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的兒子是學渣,但他很孝順」,這碗雞湯有毒,我不喝!

「我的兒子是學渣,但他很孝順」,這碗雞湯有毒,我不喝!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大J的話

昨天文章《"我們也許可以救命,但你們可以救心"》, 最後有一個關注早產兒家庭心理狀況的公益活動。很多留言說,問卷調查入口不清晰,所以今天一開頭就再強調一下,海報在文章正文結束的後面,長按海報上的二維碼就能參與。

我曾經就是那個心理孤島上的一點,只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才能讓散落在各處的孤島聽到。所以再次懇請大家記得去參與問卷調查,也請轉發讓更多人看到,謝謝啦!

=====

前段時間,我看到微博有個話題特別火#我的兒子是學渣#,大意是一位學霸碩士媽媽覺得自己兒子是學渣,後來自己釋懷了,「我的孩子雖然英語不行,可是他心底善良;我的孩子,雖然語文很糟,可是他孝順父母」。

當時看到原帖說,看哭了無數人,讓很多家長戳中了淚點。說實話我當時看完就很不舒服的,於是就轉了這個在我微博,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拋開這條新聞是否真實,是否具有「故事性」,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看完不舒服的原因,也歡迎大家留言和我交流你們的想法。

狹隘的單一價值觀

學渣和學霸,這個一開始也許是個玩笑話,但慢慢的,似乎我們也都習慣了用這樣的稱呼來劃分學習好的和學習不好的。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稱呼意味著什麼?

簡單粗暴地用「學渣學霸「劃分孩子,其實反應了我們狹隘的單一價值觀,要麼好、要麼差。但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學渣」和「學霸」,大部分人當年也好,現在也好,都是「中間值」,而每個「中間值」接下來的努力和選擇,才造就了未來很多的差異。

用「學渣」給自己才上小學的孩子貼上標籤,讓我們把「事」和「人」混為一談了,「某個學科暫時落後」並不等同於「你人就是這樣了,你學不好了」。但當我們把這個稱號說出口時,我們對於他的學習能力可能已經判了「死刑」,扼殺了他接下來努力的可能性。

品質難道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嗎?

「我的孩子英文不好,但是他心地善良」,粗看這些話的確會被打動,似乎在提醒我們每個為人父母別忘記了當年育兒的初心,也在提醒我們多多發現孩子的閃光之處。

但仔細讀一下,她犯了邏輯上非常典型的關聯謬誤,把兩個沒關聯的事情聯繫在一起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善良」和「英文不好」根本不相關,這兩者之間是不存在「雖然但是」這樣的轉折情況。

而且順著這樣的邏輯下去,似乎這些品質都是「退而求其次」的產品,難道如果兒子是「學霸」了,這些孝順、善良等品質就可以不講了嗎?仔細追問幾句,其實就不難發現,這兩者根本就是兩碼事,根本不在一個緯度的,這是在偷換概念。

用學渣定性自己的孩子,然後用這些轉折句來自我寬慰,從我角度來看,就是家長自身行為和思維懶惰的表現。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說的,「大J,你是現在站著說話不腰疼,上學後就是要遇到考試,考試了就會有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那如果我的孩子就是那個倒數幾名,我能怎麼辦呢?」

建立「成長型」思維模式

老朋友們肯定記得,這是我很早以前就和大家分享過的,這是斯坦福大學Carol Dweck教授提出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會認為,人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和後天經驗不斷進步的。

我們從小到大經常從自己父母中聽到的那些話,「他不是讀書的料,女孩就是數學不行,女生三年級以後肯定不如男生」,包括這位媽媽說的,「我的兒子是學渣」,其實都是我們長久以來「固定思維模式」在作祟。

孩子的思維模式首先受的就是我們的影響。如何看待困難,是覺得孩子就是「不行了」,還是告訴孩子,「這的確挺難的,但難才有學習的意義」,然後幫助孩子審視他的學習策略,找到學習上遇到的問題,根據問題列出行動計劃。

一念之間,效果卻是天壤之別。如果一個人接受自己就是「學渣」,那麼他可能一輩子就真的是學渣了;而如果一個人接受自己就是「學霸」,那麼他就會害怕自己失去這個稱號而戰戰兢兢,不敢挑戰。

多少父母的焦慮和孩子的玻璃心是因為輸不起,而這個輸不起就在於,我們忘記了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並不是一兩次考試失敗就能定義自己的。

與其拼「起跑線」,不如從小打造一個「輸了沒什麼,重新來過就好了」的強大心臟。

打造轉換視角的能力

我一直覺得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一項幸福能力就是學會轉換視角,我們人的一生都是在尋找安放自己的舒適空間,但大部分人的參照系統找錯了,於是一輩子都是在向外探尋。我的身材不如A;我孩子體重不如B;我的老公工資不如C,似乎總無法滿足。

這個參照系統最初就是靠父母引導孩子建立的,記得小D有段時間最喜歡和其他孩子比誰高,矮了還會不開心。我就帶著她讀了一本關於宇宙的繪本,然後我就和她說,「媽媽如果去宇宙了,那麼就會這麼一點點小」(用手比劃給她看),小D馬上好奇問,她去宇宙有多大,我說也是那麼一點點小。

之後我就告訴她,小D比鄰居的小寶寶大,但是比媽媽小,可是媽媽和宇宙一比,也很小。每個人的大小不是絕對的,可以和其他人比,但是最好的比較是和自己的過去比。

學習成績其實也是一樣的,中國有句古話說,「雞頭鳳尾」,說的就是這個參照系統,很多人在一流學校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但如果轉學到了普通學校也許就很好。

所謂「勝不驕,敗不餒」,在我看來,這不只是一句鼓勵,更是我們需要時刻有這樣一個調整的參照系統。勝利的時候,提醒孩子走近一步查看哪裡值得改進的;失敗的時候,拉著孩子後退一步記得不要失去全局觀。

孩子成年前的每一段經歷都是幫助他們形成自我認知的參照系統,如果一個已經被父母定性是「學渣」而且還是「固定性思維模式」的孩子,那麼他的自我認知肯定也是「糟糕透」了。

所以說,父母是孩子的容器,見過「大山大水」,真的想明白未來需要怎樣的人,那麼我們也就不會因為孩子的一兩次考試成績而一驚一乍。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去承托住孩子,幫助孩子打造轉換視角的能力,讓他們可以更加關注自己的改變和努力。

樹立為自己負責的態度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打造一個面向未來的人,這其中包括了很多的能力,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其中一項就是獨立並且敢於為自己負責。願意為自己的任何一個選擇買單,面對問題不找借口和託詞,敢於直面問題,吸取經驗。

而這些,就是從不說「但是」開始,「我的兒子英語不好」,這之後不再有「但是」,因為這是事實。然後告訴孩子這是「暫時」不好,幫助孩子尋找根源行動起來。當父母肯直面問題,孩子才能具備為自己負責的主觀能動性。

人生有一輩子這麼長,某個時間節點的狀態不代表什麼,但是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我們為人父母如何應對那個狀態,我們的孩子又是如何反饋那個狀態,會造就我們的未來。

Carol Dweck曾經說過,「努力是給予人生意義的事情之一。努力意味著你在乎它們,它們對你很重要。如果你不願意珍視任何事物,不願意全身心投入為它們而努力,那麼生命將會是貧瘠的存在」。

為人父母可以不對孩子有期許,不對結果有要求,但不能不對孩子強調努力的重要性,更不能找任何說辭來逃避責任。

也許有人會說,我較真了,但改變說話方式,才能改變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就是體現在這些平凡日常里。對不起,這碗雞湯有毒,我真的喝不下去!

大J叨叨叨

過去四年,我全職做了媽媽,在養育小D的過程中自己也一路打怪升級,在你們的陪伴和鼓勵下促成了我的三本書的誕生,針對0~6歲學齡前的養育和啟蒙。

兩個月前出版社把這三本書做了一個套裝《家庭早教三部曲》,我自己覺得名字還挺貼切的,因為這三本書的確就是我這四年多感悟最深的一點,「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早教在家庭,打造成長型家庭教育環境「。我們自己先成長,我影響著孩子也在成長,我們推動著自己整個家庭不斷地成長,讓每個人都變得越來越好。

公號老朋友們很多都第一時間三本書都收了,在你們的支持下,這三本書銷量已經突破50萬冊了。所以套裝上市後我也就沒吆喝了。昨天剛聽說京東從今天起會有個5折的套裝摺扣,力度比接下來的雙十二還大,所以就和大家說一下,說不定還有需要購買的朋友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我和腫瘤君的故事|當了父母后,我們不敢老也不敢死
只是報了個私教練舉鐵,沒想到還影響了我的育兒觀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