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對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這樣做才是釜底抽薪

對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這樣做才是釜底抽薪

文|CC爸媽

養孩子這麼久,讓你覺得最難的部分是什麼?

我一直堅信溫柔的積極養育,但是對於攻擊性行為的處理是唯一讓我自我懷疑的方面,尤其是攻擊的對象是其他孩子時

大概是因為,當我們一對一,以單純父母的身份面對孩子時,總是能更包容、更有耐心一些。

但是當孩子的行為影響或攻擊到別人時,此時,我們的身份不僅僅是處理自家孩子情緒的媽媽同時還是孩子的監護人,承擔著向旁人解釋自家孩子行為、並展示你處理結果的責任,我們便很難做到寬容了。

我們只想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給出解釋。

向旁人證明,我的孩子不是個熊孩子,我自己,不是個熊父母。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時候還需要溫和的積極育兒嗎?如何做到呢?

我最初也是惱羞成怒、每次CC出現攻擊性的行為,我火氣比她竄的還高。

但CC是個特別倔強的孩子,尋常孩子父母訓斥兩句,娃雖委屈,但也能乖乖道歉或乖乖收斂,這種情況卻不會出現在她身上。

來硬的,我從來沒贏過。

想來就算是暴揍一頓,她也絕不會屈服或道歉之類,當然我沒因此揍過她,但是說教、批評、甚至怒吼,樣樣也都曾嘗試過。

結果可想而知,像處理任何情緒問題一樣,如果父母失了態,父母的情緒控制不住,孩子一定安撫不好。

強權或暴力也許能在當下鎮壓成功,表面上成效顯著,但其實反而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情況從根本上完全沒有改善。

於是那個階段我看各種書,嘗試各種方案,最後,還是摸索出了一些門道。

而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過改變你看待孩子攻擊性的方式,進而幫助你用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


對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這樣做才是釜底抽薪


1

第一步:改變想法,重新構建「攻擊侵略」

「娃哭著喊著再吃一顆糖」和「娃上手打人搶別人的玩具」,我們通常傾向認為,後者更嚴重。

我們為什麼對孩子的打人、踢人、咬人、搶玩具行為格外抵觸呢?

因為在成人的眼中,這些都屬於攻擊侵略性的行為。

攻擊侵略這個詞帶有相當負面的含義,它意味著侵略者正在給被侵略者造成痛苦或傷害。

但是,其實細細思考孩子們的「攻擊性」就會發現,他們不是「壞」或「頑皮」,他們只是「正在度過艱難時期」。

從這個角度去觀察孩子的行為,我們就可以更溫和的幫助孩子應對困難。

這個觀念的轉變,是我能跳出情緒的怪圈,相對客觀的處理CC攻擊行為最重要的一個轉變。

我不再因為她的行為覺得羞愧,不再覺得是她讓我難堪和丟臉,也不再潛意識中認識是自己無能「沒有管教好她」。

我只是看到,我的孩子正在經歷一段困難時期,而年幼的她、缺乏經驗的她,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

而我要做的,是如何正確的幫助她度過這個階段。

對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這樣做才是釜底抽薪

有點阿Q精神吧?

但是,特別有效。

其實我們都明白這一點,那就是:如果你對某種行為本身有偏見,那麼你的處理方式一定帶有偏見。

如果你認為孩子在攻擊,那麼你首先想的是如何壓制、控制甚至抹殺他的攻擊性;如果你認為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那麼你首先想到的是教他怎麼說、怎麼做。

2

第二步:如何輕鬆處理這些「困難時期」?

試著找出孩子可能會「經歷困難時期」的原因,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

原因一:缺乏溝通

根據我的經驗,大部分孩子攻擊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溝通障礙

他們有限的溝通水平,還不足以像成人一樣妥善的處理問題

他們有限的認知水平,也不足以像成人一樣對物權所屬有清晰的認知,並克制自己不去覬覦別人的東西。

既不能控制自己所想,又不能控制自己所為,你說這困難夠不夠大?

所以很多寶寶的第一反應,就是用自己最熟悉,也最容易操作的「肢體語言」去溝通——想要,就搶!搶不過,就打!

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做的,是驗證孩子的感受——與他們建立情感聯繫——重複規則——引導他正確的溝通和表達。

比如:

  • 你喜歡豆豆的玩具,你想拿過來玩是嗎?
  • 媽媽知道你很想玩。
  • 但是,那是豆豆的玩具。
  • 不過,我們去問他可不可以拿你的恐龍跟豆豆交換玩?

原因二:情緒失控

當孩子們生氣、憤怒的時候,他們會變得非常難以控制。

但這些情緒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身體上的變化,對寶寶來說是陌生的,通常,寶寶是不知道如何宣洩這些負面情緒的,這種失控感讓他們覺得害怕,運用的自然還是熟悉的身體語言:

  • 沒得到想要的生氣了,就摔東西!
  • 被制止憤怒了,就打人!
  • 被拒絕生氣了,就咬一口!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摸索更多的方式,幫寶寶通過多種方式,學會在不打或不踢的情況下平靜身體,平靜心情

比如CC常在紙上亂寫亂戳亂畫、踢沙堆、扔(摔)我告知過的安全的毛絨類玩具。

每個孩子不一樣,多試一些方式,總能找到適合自己家寶寶的。

對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這樣做才是釜底抽薪



原因三:過度刺激

當孩子們受到過度刺激時,即便是過餓過累導致的身體勞累,他們都會感到害怕,並且不知道如何回應,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出現行為失控。

問自己幾個問題:

  • 寶寶有足夠的睡眠嗎?
  • 寶寶現在特別累嗎?
  • 周圍的環境讓他覺得有壓力嗎?

父母要去學著識別這些「觸發器」,識別過度刺激的前兆。

比如很多寶寶不能處理過於喧鬧嘈雜的環境,那麼如果你要帶孩子參加一場聚餐,在被過度刺激之前,最好就將他從這個環境中抱離。

如果不能選擇離開,那就給予他們應對技巧或準備其他安撫方式。

比如食物、玩具、發明好玩的遊戲,找到幫助他們能在壓倒性的情況下保持冷靜的東西。

否則,就不能怪孩子在席間不領情的哭鬧、甚至攻擊過來友好打招呼的親朋好友。

CC每次跟著參加大型家庭聚會都會煩,因為每次人們邊吃邊說就是幾個小時。

但她基本都能較有禮貌的全程堅持下來,不是她有多乖,而是每次發現她快要沒耐心時,我便想些法子讓她「再堅持」玩一會兒。


對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這樣做才是釜底抽薪


這是某次聚會上,我拿某朵擺盤用的鮮花做成染指甲花給孩子們玩。

發現這個遊戲之後,已經開始暴躁的要哭、要搶、要打、要走的幾個兄弟姐妹們又乖乖玩了半個小時。

其實一旦你能夠確定是什麼導致攻擊行為和失控狀態,大部分時候,都能針對性的去解決它。

很多時候,一旦大人的心態擺正了,搞定孩子其實很簡單,只是大部分時候,我們並不能跳出來做到冷靜的解決問題。

所以才要記住,孩子們不是「壞」,不是故意搗亂惹你生氣,他們只是此時很艱難、很難過,他們相信,並需要,我們會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溫柔而堅定」地教育孩子,他卻說恨我!
孩子,下次你給爸爸考個零分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