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中國歷史悠久,擁有相當龐大的文物,有的甚至一開始默默無聞,到後來才被人所熟知,大放異彩。比如在2003年國務院確定為首批64件不可出國展覽的文物中,排名第一的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就是如此。它被發現後,並沒有引起轟動,差點還被埋沒了,後來大放光彩的經歷也極為傳奇。

在1978年的河南省臨汝縣,一個叫做李建安的農民在趕集時得到消息,紙坊鄉紙北村的蘋果地里有不少紅陶片。他曾經在考古隊幫忙打過工,聽說此事後連忙趕到了當地,並且用準備好的工具開始挖掘。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在一個蘋果樹的坑裡,他花了一天半時間,挖出了紅青兩種顏色的陶缸13個。別的陶缸都很普通,只有在挖到第12個時,上面還有圖案。李建安也看不懂,匆匆帶回家去丟在院落之中就休息了。

幾天後,他開始清理這些陶缸,卻發現裡面有土和人骨頭。原來,這是一種葬器,實際上就是用來埋葬先人的。家裡人當然受不了了,他們覺得非常晦氣,強烈要求扔出去。如果李建安也隨手一扔,也許這些陶器就再也無法保全了,幸好他總覺得不妥當,將陶器放到公社辦公室中。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當時很多同事笑話他,問他怎麼將這些東西弄來了,看看那個陶器上的圖案,丑成什麼樣子!這也不能怪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普遍沒有文物意識,不隨手扔了就算幸運的。

李建安急於了解這些陶器,他聯繫臨汝縣文化館,請求將這些文物妥善安置。不過當時的文化館工作人員也沒當回事。直到館長張久益出面,才將這些陶器全部收下。為了表彰李建安的行為,文物館獎勵了他五雙紗手套。雖然現在看起來不算什麼,但在七十年代末,這也足以讓李建安心滿意足,不虛此行了。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到了1980年,臨汝縣當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越來越多地被發現,河南調查組的成員也來進駐。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調查祖寫下了《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在此文件中,這13個陶器被著重提及,特別是那個有圖案的陶器,被報告中明確指出:


一件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敞口、圓唇、深腹、平底、紅砂陶質,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一側畫有一幅高37、寬44厘米的彩陶畫,畫面約佔缸體面積的二分之一,是迄今發現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這份調查報告發布之後,才算是引起了轟動,拉開了對這個陶器研究的序幕。它被命名為「新石器時代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緊急調到河南博物館,後來又被送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即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個陶缸屬於仰韶文化的葬具,距今已經有六千多年的歷史。那個圖案,是一隻白鸛,口中銜著一條白色的大魚,旁邊還有一把粗獷的斧頭。這個圖案的內涵,引得很多人的關注和解讀。目前比較流行的意見是,沒有圖案的陶缸是普通人所用,這個有圖案的陶缸是部落首領所用。斧頭代表著權力,而白鸛代表著他們的部落,白魚則是敵對部落,整幅畫面代表了首領帶領族人戰勝敵對部落的功績。

農民挖到13個陶器,換來五雙手套獎勵,其中一個是國之重寶

這個陶缸,不光是歷史悠久,而且還有更為深刻的解讀。它的圖案,彷彿是使用了傳統中國畫中的「沒骨」、「勾線」、「填色」等多種技法。因此,有學者認為它就是中國畫的雛形。它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也是史前彩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件藏品美輪美奐,放大10倍發現作者簽名,如確認真品就是國寶
此職位比直隸總督地位還高,設立五年後,清朝就滅亡了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