」往往百發百中或經過一二發試射,便開始效力射,四平作戰,我抵近射擊打了九發炮彈,敵人才開始試射,敵人試射七發方命中,此時我已打了十六七發,任務已經完成了,故敵人炮火制不了我們,我們炮兵很「猛」,敵人很害怕我們的炮。

東北解放軍的炮兵部隊


在解放軍強大的攻勢下,國民黨軍也不得不正視自己對手的實力了,1947年4月,熊式輝就東北戰局給蔣介石的報告中,便直接稱:


匪軍戰力火力幾於我相當。


於是在1947年,為了充實東北軍力,國民黨軍開始再度增兵東北,尤以炮兵為主,到這年年底,一共增加了1個野炮團,2個榴彈炮團,總計野炮榴彈炮102門,其番號分別為,炮兵第七團,炮兵第十二團,炮兵第十六團。


炮兵第七團和炮兵第十二團是重榴彈炮,前者裝備日造150毫米榴彈炮30門,為騾馬炮兵團,後者裝備美造155毫米榴彈炮36門,為摩托化炮兵團。炮十六團是野炮團,裝備日造75毫米野炮36門,為野炮團,炮十二團是駐印軍炮兵,受美軍訓練,戰鬥力較強,炮十六團是抗戰時期活躍在國內的老部隊,經驗豐富,而炮七團是抗戰結束後使用日本遺留武器新組建的新部隊。

國民黨軍裝備的美製155毫米榴彈炮,當時此炮只擁有36門,並全部投入到了東北戰場


因此在1947年,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炮兵力量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國民黨軍最強大的炮兵部隊,但是這些部隊能對抗東北解放軍的炮兵部隊嗎?


答案是不能。


薛定諤的炮兵


武器對於戰爭而言確實重要,但是戰爭從不是以武器就能決定勝負的,只有人才能決定戰爭的結局,而國民黨軍的長處在於,總能把一切好事搞砸。


從一份調任令說起


1948年3月,東北國民黨軍炮兵第七團團長林日藩少將的仕途走到了盡頭。


事情還要追溯到幾個月之前的一次調查,1947年11月,為了了解東北國民黨軍的炮兵現況,由時任東北行轅主任的陳誠牽頭,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炮兵部隊現況調查,而作為東北國民黨軍唯二的重炮團,炮兵第七團成為了主要的調查目標,但經過檢查之後,其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


第一,二營僅有編製馬匹半數,而一般飼養均差,第三營尚無馬匹。


士兵很多不知主官姓名。

全團軍官本兵科(炮兵科)出身者僅佔四分之一,排長階級多非本兵科出身者,對教育作戰難達成任務。


各連陣地構築太簡單,人員彈藥掩體多不適用,一般陣地掩體間隔太小,無縱深配備,遇射向轉移時各炮既行重疊。


調查結果能看出來兩個問題,第一:該團馬政上存在著嚴重的腐敗,大量軍馬的死亡,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機動能力。第二:專業炮兵軍官的極度匱乏,使得該團虛有其表,在事實上已喪失了戰鬥力。


雖然貪污腐敗已經是國民黨軍的常態了,但是吃相如此難看的還是非常少見的,因此陳誠怒不可遏,最終將其解職,由高德昌補任。後者接任後迅速開始整頓炮兵第七團,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隨後又陷入陳誠離職後的派系紛爭中,改調為炮兵第16團團長,而對炮七團的整頓,也就此夭折了。


而同期的炮兵第十二團,雖然沒有達到炮七團這種程度,但其狀態也並不好。該團是摩托化炮兵團,火炮運輸全依靠車輛,但是國民黨軍缺乏對美製車輛的維護能力,加上無處不在的盜竊和貪污,使得該團只有七成車輛勉強可用。


此外由於汽油短缺,炮十二團做不到全團整建制隨軍出戰,只能以營為單位分配部隊出擊。

國民黨軍裝備的美製CCKW353型卡車


但話又說回來,炮兵,炮兵,不僅要有炮,更是要有兵,只有訓練有素的炮手,才能充分發揮火炮的實力。但對於國民黨軍來說,能找到合格的炮兵是比登天還要難。


雖然炮兵教育自全面抗戰爆發前就已開始建設,但那也只是維持中央軍的幾個炮兵團的,等到抗戰結束後,對為了發動內戰而瘋狂擴充炮兵部隊的國民黨軍來說,靠炮校正常速度培訓的那些人員已經遠遠不夠用了。

根據抗日戰爭結束後軍政部的統計,一共用接收的日本火炮武裝了一百餘個炮兵營,而美援軍火又武裝了一百餘個炮兵營,兩數相加,就有兩百多個營的裝備。


而炮兵學校畢業人數呢?到1946年11月,在整整12年的時間裡,只不過畢業了5316人,平均每年只有443人畢業,再刨去抗戰時期的人員損耗,此時可用之兵所剩無幾。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國民黨軍喜好火海戰術了,因為素質低下的炮兵無法承擔精確的射擊任務。


除了人員和腐敗問題外,在後勤工作上國民黨軍更是輸的一塌糊塗。


東北戰事初期,部隊多是美械部隊,武器較為整齊劃一,雖然消耗巨大,但是好在能從容抽調彈藥補給,而到47年之後,隨著關內部隊的增多,大量裝備雜械部隊需要補給彈藥,後勤壓力驟然增加。


根據1947年年末第六補給區武器情況報告,此時東北國民黨軍一共裝備了美,日,中,蘇,丹,德一共6個國家的29種火炮,從北洋末年製造的舊式迫擊炮到新型美製155毫米榴彈炮,其型號之繁雜,令人難以想像。僅以野戰炮而言,就要同時準備9種型號的彈藥,複雜的彈藥供給嚴重削弱的國民黨軍炮兵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不僅是彈藥供應,在武器補充上,國民黨軍亦是盡顯窘態,若以正常國家而言,在接收了大量武器和有著雄厚外援,並且損失遠遠小於儲備數的情況下,補充前線部隊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中國,就不是「一般情況」了。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民黨軍接收了日軍遺留的兩千多門山野榴炮,這些火炮有部分是損壞的,但只要加以適當維修,就能再投入使用。但是國民黨軍並沒有這麼做。


既然美國已經許諾支援。國軍懷著對美式先進裝備的無限憧憬,把這些看不上眼的「落後」日軍武器直接打入倉庫,不要說什麼把這些裝備再利用,連基本的維護和修理都不去做,只是單純扔在倉庫裡面吃灰。


等到東北需要軍火補充的時候,就只能拿出倉庫內的九二式步兵炮充數。

這和1946-1947年在東北各地搜集日軍軍火的解放軍炮兵形成了鮮明對比,一方面是好高騖遠的搖著尾巴向美國人乞求軍火,另一方面是為了解放全中國人民而不畏艱辛在崇山峻岭中搜集武器,究竟誰能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已經不言自明了。

修理日偽軍遺留火炮的東北解放軍炮兵技術人員


而在兵工問題上,國民黨軍更是遠遠落後於解放軍。


由於不像國民黨那樣有著外援,因此解放軍很早便立足於自給軍火,並在抗日戰爭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等到東北解放戰爭時,雖然因為初期國民黨軍進攻損失了不少設備,但是在一番努力下依然建設了以地區為中心的九大辦事處和數個直屬兵工廠,擁有年產數十萬炮彈和上千門火炮的強大生產能力,這些是解放軍解放全東北的綿綿後勁。


而國民黨軍對東北地區的兵工設備利用是奇差無比的,雖然經過戰火的破壞,但是瀋陽兵工廠仍然是整個東北軍火製造的翹楚,但是自國民黨軍接收後,其產量少的令人無法直視。


1947年,國民黨軍控制下的瀋陽兵工廠(當時改名為第九十兵工廠)僅僅製造了各種炮彈12萬發,這個數字不僅不能同東北解放區的兵工廠相比,即使同位於關內解放區的軍火製造相比,亦是遜色許多。而瀋陽解放後,解放軍接管了瀋陽兵工廠,在1949年一年的時間裡,僅105毫米榴彈炮炮彈,便製造了多達20000發,而在國民黨軍時期,這個數字僅有3000發。


以火炮的生產為例,就能多少看出國共的差距了,1948年,東北國民黨軍決定生產迫擊炮,第九十兵工廠以設備不足推脫,但是在高層的堅持下,最後打算吞併瀋陽內的機器廠作為生產迫擊炮的分廠。


其手段也是相當簡單粗暴,直接入場強搶設備,不做任何補償。但該廠不僅僅是個單純的機器廠,同時也是瀋陽市民用品的供應商。如此搶奪引發了市民的抗議,在多方抗議之下,第九十廠也只得作罷,改為簽訂委託合同。但是又苦於資金短缺和物資不足,直到9月份才生產出60門。


而解放軍這裡呢?1947年,東北軍區軍工部決定製作60毫米迫擊炮,設計完畢後委託給哈爾濱的私營工廠生產,為了刺激生產,軍工部直接按照把火炮折算成糧食全額支付給私營工廠,這使得私營工廠熱情高漲,全身心的投入到火炮生產中,按照軍工部的統計,在短短的一年零十個月之中,便生產了多達2328門60毫米迫擊炮,火炮做工精良,以美軍同型迫擊炮為藍本設計,性能一致,零件亦可互換,是解放區自造火炮中的傑作。與國統區生產的火炮相比,解放區製造數量是其38倍!

為了殲滅廖耀湘兵團,向遼西進軍的東北解放軍炮兵部隊


遼瀋決戰


到遼瀋戰役開始前,東北解放軍各個縱隊炮兵和特種兵縱隊一共裝備590門山野榴加重迫炮。而國民黨軍以炮兵第七團,十二團,十六團為核心的炮兵部隊裝備694門山野榴重迫炮。


從總量來看解放軍並不佔優,不過此時國軍的炮兵的數量優勢也僅僅存在於紙面上而已。國軍火炮雖多,但是炮兵分配卻異常愚蠢,重要的錦州戰前只得到了2個75野炮連和一個105榴彈炮營以及若干重迫炮的增援,而且錦州並沒有囤積足夠的彈藥——因為要優先補充瀋陽的炮兵,結果導致錦州防禦時毫無抵禦力可言,少量的炮彈在稍微抵抗後便被消耗一空,接下來在東北解放軍炮兵部隊的猛烈炮擊之下,只花了31個小時便攻陷了錦州,唯一的道路被封死後,接下來就是困獸們的死亡倒計時了。

在強大炮火掩護下,解放軍向錦州城發起進攻


而瀋陽守軍呢?當廖耀湘兵團出擊之時,原本應該帶上三個炮兵團的全部火炮。不過,一方面考慮到瀋陽城防需求需要留下一部分炮兵守城。


另外一個原因前文已經說過了,炮七團和炮十二團後勤輜重部隊車輛維護差,馬匹缺少,就算是想都帶,也帶不出去啊。


只能留下炮十二團的一個營和炮七團全部。

就算是帶出去這些炮兵部隊也沒有全心全意的打仗。此時整個兵團油料匱乏,炮兵團每輛卡車只能帶單程油料,隨著廖耀湘直奔東北野戰軍後勤轉運樞紐——「林彪的大動脈」彰武。


攻陷彰武后,本應該及時增援錦州時,全軍又停滯不前。看著彰武堆積的糧食被服,廖兵團裡面的聰明人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炮兵團自然也不落後,跟瀋陽城內奸商勾結,直接用軍用卡車上這點油料做起了生意,將物資運回瀋陽城倒賣。


錦州城下,東野炮兵縱隊重炮齊鳴,轟轟烈烈。


彰武路上,國軍炮兵團用卡車發財,也是轟轟烈烈,連彈藥都不運了。


最後的結果不言而喻,廖兵團在遼西灰飛煙滅,瀋陽守軍束手就擒,所有火炮全部成為了解放軍的戰利品。


據當時任東野炮縱炮4團政委的張英將軍回憶,國軍的一整個團的美製重榴彈炮一彈未發,「在東北戰場上從來沒有使用過,火炮比較新。」36門重炮連帶幾萬發炮彈便被解放軍完好接收,完成了物流使命。


國軍在東北的強大炮兵就這樣灰飛煙滅。縱觀這隻部隊在東北三年解放戰爭中,一直有著強於解放軍炮兵的實力,然而火炮裝備眼高手低,人員訓練捉襟見肘,後勤維護漫不經心,彈藥生產拖拖拉拉。在外援的美夢中忽視了一切應該作為一支軍隊該踏踏實實做的事情,作繭自縛,最後只有當「運輸大隊長」的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胡海泉連發10個「為什麼」質問陳羽凡
名家經典變標題黨 這些書名有毒吧…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