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當代美國歷史教科書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美國1935年版《中國歷史與經濟地圖冊》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當代日本歷史教科書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民國時期中國歷史地圖(顧頡剛版)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當代中國歷史教科書(譚其驤版)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烏第河待議區各版本的範圍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尼布楚條約簽訂後傳教士張誠繪製的清朝東部邊界劃界地圖

美國、日本歷史教科書中的清代疆域為什麼都越過了烏第河待議區?

在尼布楚會議上,清政府代表曾提出以勒拿河為界。繼而讓步,提出以勒拿河以南、雅庫茨克的漁獵人稱作諾斯山的一條山脈為界,東北直至沒入大海深處的諾斯海岬。諾斯海岬即是楚科奇半島,清朝代表提出的界山諾斯山,系指烏第河北側的外興安嶺直至楚科奇半島。俄方代表出於奪取烏第河流域及其以北廣袤地區的需要,提出「自格爾必齊河循第一道石頭山的嶺脊,從阿穆爾河下游一直延伸到海,凡發源於該山嶺、流入阿穆爾河之河流盡屬博格德汗殿下,而發源於該山嶺另一側,流向北方之河流盡屬沙皇陛下」。所謂「第一道石頭山」,即指烏第河南側的外興安嶺。烏第河流域南北各有一個外興安嶺分支,中俄雙方各執一詞。所以,中俄雙方談判妥協的結果便形成了拉丁文本中的「界於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措詞,即未定界在烏第河南北兩側的外興安嶺之間。這一判斷還可通過《張誠日記》得以佐證:「關於這道山脈必須看到,它在格爾必奇河發源處形成兩支高峻的山嶺。其中一支差不多向正東延展,山脈的走向幾乎與鄂嫩河或名薩哈連河相平行的,這支山脈是俄人打算作為兩帝國的邊界之處。另一支山脈,即我們的人打算作為邊界的,則走向東北。這兩支山脈之間,還有一大片廣大的土地,由許多河流所灌溉,其中的主河名烏第河。雙方商定,有關兩條山脈之間土地的一款應不作決定,以俟他們能各向本國皇帝稟報並恭請諭旨。」

史家所爭之烏第河「南」與「北」的問題,僅是清政府的內部文件中的表述,從中方交給俄方的俄譯滿文本譯回的漢語來看,當時俄國人頭腦中並無此概念和歧義。據俄《中方交與俄方文本》的譯文,關於烏第河未定界的表述為:「但位於烏第河與上述作為國界的嶺之間所有流入大海的河流和土地,日前仍作為未定界之地。」並無「南」與「北」之字樣。

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清朝寧古塔將軍巴海曾帶兵巡視外興安嶺和勒拿河以南地區,併到雅庫茨克即俄國東西伯利亞統治中心見戈洛文(《尼布楚條約》俄方代表、俄西伯利亞省省長),面告其勒拿河與烏第河地區為大清國土,勿騷擾滋事。這一廣大地區的原住民在歷朝歷代都是中國皇帝的進貢屬民。《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二三十年里,俄國人在此地區小心翼翼。參加過尼布楚條約談判的法國傳教士張誠繪製的清朝東部邊界劃界地圖,表明外興安嶺北支(諾斯山)直至亞洲大陸最東北的沒入大海深處的諾斯海岬(即楚科奇半島)都是中國疆土。17世紀末18世紀初,比利時人托馬斯繪製的韃靼地圖將勒拿河與外興安嶺南支間東至大海的地區列為未定地區。有部分學者研究後認為《尼布楚條約》中「烏第河待議區」的實際範圍要比現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所標明的範圍大得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理廣角 的精彩文章:

相比之下,日本的軌道交通密集程度可見一斑
廣東省汕頭市行政區劃地圖

TAG:地理廣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