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金牌「媒人」有多重身份

金牌「媒人」有多重身份

金牌「媒人」有多重身份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視覺中國

金牌「媒人」有多重身份

中科院STS福建中心累計促成中科院22個研究所的100多項成果在福建落地轉化,帶動社會投資近15億元,預計項目實施後能為企業新增收入超過50億元。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是一次漂亮的「彎道超車」,目前,由福建省三明市海斯福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斯福公司)實施的中科院科技服務網路計劃(STS)區域重點項目「鉻霧抑製劑的研究和產業化」進展順利,其產品與國際化工巨頭同類產品相比,性能相當而市場定價僅為其的30%—50%。作為該行業全國首個實施的國家替代戰略性項目,此舉將影響著國內千億元的電鍍行業。

眾所周知,從實驗室科研成果到實用性產品之間存在巨大的「溝壑」,即科研院所缺乏中試條件,而企業一般不願承擔其中風險,因而這個過程被人稱為「死亡之谷」。今年年初,在中科院STS福建中心的「牽線搭橋」下,海斯福公司與中科院3家「國字型大小」科研平台啟動「鉻霧抑製劑」項目,在短短的時間裡便取得了重大進展。

混編的轉化共同體

「鉻霧抑製劑」項目是支「豪華版」的創新團隊:有致力於氟表面活性劑研究的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陳慶雲院士領導的研發團隊,成果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發明三等獎,直接指導項目成果轉化;有在物質結構和性能方面,具有良好研究基礎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王瑞虎團隊;還有長期從事全氟烷基化合物的環境行為及生態毒理研究的中科院動物所戴家銀團隊。更獨特的是,陳慶雲院士團隊中的成員郭勇副研究員同時掛職海斯福公司。

當前,市場需求多元、分工日益精細,呈現跨學科、跨行業協同創新趨勢,一個項目常常需要多方技術集成解決方案才能有所突破。與此同時,國內企業與科研院所對接時,還存在信息渠道不夠暢通,激勵機制、信任機制有待完善等問題。在此背景下,中科院STS福建中心應運而生。

「抓住福建省政府與中科院開展新一輪合作契機,2016年3月,省科技廳和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同成立中科院STS福建中心。」12月3日,福建省科技廳副廳長游建勝說。同時,創新工作機制,中科院派出專職幹部以科技副職形式掛職福建省科技廳,依託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合作處和福建省科技廳成果處開展相關工作。

「多重的身份,能夠更好地將省科技廳、上海分院以及在閩科研機構三方力量結合在一起。」中科院STS福建中心常務副主任邱超凡說,在「鉻霧抑製劑」項目中,不僅將負責替代品研發、應用和風險評價的3家中科院單位凝聚在一起,組成了「混編」的創新團隊,而且選派科研人員掛職企業,在協助解決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時,為項目明晰產業化方向,讓雙方結成轉化共同體,推進項目順利轉化。

協同推進的發展路線圖

鍍鉻是電鍍工業中一項重要的工藝,其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鉻酸霧,危害健康,破壞環境,因此需要用抑製劑抑制鉻霧的析出。而傳統的鉻霧抑製劑因含有有機污染物已被國際公約禁止,這對我國電鍍行業衝擊巨大。因此,如何在公約豁免期前,開發出環境友好型的鉻霧抑製劑作為戰略替代品刻不容緩。

在成果轉化中,科研中試是「卡脖子」的關鍵一環。「鉻霧抑製劑」項目在中科院STS福建中心的牽頭協調下,形成了合理的成果轉化利益共享分配機制,從而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海斯福公司配備先進完善的科研儀器設備,如康寧微通道反應器、布勞恩手套箱(具有除氟離子功能)等;中科院陳慶雲院士團隊負責項目的機構設計和小試合成,王瑞虎團隊為化合物的設計合成、性能優化和產業化提供理論指導,戴家銀團隊負責毒理學研究,為產品應用推廣示範和項目產業化形成有力支撐……正是全方位的院地合作,發揮協同創新的最大效能,推動了項目產業化的順利進行,相繼研發了噸級反應釜、分子蒸餾裝置、精餾設備等專用設備,預計2020年將建成一條年產10噸的生產線。

「通過中科院STS福建中心牽線搭橋的項目,成功率特別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副院長蘭國政說,企業需求經常需要「一把手工程」,如果僅是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自己去對接,往往只能對接技術問題,難於形成真正的決策。通過中科院STS福建中心牽線搭橋,聯合地方政府和地市科技局共同對接,科研人員就可以直接對接到企業高層、對接「一把手」,企業也能夠實現與多個中科院單位的合作,共同集成解決方案協同推進,更有助於推動科研成果對接企業轉化,取得實效。

「福建在全國率先設立『福建省中科院STS計劃配套項目專項』,由省財政每年支持2000萬元,連續5年,推動中科院STS計劃實施。已完成共計8400萬元(其中福建省配套6000萬元)的項目立項工作,支持福建省和中科院合作90餘個項目。」 福建省科技廳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處處長吳穎說。目前,中科院STS福建中心規划出「牽線搭橋促成對接―項目經費支持促成合作―推動點上項目合作變成面上項目合作―推動平台落地提供可持續支撐」的發展路線圖,從調研前的溝通、調研時的推動直到調研後的跟進,讓企業真實的需求得到有效解決。

不斷擴容的高端「朋友圈」

擁有福建省唯一的氟化工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為國內最大和技術最先進的全氟環氧丙烷及下游產品生產企業……海斯福公司與中科院各大平台的合作不僅推進了項目順利實施,而且推動項目的高端「朋友圈」不斷擴容——與諸多世界級的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業務關係,同時,加快了打造氟化工完整產業鏈的步伐,正努力形成30—40億元的產業規模……

由點到面,由單個企業項目到整個產業鏈條,海斯福公司的創新示範效應正在溢出。據三明市科技與知識產權局局長李榮安介紹,氟化產業鏈是三明重點打造的特色產業鏈,該市引進了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等多所省內外高校、院所,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由政府主導的氟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將圍繞含氟表面活性劑、含氟聚合物等項目開展研究攻關和成果轉化,推進全市氟化工產業資源整合,加快發展高端、高附加值的含氟精細化學品產業。

在剛剛落幕的第二十一屆高交會閩粵科技合作項目成果推介對接活動上,由中科院STS福建中心牽線,又有4家福建企業與中科院3家單位達成合作。至此,該中心推動中科院有機所、遙感所、海洋所、心理所等在閩設立產業化平台,累計促成中科院22個研究所的100多項成果在福建落地轉化,帶動社會投資近15億元,預計項目實施後能為企業新增收入超過50億元。

「福建大院大所少,但企業需求旺盛。」12月4日,福建省科技廳廳長陳秋立表示,將進一步發揮中科院STS計劃的引領作用,協同中科院上海分院和海西研究院等,選擇和福建有一定合作基礎的研究所,對接有強烈產業和技術需求的相關領域,推動研究所產業化平台加快落地,加速構築區域創新經濟集聚發展的新格局,為全省產業發展提供可持續的科技支撐。

(來源:科技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我國研究團隊發表結直腸癌最新研究成果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