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Part 1

有位研究生問我,何為「經典」?我說,「答不上,因為很多人看法不同,但是一定要我說的話,我認為經典有種穿越時空的力量,就是說經過一定時間人們仍然在讀的書,從外國傳過來中國人也喜歡讀的書,或許可以稱為『經典』」。例如我手頭的這本小冊子,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我認為是一部經典,儘管它只有八萬字左右,但我至少在二十年間讀過三次,每次都有收穫。

最初知道懷特海是在八十年代末我讀研的時候,有一次讀趙祥麟、王承緒編譯的《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教育流派論著選》;在「新教育」條目下,讀到了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對他那段話印象深刻:「在現代生活的條件下,規律是絕對的,凡是不重視智慧訓練的民族,是註定要失敗的。」(《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王承緒、趙祥麟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7頁)本世紀初又讀了三聯版由徐汝舟譯的同名書;去年又重讀過一次。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懷特海(1861—1947)和法國的柏格森、美國的杜威被公認為20世紀前半葉最重要的三位思辨哲學家。同時他與羅素合作完成了巨著《數學原理》,將人類的邏輯思維向前推進了一步。懷特海出身教育世家,祖父是一私立學校的校長。由於懷特海自幼身體殘弱,一直在家隨父親學習,14歲才到正規學校接受教育,19歲入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數學,課餘對文學、哲學、宗教、神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後來在母校及戈爾德斯密斯學院、倫敦大學帝國科學技術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書。他一生始終浸溶於人文主義精神環境中,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具有超越時代兼有人文和科學和諧發展精神,強調智力發展,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等。雖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有理想主義成分,但不能說這種思想因為暫時無法實現就沒有價值。


Part 2

《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的一本論文集,收入了他的六篇文章,分別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節奏、自由與紀律的節奏、技術教育及其與科學和文學的關係、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學及其作用。全面介紹評價本書並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勝任的,這裡僅就閱讀本書過程中最有體會的幾點談談為什麼懷特海的教育思想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

教育是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這是一種很難傳授的藝術。」為此懷特海反對在教育中傳授那種「獃滯的思想」(一譯「無活力的概念」),而傳統學校教育恰恰經常讓學生大腦接受這些「獃滯的思想」而不加以應用。他認為「要使知識充滿活動,不能使知識僵化,而這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但是當時英國一些學校普遍存在著一種「極其有害」的統一的「校外考試製度」,「這條有害的路由一本書或一系列講座來體現,書和講座幾乎能使學生記住下一次校外考試中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8頁)。他認為「校外評定員可以報告課程的情況或學生的表現,但絕不能問未經學生自己的教師嚴格審閱的問題,或者這個問題至少是經過與學生長時間討論而引發出來的」。他認為這種考試是「扼殺文化的精髓的」。

聯想到我們從小學一直到初中高中,普遍存在的「教研員」制度以及無數次「統測」、「統考」、「摸底」,普通教師被剝奪了評價自己學生的權利,「商業化材料」長驅直入我們的課堂。我們覺得懷特海似乎在說我們當代中國的情況,不信你看,他還說:「所有的學校都受到束縛,它們不得不訓練學生去應付小範圍的限制性的考試,否則學校便無法生存。沒有一個校長能夠按照學校面臨的機遇,自由地發展普通教育或專業學習……」,這難道不是我們今天面臨的局面嗎?

「通往智慧的唯一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這是懷特海在《自由與紀律的節奏》一文中反覆強調的一點。他認為教師應該正確處理知識學習和智力、智慧發展的關係。他說:「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識就不可能聰明;但是你可以很容易地獲得知識卻仍然沒有智慧」,怎麼獲得智慧?他繼續說:「通往智慧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識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識的唯一途徑是在獲取有條理的事實時保持紀律。自由和紀律是教育的兩個要素。」(54頁)他認為:「自由」和「紀律」兩個原則並不對立,在兒童的生活中應該對它們進行調節,使之適應個性發展的自然變化。智力的發展離不開興趣,興趣是一個孩子專註和領悟的先決條件。所以在他看來,紀律處於次要地位。「在教育中過分強調紀律是有害的,」他批評英國教育中過分強調知識。他解釋說:「知識的重要意義在於它的應用,在於人們對它的積極的掌握,即存在於智慧之中。」(57頁)他說一些中學和大學畢業生經常有頭腦遲鈍的人,就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便是掌握在校的知識。「很遺憾,我們面臨這種兩難的選擇:首創精神和訓練缺一不可,但訓練又往往會扼殺首創精神。」(63頁)所以教師應該用積極的態度、極大的責任感來處理這對矛盾,「教育是一個難題,不能用一種簡單的公式來解決」。

試圖用一種簡單「公式」來解決中小學生的教育問題,是我們教育中常見的現象。舊教育中我們過分強調紀律:「教不嚴師之惰」,「蒙生要畏我」,如今又強調「學生為主體」,過分強調「以學生為本」。「鐘擺」的忽左忽右,難道不是我們今天教育中常見的現象嗎?還有教學中的流行「模式」也是把教育簡單化的一種表現。

技術教育與文科對立是錯誤的。」這是懷特海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在《技術教育及其與科學和文學的關係》一文中,他指出:不涉及文科的技術教育不可能完美,不涉及技術的文科教育也不能令人滿意;換句話說,凡教育必傳授技術和充滿智慧的想像。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有平均的(文科)知識,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自斯賓塞提出「什麼知識最有用」以後,西方教育打破古典的文科教育的壟斷,科學知識成為中小學的「實科」,但近現代科學教育有一種擠壓文科教育的趨勢。

「文學以及文學形式的表述從它們在知識生活中佔有的獨特重要的地位隱退了。」(87頁)他的觀點是:僅僅有文學才能是不夠的,文科和科學兩種教育必須兼顧。而且多數情況下「學習是介於兩種學科之間的,譬如歷史和地理」。不但文科理科兼顧,而且,他認為:在文科教育中有一種偏向,即往往重視語法學習而忽視文學內容,認為那是無用的。而另一種危險卻是不重視實際的日常事務的學習,好像只有「突出理想的目的才能取得成功」。這種種極端都不利於培養有用的「國民」。

他說:「多民族之間的競爭最終將取決於工廠而不是戰場,勝利將屬於那些受過訓練的精力充沛的強者。他們在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種種條件下工作,而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條件就是藝術。」(103頁)他在《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一文里更是提出了對古典文化被擠出課程的擔憂,他說:「將來百分之九十的學生,當他們18歲離開學校時再也不會閱讀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學術著作。」所以「我們必須保護古典文化課程,這關係到那百分之九十的學生。如果對這百分之九十的學生來說古典文化從學校的課程中被徹底淘汰,它在其餘百分之十的學生中也將很快消失」。

設想一下我們這裡的情況:以語文教育為例,教育要求我們學習唐詩宋詞、《紅樓夢》、魯迅;而教學的結果是使90%的學生(包括大學生)走出校門,終身不愛親近這些經典,這與我們長久以來輕視文科教育有沒有關係?「學遍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成為一些教師、家長乃至校長的口頭禪。前不久我從網上看到某院士公然說:與其讓孩子背一首唐詩還不如讓他打一場籃球。去年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減負」,刪去八首古詩之事更是成為一個「公眾事件」。相反的情況有沒有?也有。空洞地講什麼「生命教育」,號召學生讀一些不合時宜的儒家經典,以為那就是尊重傳統,把教育思想搞得很混亂。


Part 3

在教育問題上無論中外都存在著所謂的「鐘擺」問題:個人與社會、自由與紀律、興趣和努力、遊戲和工作……據說有二十幾對矛盾,「由於某種特定的環境和需要,人們往往側重於矛盾的某一個方面,當情況改變、認識深化時,為了糾正已存在的片面性,又向另一個片面傾斜,即所謂矯枉必須過正。」(《西方教育學名著提要·前言》,單中惠、楊漢麟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頁)顯然,懷特海當時的「鐘擺」偏向了「學生」、「自由」、「文科」一端。

但他並沒有走極端,而是採用類似中國哲學的「中庸」。馮友蘭先生將自己的學術使命歸結為「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其實懷特海在本書里遵循的道理也與此相似。自1950年出版《教育的目的及其他論文》一書,60多年過去了,懷特海的文章仍然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是中國教育的幸耶?不幸耶?讓我們重溫一下他那振聾發聵的聲音:「當你全面考慮教育國家的年輕一代這樣重要的問題,考慮輕率的惰性導致絕望的生活、破滅的希望和全國性的失敗時,你很難抑制心中的怒火。現代生活環境中的法則是絕對的。一個不重視培養智力的民族註定將被淘汰。並不是你所有的英雄行為、社交魅力、你的智慧以及你在陸地或海上取得的勝利可以改變你的命運。今天我們保持著自己的地位。明天科學又將向前邁進一步,那時,當命運之神對未受良好教育的人作出判決時,將不會有人為他們提出上訴。」(26頁)是的,國家財富的增長如果不是伴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而是國民素質的下降,那麼就無法實現民族復興。而民族復興必依賴於教育的發展,教育必須以發展國民的智慧為目的。

本文選自《閱讀,讓教育變好》


閱讀鏈接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阿爾佛雷德·懷特海 (作者), 徐汝舟 (譯者)

《教育的目的》是懷特海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以數學家和哲學家敏銳的直覺和深刻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穎的教育思想。他提倡引導受教育者自我發展,使其在科學和人文方面全面發展,強調古典文學藝術在受教育者智力發展和人格培養中的重要性,還格外重視審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認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經常目睹偉大、崇高,道德教育便無從談起。作為一位智者的經驗之談,《教育的目的》充滿著人文精神,值得反覆回味。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

朱煜 (作者)

閱讀,讓「自我啟蒙」成為可能;閱讀,是教育慢慢變好的「根」!

《閱讀,讓教育變好》精選了朱煜、竇桂梅、周益民等六位讀書人、愛書人的閱讀筆記,他們有的是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普通教師,有的是享譽全國的校長、名師,有的是已經退休的大學教授。各位作者的寫作風格各異,內容異常豐富,但皆指明:閱讀是教育慢慢變好的「根」; 閱讀,讓「自我啟蒙」成為一件可能的事。

吳非老師作序推薦!

圖片:來自網路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