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國文化,才是我們最珍貴的奢侈品!

中國文化,才是我們最珍貴的奢侈品!

近期D&G辱華事件刷爆朋友圈,人們在抨擊D&G品牌的同時,也在呼籲中國文化絕對不容置疑!小到從七寸六分的筷子,大到中國現代科技的不斷崛起,我們努力例證中國的強大,也努力喚起更多人的共鳴。

Chanel創始於1914年,Prada創始於1913年,LV創始於1854年,Gucci創始於1923年,而中國品牌百雀羚創始於1931年,謝馥春創始於1830年,大寶創始於1999年,宮燈牌護膚品創始於1962年,可見,中國品牌的歷史也很悠久,絲毫不遜色於國外知名品牌。

近年來,中國文化逐漸被年輕人所喜愛和接受,「故宮文創」的成功無疑不是給了國內品牌和設計師一個強大的希望。與百雀羚合作出彩妝,與周大福合作出珠寶,與內聯升合作出布鞋,高密的剪紙,朱仙鎮的木版年畫……

不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不好,融合中國文化進來,也不再是「土氣」的代言人,搖身一變,成了最時尚的「奢侈品」,傳統手工藝的崛起已初露崢嶸。

比著剪刀手賣萌的雍正帝,讓曾經在我們印象中高大上的故宮走下了神壇,成為接地氣的「網紅」。買賣是最好的保護,使用是最好的傳承。「讓文物活起來」的故宮,為傳承帶了個好頭。

中國文化,才是最好的奢侈品。

中國瓷器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陶瓷是漢族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陶瓷的發明是漢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陶瓷(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

很多人以為陶瓷無非就是瓶瓶罐罐、鍋碗瓢盆之類的生活用品,殊不知,這些只是瓷器作為生活必需品的一個微不足道的價值。

比如在蘇富比拍出的2.8億港元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據文獻記載,早在明末,萬曆皇帝就希望擁有一隻成化鬥彩雞缸杯,而當時的價格已然可用天價來形容。《神宗實錄》:「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

這小杯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統,僅限皇帝與為數不多的妃子御用,所以幾乎沒有存世量。而且因為皇帝對質量要求非常高,幾乎是制百存一,所以在民國之前,根本就沒有流出宮廷的可能。康熙、嘉慶、道光各代也曾大規模仿燒。

如果你說這是拍賣品,能有幾人接觸上,那麼下面這種創意陶瓷集市,則是直接證明了中國文化與陶瓷藝術在年輕人手上的相互碰撞,這裡都是原創設計純手工作品,每一件作品的獨一無二都不遜色於任何一件奢侈品。

創意集市

創意手工陶瓷

這裡的每一個攤位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天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不同膚色、不同方言的愛好者前來採購,這裡印證了:不同的風格,相同的文化。

太極壺

這些年輕人用實際行動將文化保留下來,用作品讓文化傳向世界。

道教法衣

法衣是道教法事專用服飾,科儀中高功法師各種穿著的統稱。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身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蝙蝠等。

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懺衣

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繡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絳衣

在大型齋醮法會中,高功法師所穿的一種法衣,穿時里襯海青,其制兩袖寬大垂地,雙臂展開時,兩袖和衣身合成四角形,兩袖和衣身均綉有金絲龍紋。

海青

為道士日常穿用,是用青布簡單製作而成寬袖道袍。現今為了穿著方便,夏天多穿白色對襟和斜襟兩種道衣,多數以棉綢製做。

衲衣

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製,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遊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法衣的顏色

黃色法衣:王者所著,在法衣中最為上等。天師聖主常著黃袍。

紫色法衣:大師講經所著,亦可為天師老臣,高階法師。

紅色法衣:上等法師所著,上表祈福所用。

青色法衣:中等法師所著,拜斗,祝壽常用。

綠色法衣:下等法師所著,散人仙客亦著。

黑色法衣:斗部著。

白色法衣:冥司著。

道教法衣上有金絲銀線繡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慧劍:是道袍上的一種裝飾。為兩條劍形長帶,縫於道袍的紐扣部位。唐末道人呂洞賓改劍術為「一斷煩惱,二斷色慾,三斷貪慎」,慧劍的寓意即在於此。

每一件純手工的道教法衣都價格不菲。

中國旗袍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 。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是民國20年代之後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儘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

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髮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裡,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永恆的時裝經典,答案也正在這裡。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中國文化下的」奢侈品「

中國文化衍生出來的」奢侈品「太多太多了,書法創作、京劇臉譜、中國漆器、中國織綉、泥人麵塑、油紙傘、鼻煙壺、長命鎖、文房四寶、篆刻印章、景泰藍、玉雕木雕、道教神像、茶文化、蠟染、皮影戲等等,每一類文化的背景下,都可以延伸出無盡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因為包裹著中國文化的糖衣,而變得更加珍貴。

中華文化要走向世界,在價值內涵和發展視野中必須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向世界彰顯本民族的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人們常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認真發掘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給以批判性的總結,創造性的轉化,使其活潑的生命力「日新又日新」,成為我們當代文化的有機構成,成為世界文明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文化建設義不容辭的責任。

只有這樣,才能向世界展示我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理性自覺,昭示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以及我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不斷自強。一個沒有深厚歷史傳統和優秀文化支撐的文化,是沒有根基的文化;而沒有根基的文化是不能與世界文明平等交流、對話的文化,是缺少底氣的文化。因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文化基本精神,以民為本的傳統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協調精神,我們應該推崇和發揚。

(文章由道山不老編輯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山不老 的精彩文章:

你是想當今生的「無名之輩」,還是成為來生的「蓋世英雄」?

TAG:道山不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