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唐朝皇帝卻變無情為有情,不誅殺功臣

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唐朝皇帝卻變無情為有情,不誅殺功臣

原標題: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唐朝皇帝卻變無情為有情,不誅殺功臣



實話說來,唐朝是一個歷史上少有的比較開放的朝代,也是一個很寬容的朝代。


有人總舉出一些例子來,想說明唐朝君王和歷代帝王一樣,都是薄情寡恩,比如,李淵殺劉文靜,李世民殺張亮、侯君集,等等。除了說對開國元勛的寡恩外,還有就是親人間的薄情,如李世民逼父弒兄,武則天手刃親人,唐玄宗連殺三個兒子。這些情況的確發生過,但這並不能就此對他們一概而論,有些事情恰恰說明他們的寬容。


先說殺劉文靜。劉文靜本人恃才傲物,自認為對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有不世之功,唐朝成立後嫉妒裴寂得寵,和裴寂變成了死對頭,在朝堂總是唱反調。


後來在家裡做禳厭之法。因失寵小妾將其事告訴兄長,其兄舉報給了朝廷,於是被逮捕入獄。他對此也供認不諱:「義兵初起,我為司馬,裴寂為長史,地位相當。今裴寂為僕射,佔據了壯觀的府第,而我受到的賞賜卻和眾人差不多,此外,長期東征西討,家中沒人照顧,心裡確實有些怨氣。或許醉後口出怨言,以致落到這個地步。」



另外劉文靜是李世民集團中人,犯事後裴寂也沒客氣,直接的一句話就給他送上了斷頭台:「文靜擅長權謀,而性情猜忌粗陋,忿而思難,其惡言怪節已經暴露無遺,方今天下未定,恐會成為後日之憂。」(《新唐書·裴寂傳》)


李淵聽到此話,沒有反應那才叫一個愚鈍呢。於是決定殺一儆百,對那些功高震主、尾大不掉之人起個震懾作用。況且劉文靜一死,也算是功德無量了,救了多少想入非非之人。


比起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亂」,前後將近四十萬人受到牽連,一時人人自危。李淵只殺掉劉文靜兄弟,家遭籍沒,和漢武帝比起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況且這都帝王的一種權術而已,不算很過分。



其實張亮也是自己「作的」。張亮拋棄故妻另娶李氏,李氏嫉妒兇悍,與人私通, 還愛好旁門左道,與巫覡交結往來,干涉政事。


一句「弓長之主當別都」讓張亮有了想法,狂妄的說「國家必將有亂,我臂上的龍鱗將奮起,將大貴。」「我有侍妾,相面者說必為諸王姬。」


犯事後唐太宗下詔百官集議,都說張亮之罪應當誅死。太宗便派長孫無忌、房玄齡前往監獄對他說:「法令,對天下之人都應公平,與您共守此法。您不注意自身修養,落到如此地步,有什麼辦法呢?」於是斬首於西京,並籍沒其家。

還有就是張亮養五百乾兒子的事情,純粹是沒事找事。如果你沒事,養那麼多的乾兒子做什麼?當自己的孌童,不會那麼重口味吧?



侯君集的案子,更是體現了李世民的寬容。在攻打高昌時,侯君集私吞國寶,手下士兵也競相劫掠。回京後被人告發,被捕入獄。唐太宗念其大功而釋放了他。但他卻覺得是一種恥辱,對此事耿耿於懷。並且鼓動張亮,要和他一同謀反。張亮於是將此事彙報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聽說後怎麼回答的?他說:「您與君集都是功臣,你倆說的話沒有第三方驗證,叫我怎麼相信呢?」事後對待候君集信任如初,並沒有猜忌和調查,這種大度帝王間少有。


李世民早年很看中侯君集,想培養他,叫李靖教他兵法。過了不久侯君集上奏說:「李靖將會謀反,兵事隱微之處,不肯告訴我。」試想一下,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李靖保留一點看家本領純屬正常。但侯君集這個小報告顯然打得沒有底線了。這是要李靖整個家族命的誣告啊!



侯君集和李承乾謀反事發後,被收捕入獄。唐太宗親自過問,說:「我不想讓刀筆吏折辱您。」面對君王,侯君集羞愧難當,理屈詞窮而不能回答。


這時候李世民開始做起大臣們的工作來:「君集於國有功,我不忍心置之於法,想免其死罪,各位能答應我嗎?」


群臣怎麼回答的呢?異口同聲的說:「君集之罪,大逆不道,請依照法令處決。」


李世民一看,拗不過眾大臣,便到監獄對侯君集訣別:「從今以後,只能觀看您的遺像了!」因而流下眼淚。

隨即將他斬首,並籍沒其家。侯君集臨刑對監斬官說希望能告知陛下,免坐一子以守祭祀。唐太宗聞知,果然寬宥其妻及一子死罪,流放嶺南。


要不然說天作孽尤可憐,人作孽不可活。有句俗話說得好,要想乘涼先栽樹,要想求人先交人。侯君集平時很傲,還很貪婪,人緣不好,人品也有問題。這一系列的毛病累加起來,在關鍵時刻發酵了。獲罪後竟沒有一個人替他出頭說話。李世民最後能給他留一個清明節燒紙的後人,也算做到仁至義盡了。



說到李世民逼父弒兄,首先,李建成先陷害在先,用毒酒差點毒死李世民。後來又準備在李元吉的送行宴上暗殺李世民。李世民只好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事件。再說,為了生存,為了最高權力,他的做法其實就是歷來帝王的慣常做法。這段史實大家已經很熟知了,在這裡可以省略,不再討論。


另外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唐朝帝王的寬容。


安史之亂,大唐軍隊抵擋不住叛軍的兵鋒,連吃敗仗。最後高仙芝、封長清皆因兵敗被斬,唐朝無帶兵之人。「亂世思良將」,在這個危急時刻,唐玄宗想到了重病在家的哥舒翰。雖然哥舒翰以身體原因極力推辭,但最後還是不得已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帶兵出征。



哥舒翰帶著二十萬臨時拼湊的大軍,戰鬥力自然不高。到達潼關以後,和安祿山的叛軍剛一接觸就敗下陣來。只好收拾殘兵敗將,重新守住關口。潼關是個險關,在這裡堅守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這時皇帝卻來了命令,逼迫哥舒翰出關決戰。


將弱兵疲,戰鬥的結果可想而知了,哥舒翰兵敗被俘,跪在安祿山面前,伏地謝罪:「罪人肉眼不識陛下,一至於此。陛下是真正的撥亂之主,天命所歸。」就是他的這一番表白,被永遠的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在「安史之亂」結束後,大唐朝廷並沒有忘記哥舒翰以往開疆拓土的功勞,追贈他為太尉,謚號「武愍」。


縱觀中國歷史,統治階級歷來講求「忠孝」兩個字。對變節投降的將領從來都是嗤之以鼻的,更別說死後還給榮譽了。對哥舒翰的追封,出現在唐朝,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唐朝的興盛不是偶然的,興盛時期的大唐思想開放,廣開言路,公正客觀,是它的特色。對於歷史人物,公是公,過是過。


沒有因為哥舒翰變節投降而抹殺他的功勞,也沒有因為朝廷後來追封了他而在史書上美化他。這其實就是歷史的客觀和公正。



《資治通鑒》還記載這麼一件事情。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結社率跟隨他入朝,被唐朝任命為中郎將。他居家強橫,便埋怨突利對他斥責,於是誣告突利謀反,太宗因此輕視結社率,很久沒有晉級。


結社率氣憤不過,陰謀糾結舊部落,得四十多人,圖謀乘晉王李治四更出宮,開宮門出儀仗隊的時候,乘馬馳奔進宮門,直抵皇帝御帳,可建立奪位大功。


結社率等簇擁著突利的兒子賀邏鶻夜間潛伏在宮門外,趕上刮大風,晉王沒有出宮,結社率擔心天近拂曉,遂帶兵闖入行宮,穿過四道幕帳,胡亂射箭,宮廷衛士死幾十人。


折衝都尉孫武開等率眾衛士拚死搏鬥,較長時間後,結社率終被擊退,馳入御廄中,盜走馬二十多匹,向北逃走,渡過渭水,想要逃回到本部落,被唐兵追獲殺掉。


李世民卻寬恕了賀邏鶻將他流放嶺南!


這是什麼胸襟,謀反刺殺皇上的人,僅僅流放嶺南,在任何朝代都不可想像!


「山不言自高,水不言自深」。唐太宗去世後,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鐵勒部落首領契苾何力都請求自殺以殉葬,侍衛陵寢。除了說明唐朝帝王的人格魅力之外,我們再也想不出別的理由了吧。


不光是李世民,唐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可圈可點的。唐太宗早年兼收並蓄的戰略方針,對周圍的少數民族,除了武力征服外,主要的還是實行「懷柔」政策,他對少數民族中的卓越人物大膽接受,放手使用,後來的皇帝也延續了這種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寬大為懷的胸襟,才是真正的胸襟。


據不完全統計,唐朝的宰相,有29 人是外族人。大臣和大將中,那就更多了。


突厥人有阿史那社爾、阿史那思摩、執失思力、阿史那承慶、阿史那彌射、斛瑟羅等;


沙陀人有沙叱阿博、沙叱忠義,而李國昌,李克用竟然封王;


回紇人有契必何力、渾釋之、李思義,而僕固懷恩、渾瑊、李光顏、王庭湊竟成為有大功於唐朝的名將;



奚人和契丹人中有張孝忠、李寶臣、李唯岳、史憲臣、孫萬榮、孫孝哲、李楷洛,而李光弼竟成為與郭子儀齊名的再造唐室的統帥;高麗、百濟、新羅人有泉男生、高仙芝、王思禮、李思道、黑齒常之、金人問、李元佑等;

中亞九國有康國人康待寶、康日知;安國人李國臣、駱光先、安祿山;


何國人何稠、何潘仁;


天竺(印度)人瞿曇謙、瞿曇悉達;凡此等等,不勝枚舉。


試問歷朝歷代,有這麼民族包容的盛況嗎?


結論: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放在唐朝前期的君王中,的確不適用,它就是一個例外。


參考資料:


《貞觀政要·直諫(附)》唐·吳兢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衲侃春秋 的精彩文章:

「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權飄搖欲墜,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五胡亂華」,漢民族遭受空前的洗劫

TAG:老衲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