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本周知乎熱榜 | 25 歲,有哪些健康的生活習慣值得養成?

本周知乎熱榜 | 25 歲,有哪些健康的生活習慣值得養成?





本周知乎熱榜


(11.26 - 12.2)




「知乎熱榜」彙集了當下知乎上和網路中最熱門的內容。

戳小程序一鍵查看:




1




25 歲


有哪些健康的生活習慣值得養成?




熱榜曝光次數

9,284,158




知友:李多魚

(30000+贊同)




你最先要養成的,是觀察自己。




因為如果你不觀察自己,上面那些所謂的好習慣真的很難養成。




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沒觀察測試過自己的飯量,你就永遠做不到什麼所謂的「吃飯只吃七分飽」,減肥十有八九會失敗。




而如果你從現在開始觀察自己,不用一年,就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了解你自己。很多問題也會迎刃而解,最重要的是,你會活得越來越從容,對生活也有著前所未有的掌握,




25 歲開始做這件事情,更是最佳也是最必要的時候。



下面我分了三個部分來講明白這件事,並且會教你如何利用工具幫助自己實現觀察自己的目的。




1. 什麼是觀察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記錄,從各個方面觀察你自己,從而了解自己,掌握生活的過程。




觀察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狀態,生活和工作等等各個方面。




其實不只是「記錄」這一個行為,就我而言,這更像是一種心理狀態,在記錄以外的時刻,也要時刻觀察自己。




2. 為什麼要觀察自己?




因為這是幫助你做出一切決策、解決大部分問題的源頭。




「大多數人都是不了解自己的」,你一定聽過這句話,但是你真的想過自己有多不了解自己么?





你吃多少是七分飽,什麼時候會吃撐? 


什麼情況下會爆痘?吃辣還是吃甜? 


每天睡多少個小時就足夠了? 


什麼時候會心情好?喜歡怎樣的天氣? 


什麼行為可以幫助你排解壓力?


什麼氣味是你喜歡的? 


有哪些不好的習慣,需要在做事情前先提醒自己一下?


為什麼討厭那個人?


每天的時間都花在哪裡了?




這些問題看似很小,但是延伸出去,就是影響你生活和工作、社交的關鍵點。




比如,你每天從早學到晚,覺得腦子都要爆炸了,但是卻越來越焦慮。你把這件事歸咎於自己太笨,但是如果你有進行每天時間軸的監測,就會知道自己的效率到底有多少,是杞人憂天還是真的要再專註一些;




比如,每天去健身房有氧 + 無氧一個多小時,但是一個月過去不但沒有瘦多少,反而讓自己越來越疲憊。可是如果你了解自己的話,可能打羽毛球或者跳尊巴這種更適合你,讓減肥這件事變得一點都不痛苦;




再比如,如果你知道自己遇到陰雨天就會焦慮,同時又知道聞橘子味香氛會讓你有安全感,那你就可以在陰雨天提前給自己準備好橘子味的東西。這樣,如果在這一天有重要的會議、約會,就不會因為心情的波動而產生影響。




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它能幫助你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別人成功的經驗,哪怕有 99 個人複製後都同樣成功了,用在你身上也不一定可行。而如果你不夠了解自己的話,會很容易把這個過錯歸咎於自己身上,而不是方法選錯上,從而產生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這就很可怕了。




了解自己,是一切的根源。




就我自己而言,自我觀察的大半年,讓我摸索到了適合自己的體重管理方式,從而可以在發胖的時候不難焦慮,在需要減重的時候不會手足無措;




讓我了解到自己吃什麼、吃多少會爆痘,會長閉口,從而可以在嘴饞的時候給自己一點餘地,在想要放肆的時候有個警戒線,在第二天有重要活動的時候懂得要剋制什麼;




讓我知道自己每天只需要 6 個小時左右的睡眠,睡覺超過 9 點就會一整天狀態不好。倒不是這樣以後就不會賴床,而是賴床的時候心裡知道,我不是缺覺,我只是賴床。




也不會睡覺超過 9 點,除非我想好了這一天要當個肥宅;




讓我知道了自己大致的工作效率,從而在想要玩耍的時候心裡有個譜,也方便安排工作內容,不會再像以前一樣給自己排得滿滿當當的,之後因為完成不了而覺得自己太辣雞;




讓我慢慢知道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懂得了什麼是真的該拒絕的,比如,當我聽到那些會讓我對自己產生負面情緒的話時,我會立刻捕捉到並且告訴對方——事情不是這樣的,你不能這樣說。




太多了。




而我寫這些是想告訴你,重要的不是我通過觀察自己之後變得更自律了(雖然也的確更自律了),而是通過做這件事,我的心裡有了尺度,就可以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清晰的把握。




我依舊會放肆會頹廢,會有事情完成不了,但是我會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更從容,不會因此而責備自己,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話而輕易否定自己。




因為我很清楚,我是怎樣的我。哪怕慢一點,也在慢慢向自己更想要的方向改進。




另一方面,了解自己,才能幫你想清楚那個重要的問題:




「你真正想要做的是什麼?」




這個問題向前推一步,是你真正擅長的是什麼,做什麼會讓你產生成就感,做什麼會讓你開心。




如果不弄清楚這些事,就永遠找不到你的熱情所在。




我不敢說找不到這些事會讓你無法過好這一生,但是如果說人活著一定要為了點什麼的話,那「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應該是最沒有錯的答案。




對我而言,人生只有一條路,就是去做你想做的事。找到了,就努力去做,做不做得到是另一件事;如果沒有找到,那就去找,哪怕要找一輩子也無妨。




而最好的尋找辦法就是通過觀察,幫助自己了解這件事。




如果你認同上面的任意一點,下面的內容一定會對你有用。




3. 怎樣觀察自己




兩件事。




第一,用本子記錄;




第二,養成留心觀察自己的習慣。




【具體操作】




(1)買個小方格的筆記本,正常大小尺寸。




最好有大方格+小方格兩種內頁,買不到的話就小方格一種也行。




推薦方格子是因為等下要劃線分區,這種會比較方便。為自己比較喜歡有兩到三種內頁款式的,基本日常所有的書寫需求都能滿足了。







(2)每天記錄以下內容:




體重;飲食;睡眠時間和睡眠狀態;




皮膚狀態(是否爆痘、毛孔、過敏等);




做了什麼運動,哪裡不舒服,哪裡有長進;




看了的書或者電影;




如果生病/生理期的話,也請記錄身體的反應。




(這是前兩天的一頁,圈出來的地方記錄最主要的)







(3)在本子的一側,進行時間管理,記錄做每件事的時間節點




(我是半小時一格,你可以再細一點;玩了什麼可以重點寫一下,這樣幫助自己知道時間浪費在哪裡了;以前還會重點地方塗色進行區分,現在沒時間了;)







(4)在本子的另一側,進行任務管理。




包括工作和生活:







(5)在其餘的空白處,寫一些綜合性的內容。





比如臨時的小想法,對這一天的反思,讓你開心或者生氣的小事,覺得有意義的觀點,發現的問題,有成就感的瞬間,大宗支出等等。







(6)其他。




即其他一切你覺得值得會對自己產生影響的事情,比如愛情、家人、朋友、或者學習等等。




這個是我前兩天做的:







這是第二版,第一版其實也有很多好處,但是被我收起來了,過兩天找出來拍照給大家看一下。




至於

「養成觀察自己的習慣」

這件事,還可以再多說兩句。




簡單而言,就是在你玩遊戲的時候、刷知乎的時候、看圖片的時候、刷劇的時候,都不要完完全全沉浸進去,留個哪怕1%的心思去留心一下自己。




看到什麼內容的時候會喜歡,對什麼配色會有好感,看多久會煩躁等等,慢慢留心,有喜歡的或者想到的點就用微信發給你自己。




也不用固定什麼時候翻看啊啥的,只是發過去,寫兩個字,這個行為就足夠你留下淺淺的印象了。




人生很長,不用著急,慢慢來,意識到了就是好的。




對了,這也是上面要說的一點,就是不用一次性觀測太多太多項目,因為本子也沒那麼大,從最在意的幾個開始就好。一個項目三五個月,其實就能知道很多事情了。




25 歲開始做這件事,真的還有大把的時間,千萬別把自己逼得太緊。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658 個回答:25 歲,有哪些健康的生活習慣值得養成?



2




 一輩子做朝九晚六的工作,可惜嗎?




熱榜曝光次數

4,784,991



知友:Nulli Cedo

(4500+ 贊同,墨爾本 St Vincent』s Hospital 外科住院醫生)




說真的。




等你做過自己創業或者需要做出業績、辛苦程度上不封頂的職業以後,就會覺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是很幸福的了




還有就是醫生這種絕大多數需要一輩子上夜班的工作。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就是國內普外的前線一把刀,在我童年時代就是似乎永遠是在醫院,那個時代的普外是真的普外,從頭做到腳,所有外科毛病都能做,他最後選擇了甲狀腺乳腺這個相對輕鬆的專科,病人穩定,很少急診,預後好。




他對我說,聽我的,做甲乳,老爸帶你裝逼帶你飛。年輕的我看完醫龍以後說,甲乳算啥,我要做心外,開胸,體外循環,心臟按摩,心臟移植,做大牛,做教授,做衛生部部長,做神,讓所有人膜拜我,我掌控生命,和閻羅談價。




於是我開始半夜接到電話簡直痛苦到不能自已的生活,半夜去醫院參加五個小時緊急救命手術眯上半個小時第二天早上照常上班的生活,沒有人會在意你昨晚有沒有睡覺累不累的生活。




高年資的肝移植主治經常3天不睡覺,肝移植中心,連續幾天晚上有肝源,白天要查房管病人,整個州只有一隻手數的過來的人可以做這份工作,還要分成兩組一組去取器官,一組留守。




所有病人都瀕臨死亡邊緣,讓人看著監護儀跳動的數字都可以頭上冒汗。他偉大,和死神賽跑,但是他不幸福。




骨科的主治和我說,他一個月能見到她老婆醒著一到兩次。因為每天早晨四點起床,晚上 11 點才回去,她老婆正在考慮和他離婚,他忠誠,給家庭帶來一份穩定而舒適的收入,但是他不幸福。




血管外科的主治每天半夜都被急診叫進去做下肢動脈栓塞,從栓塞到只能截肢只有六個小時的窗口期做手術取栓,做完已經天亮了,對不起,第二天你要繼續上班。




本是三十不到尚可年輕漂亮年紀的女孩子,一臉痤瘡,臉頰上一直帶著口罩邊壓出來的壓痕。她睿智,是三千萬人口中這一年選出來唯一的一個女性血管外科主治,也是最年輕的,但是她不幸福。




這樣的專科還有很多很多。




想說這些,不是想強調醫生最辛苦,最高尚,政治最正確。我想這些你們都聽厭了。




只是想說,不管是滿足現狀還是巧合,有些時候朝九晚五真的是挺幸福的狀態,沒什麼好批判的。




幸福因為可以每天坐在家中和家人一起吃飯,可以不錯過家人朋友的生日,佳節,看著孩子出生,花時間陪她玩耍,陪伴、孝敬父母。幸福是每天回家可以不談淋漓的鮮血,唏噓生命的過往。




你看有哪一段描寫人生幸福的文字中,充滿著鮮血,痛苦,死亡和充血的眼睛——不都是良辰美景,採菊東籬,闔家歡樂,子孫滿堂




一切看上去所謂的光鮮、偉大的生活背後,都有一個高到讓人咋舌的價格。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1,954 個回答:一輩子做朝九晚六的工作,可惜嗎?為什麼很多人滿足於此生僅拿份工資,做這樣的工作?



3




如何評價獨立音樂人花粥


遭大學老師批評《盜將行》


歌詞「狗屁不通」一事?




熱榜曝光次數 

11,441,200



知友:張佳瑋

(20000+ 贊同,文學話題優秀回答者)




確實不通。




歷來許多人吐槽所謂古風圈,都厭恨他們堆砌意象。其實這用法,倒是古已有之,甚至是東方文學的特色之一。連美國大詩人艾茲拉·龐德都佩服,說中文詩歌用意象構成畫面是一絕。




堆意象本身並不是壞事,

比如溫庭筠《訴衷情》:





鶯語,花舞,春晝午。雨霏微。金帶枕,宮錦,鳳凰帷。柳弱蝶交飛。依依,遼陽音信稀,夢中歸。




比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但上頭兩首,大家也看到了:

堆砌歸堆砌,內在邏輯是和諧成立的。




溫庭筠先來一堆鶯語花舞,睡金枕宮錦,再看柳蝶飛,想到遼陽遠征的意中人,一條線貫穿完美。馬致遠則老樹烏鴉、小橋流水、古道西風,斷腸人天涯,井然有序。




如果溫庭筠來個鶯語花舞,古道西風,柳蝶交飛,感覺就不對;馬致遠來個枯藤老樹昏鴉,金枕宮錦鳳帷,斷腸人在天涯,就感覺很突兀。




堆砌沒毛病,但也得講基本法。




就像你泡菜午餐肉牛肉泡麵一鍋燴,是部隊鍋;乳酪白酒火腿一鍋燴,是瑞士乳酪鍋;巧克力醬滾熱了放杏仁酥,比利時也有。




你如果給我來個午餐肉乳酪泡麵巧克力醬一鍋燴——我跟你拼了!




那,理一下題目里這首雜燴。具體詞句就不吐槽,只說意象。




城關座馬,衣擺掀裙;下面變江賊大盜,然後就是「與虎謀早餐」,唔……




拿釣叟和卧龍說事勉強是找姜子牙和諸葛亮的梗,之後蜀中關外勉強是說殺伐;然後「笑像一條惡犬」,唔……




然後我只好放棄理解了。




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說詩歌嘛、歌詞嘛、藝術嘛,完全可以敞開理解。




的確,當然,這也不新鮮了。倚聲填詞、審音改字,為了音韻什麼都敢說,類似作品也不少。所以愛這麼填愛這麼唱,沒問題。




但再怎麼順嘴好唱,不通就是不通。




林夕寫歌詞《催眠》,「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帶來的安慰,大風吹,大風吹,爆米花好美。」邏輯也很跳,但歌名直說了:催眠;所以用許多孩子的意象來湊。這種跳躍,也是一種邏輯。




至於無邏輯的堆砌,早七十年前,錢鍾書先生就吐槽過了。




《圍城》里有個詩人曹元朗,曾經端出過這麼個玩意:





昨夜星辰今夜搖漾於飄至明夜之風中(二)


圓滿肥白的孕婦肚子顫巍巍貼在天上(三)


這守活寡的逃婦幾時有了個新老公(四)?


Jug! Jug!(五)污泥里——E fango e il mondo!(六)——夜鶯歌唱(七

)……




這詩也是狗屁不通,只是靠後面註解唬人:後面無字無來歷,李義山、愛利惡德(T.S. Eliot)、拷背延耳(Tristan Corbiere)、來屋拜地(Leopardi)、肥兒飛兒(Franz Werfel)的詩篇都有。




曹元朗很得意:





我這首詩的風格,不認識外國字的人愈能欣賞。題目是雜拌兒、十八扯的意思,你只要看忽而用這個人的詩句,忽而用那個人的詩句,中文裡夾了西文,自然有一種雜湊烏合的印象。不必去求詩的意義。詩有意義是詩的不幸!




您看,許多不通詞句的作者,大都是這麼解釋的:「我們有典故,你們不要去求詩的意義!」




當時蘇文紈還打圓場,說這詩很好。




而代表錢鍾書意見的方鴻漸,對此的反應是:





方鴻漸忽然有個可怕的懷疑,蘇小姐是大笨蛋,還是撒謊精。




所以咯:




哪怕是堆砌意象元素的藝術作品,也是要根據基本法的。




沒有內在邏輯、光靠堆砌意象搞大忽悠的玩意兒,在 20 世紀現當代藝術交集之際,各色藝術領域出現過不少;已經論爭過一遍了。即,光靠「我們這是藝術」、「詩歌有意義是詩的不幸」、「可以有各種理解方法」這些擋箭牌,挺難矇混過去的。




看看什麼叫有文化的拼盤。




博爾赫斯在他晚年一本寫《天方夜譚》的詩集開始,這麼題詞給自己當時的助手、後來的妻子:





為了地圖冊上的藍海和世上的大洋。


為了泰晤士河、羅納河和阿爾諾河。


為了一種鐵的語言的詞根。


為了波羅的海海岬上的一堆篝火,helmum behongen(摘自《貝奧武夫》第 3139 行,這才叫有文化的引用)


為了高舉著盾牌、橫渡清澈河流的挪威人。


為了我看不見的一條挪威船。


為了阿爾辛的一塊古老的石頭。


為了奇特的天鵝島。


為了曼哈頓的一隻貓。


為了吉姆和他的喇嘛。


為了日本武士傲慢的罪孽。


為了一幅天堂的壁畫。


為了我們沒有聽到的一段和弦。


為了我們不熟悉的詩句(詩句多如沙數)。


為了未被探索的宇宙。


為了紀念萊昂諾爾·阿塞韋多。


為了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和晨昏。


為了今後的你;為了我也許不懂得你。


為了這一切不同的事物,正如斯賓諾莎所預感的那樣,這一切也許只是一件無限事物的表象和側面。我把這本書呈現你給,瑪利亞·兒玉。




妙在各色典故意象到了最後,還用斯賓諾沙收了一句:「這一切也許只是一件無限事物的表象和側面」——一下子把所有典故收起來了有沒有?




所以咯,堆意象不可怕,只要有內在邏輯。




彼此沒有內在邏輯的意象也不可怕,可以靠有文化的邏輯收尾來束出味道。




最怕的是:跳來跳去湊字的,又說不出內在邏輯,只好用「詩有無數種理解法」來擋箭,那就不用怪人說狗屁不通了。




還是錢鍾書先生的話,對這類硬堆辭藻的玩意:





你看他那首什麼《拼盤姘伴》,簡直不知所云。而且他並不是老實安分的不通,他是仗勢欺人,有恃無恐的不通,不通得來頭大。




錢鍾書先生比較客氣,沒帶狗屁倆字,但狗屁不通的意思,早七十年前就表露過了。




不通的歌詞嘛,愛唱就唱,誰小時候還沒唱過些沒邏輯的兒歌呢?不通的歌詞多了去了。就像,誰如果愛吃午餐肉乳酪巧克力醬,我不攔著。




但不通就是不通。不通了,還強行說自己有道理有文采有傳承的,就像說午餐肉乳酪泡麵巧克力醬搭配起來符合美食哲學、您再多品品:這就很容易顯得像方鴻漸認定的:是大笨蛋,還是撒謊精。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274 個回答回答:如何評價獨立音樂人花粥遭大學老師批評《盜將行》的歌詞「狗屁不通」一事?



4




 為什麼現在吃辣之後 


 拉肚子的現象越來越常見?




熱榜曝光次數

5,175,098



知友:Feifeimao

(11000+ 贊同)




很多人說是用辣椒掩蓋了不新鮮食材。如果只是食材不新鮮那應該是腹瀉多過腹痛,但現在第二天往往是腹痛但並不腹瀉。而且除非你只吃涼滷菜,不然在外面吃川菜和火鍋,多半是爆炒或煮沸之後才入口的,其實不會有太多微生物超標的問題。




我覺得應該還是辣椒精的問題。




之所以我們小時候吃辣不拉肚子,很可能是因為那個年代食品添加劑還沒有被廣泛運用到現在這個地步,今天你在餐館吃到的任何菜,都能找到對應的 XX 精或者 XX 粉賣。




在 2000 年之前極少有食品企業和餐館添加辣椒精,2000 年之後川菜向全國快速輸出,對成本控制的需求越來越高,辣椒精逐漸被商家普遍接受。




川菜主要靠朝天椒和二荊條,朝天椒十塊錢一斤,磨成粉價格翻倍;二荊條辣椒一公斤價格大概在十幾塊,辣椒精批發的話一公斤是五十塊左右,但一公斤辣椒精稀釋之後可以當 120 公斤辣椒用。如果店規模比較大的話,一個月省下的辣椒成本至少可以多雇一個夥計。




另外評論里有人也談到了,辣椒精更容易標準化和品控。




用辣椒的話,不同批次辣椒辣度是不同的,如果拿重量當標準,其實每次做出來的食物辣度不同。如果你用辣椒精,就能調出一樣的辣度,所以火鍋店會比炒菜館子有更大的動機使用辣椒精。




之所以會發現這個問題,首先是我注意到自己在深圳吃的川菜和火鍋幾乎都會第二天腹痛(唯一例外是四川賓館的四川駐深辦),但是去成都待了幾天卻沒有腹痛。




我估計是因為四川本地新鮮辣椒供給充沛,本地人口味挑剔,講究用新鮮辣椒或泡椒來調味,辣椒精只有純辣味沒有其他複合香味,無法在競爭激烈的成都立足,所以辣椒精的使用在四川反而沒有其他地方普遍。




看評論很多人和我相似經驗——在成都反吃辣而不容易拉肚子。火鍋也是一樣的道理,清湯撈出來沾干辣椒粉很少有人拉肚子,但紅湯吃了就不行。




再比如我吃過最辣的幾餐飯是在湖南農村,就是那種土灶農家院,邊上還趴條狗的那種村野小店,論衛生水平肯定不如大城市酒樓,但吃完之後第二天也只是上廁所火辣一些,並沒有出現劇烈腹痛,這隻能說明農村地區食品添加劑使用並不普遍。




相反,前陣子在北京一個平價的川菜館子點了一盤辣子雞,剛吃第一口就覺得味道不太對,辣到發苦,這種辣的程度就是在四川也沒見識過,我吃了兩筷子就沒吃了,把一整盤都浪費了。




但就是這麼兩筷子,一兩個小時後肚子就劇烈疼痛,正常辣椒絕不至於這樣。




細細想來,那盤辣子雞里滿滿當當的辣椒都發黑了,應該是重複回收利用,只是起個裝飾作用,真正出辣味靠的是辣椒精。




但可能廚師掌握不好或者出現失誤,一勺子顛多了,導致辣椒精用量是平時的幾倍,這才會入嘴發苦。




可見就是這麼幾口的量,已經足以讓人腸胃產生強烈不適。這東西對腸胃的刺激比辣椒大的多,當做添加劑偶爾使用可以,但是完全代替辣椒,沒有被辣椒長期鍛煉的腸胃肯定是經不住的。




一個使用了辣椒精的飯館,有很大概率還會使用不止一種添加劑,所以到底是哪個出了問題並不好定論,只能說辣椒精的嫌疑是最大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最早只是火鍋會肚子疼,現在不僅川菜,連鴨脖子都會肚子痛了。很多人還反應現在麥當勞有時也會,考慮到麥當勞的食品製作方式和嚴格的成本控制,是不是有辣椒精參與其中真的不好說。




最近很火的那個廚師王剛,說是展示了最真實最原生態的中餐廚房,但我看他沒有加過或者提到過任何食品添加劑,這顯然不是中國商業化廚房的真相。




按照視頻里的工序太複雜,成本太高,別說你們看了勸退,便宜點的飯館都不可能這麼做,就用添加劑來簡單代替。




中國廚房裡已經是牛腩香膏,魚香膏,乙基麥芽酚的的天下,不過上了視頻自然是不會說的,但你要用視頻的做法估計永遠復刻不出餐館的味道。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539 個回答:為什麼現在吃辣之後拉肚子的現象越來越常見?



5




 都吃大米,哪些文化因素造成 


 日本流行飯糰子,中國並不流行?




熱榜曝光次數

1,605,726



知友:laq是只倉鼠

(800+ 贊同)




除了水稻品種問題,想來,我覺得還有三個因素很有趣:




1. 筷子的使用。




2. 國土大小以及戰爭內容對於行軍時長的影響。




3. 冷食習慣與熱食習慣。




我查閱了一下飯糰(Onigiri)的 Wiki,看一下飯糰的起源,其中有這樣一句:





Before the use of chopsticks became widespread, in the Nara period, rice was often rolled into a small ball so that it could be easily picked up. In the Heian period, rice was also made into small rectangular shapes known as tonjiki so that they could be piled onto a plate and easily eaten.




Onigiri - Wikipedia




(大體翻譯一下:

在筷子的使用普及之前,奈良時代,大米經常被捲成小球,以便容易被撿起。在平安時期,大米也被製成稱為小矩形形狀,這樣它們就可以堆放在盤子上並且很容易被吃掉。)




對於一個盛產水稻的地區,沒有筷子的情況下,把大米做成飯糰是合邏輯的,總不能散成一團拿手抓把吧?(為什麼不用勺呢?這個我很困惑。因為勺子製作成本高?)




繼續查閱一下,中國使用筷子很早,商周之前可能就已經有使用了。《韓非子·喻老》有言:「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不過,早期的筷子作用是什麼,我並不清楚。)




而認為筷子傳入日本,是在聖德太子時期的事情,此時日本已經具有了一定的人口基礎,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飲食文化很正常。





Chopsticks were invented inneolithic Chinabefore the Shang dynasty(1766–1122 BCE) and most likely much earlier prior to establishment of theXia dynastysometime around 9000 years ago




Chopsticks - Wikipedia




實際上,關於飯糰的敘述中還有很多關於飯糰作為軍糧的記載。





Other writings, dating back as far as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state that many samurai stored rice balls wrapped in bamboo sheath as a quick lunchtime meal during war.




(其他著作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其中指出許多武士把飯糰儲存在竹鞘中,用來作戰爭期間的便捷軍糧)




飯糰作為軍糧食物,是當地主要產物作為原料,具有易攜帶易使用的特點,這是其優點,但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易壞,特別是在保存食物技術不發達的時代里,這種沒有腌制過的多水的米飯是很容易腐敗變質的。其作為軍糧,則意味著行軍旅途時間不能過長。




而比之中國,日本遠為狹小,又多有鄰居的豪族間的征戰,多了一些短途行軍,為飯糰作為軍糧做好了鋪墊。(長時間行軍應該和中國一樣,也是帶著食材水稻,邊行軍邊烹飪)




而中國行軍,國土廣大,很多戰爭距離較遠,多數行軍日長,只能使用風乾的食物,或者乾脆帶著食材,一路行軍一路烹飪。




這也影響了飯糰的擴張。




我想來是這樣的。




冷食習慣與熱食習慣。




似乎日本人,時至今日,並不厭惡冷的食品,壽司,飯糰,刺身,甚至盒飯,很多都是沒有加熱或者放涼了的,這點和中國人如今的飲食習慣截然不同。




而我所見到的現在中國人,都喜歡熱乎乎的食物,很不習慣吃冷食,在漢語里,吃冷飯,炒冷飯,殘羹冷飯,都是貶義性質的詞語。吃冷飯,給人一種不好吃又不好消化的感覺,彷彿處境很悲慘一樣。




故而對於中國人,比之冷冰冰的飯糰,不如熱乎乎的一碗白米飯。




我想來,這幾點或許是有影響的。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270 個回答:都吃大米,哪些文化因素造成日本流行飯糰子,中國並不流行?







「知乎熱榜」彙集了當下知乎上和網路中最熱門的內容。

戳小程序一鍵查看:








患上艾滋病後,我跟父母「和解」了


曾經為了賺錢,我做過這些……


這 10 個人,我小時候有多討厭,現在就有多心疼


同樣是吸毒,為什麼尹相傑坐牢,陳羽凡是行政拘留?


產檢時發現孩子有先天疾病,留下他還是打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學點知識 | 跑完步膝蓋內側痛?你可別不當回事
小事 | 學到最後是孤獨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