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永宣青花貴重:其實這種瓷器更稀罕

都說永宣青花貴重:其實這種瓷器更稀罕

顏色對於古代民族,有著特殊的含義。

比如中國漢民族喜紅惡白,紅色為喜慶之色,白色為喪葬之色。而對於北方游牧民族而言,白為大吉之色。蒙古國俗尚白,以藍天白雲之色為最美。而藍色,在漢族文化中,多代表厲鬼,絕不是什麼喜色。

黃色,諧音皇色,國人謂之皇帝專用色。記載至元二年(1336年)夏四月丁亥的禁令:"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靈芝.雙角五爪龍.八龍.九龍.萬壽.福壽字.赭黃等服。"可見最晚到元代,黃色已經成了皇室御用色,臣庶不得用。但此時黃色還不是滿清那種明黃色。

清代皇宮,黃色釉瓷器的使用,有嚴格的等級之分。清《國朝宮史》卷十七記載: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黃釉器;皇貴妃用黃釉白里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底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由此可知顏色釉的使用,在等級上是多麼森嚴。

黃地青花瓷器始創於明宣德朝,是低溫黃釉與高溫釉下彩青花瓷工藝相結合的產物。其製作方法為在已燒成的白地青花瓷器上,在白釉處以低溫黃釉填滿,復入紅爐經850℃-900℃低溫烘烤而成。

清《南窯筆記》載曰「宣德有青花填黃地者」即指此工藝。以後明各朝均有燒造,以成化、弘治兩朝燒制量為大。清代康熙、雍正朝沿襲燒制黃地青花,器形紋飾更加豐富,此時的官窯青花器中尤以青花黃彩也就是黃地青花瓷器最為名貴。《匋雅》卷上有評「黃地青花,雍正窯之所重視者,匪獨盤然也,大瓶亦有之。」

這種釉彩工藝自明宣德創燒,清康熙時繼續燒造,並成為康雍乾三代瓷器文物的重要品種。其中尤以雍正青花黃釉文物最為新穎,青花多仿明永、宣時的暈散濃厚鐵斑的蘇麻離青藝術效果。乾隆時期黃釉青花文物更為多見,這與當時的督陶官唐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民國時,黃地青花瓷器製品較一般青花瓷文物更為昂貴,當時古玩市面上出現了在宣德青花瓷上後掛黃釉以牟利的現象。

宣德時期的黃釉青花瓷器文物非常少見。從陶瓷燒制的技術發展而言,此時應當還有一種黃底黑花瓷器存在,但目前尚未發現館藏或傳世品中有此類型。

所謂黃地黑花,意思是直接把黃釉澆在青花瓷上,而不是採用填白的方法,露出青花原色不覆蓋二次釉的技法。這種技法比在青花瓷器上用黃釉填空的辦法更加簡潔,而且也不會出現填色不滿的缺陷,理論上比瓷面比黃底青花瓷器更為乾淨,精緻。

元代就出現了孔雀綠地黑花瓷器文物,宣德朝也有孔雀綠地黑花瓷器文物。就是用孔雀綠低溫釉直接在白底青花瓷器上覆蓋然後入窯二次低溫燒成的製品。黃地青花瓷器,理論上應該先採用成熟的孔雀綠地黑花瓷器技術燒成黃地黑花瓷器,然後在皇帝要求下,才改用更為複雜的黃釉填空的黃地青花工藝。這是筆者推斷黃地黑花瓷器文物存在的重要依據之一。

再者,有學者研究表明,洪武青花瓷文物多數發黑灰,極有可能是洪武時期皇帝不喜歡藍色,而喜歡黑色的原因。青花發黑是一種缺陷,主要是因為窯溫不夠高,沒有能燒到出青的溫度(1280度左右)。明初洪武時期的瓷窯技術,在元代至正十一年就已經能燒出大維德象耳瓶那種靚藍的基礎上,出現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畢竟從宋代定窯開始,1300度高溫對於中國瓷業工匠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

所以,宣德時期如果出現黃釉黑花瓷器(青花在黃釉下呈現黑色),應該是理所當然,約定俗成的事情。但宣德時期瓷器文物距今已經500年,保存下來的文物百不存一,這種可能性只有等待後世發現黃釉黑花瓷器出現才行。

各朝黃地青花瓷器文物,一般都是官窯製品,民間絕無。低溫黃釉目前尚屬於明清瓷器文物鑒定的空門,由於缺乏大量的館藏文物真品資料可供研究和對比分析,對於各朝黃釉文物的區分目前尚屬於高精尖領域。唯黃地青花瓷器,因為可以借用各朝青花瓷器文物的不同鑒定鑒別特徵,所以鑒定起來難度遠小於黃釉瓷器。

溫馨提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中華古玩藝術網推廣的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

中華古玩藝術網

古玩古董、藝術品、收藏品、歷史人文、茶道、香道、盆景

插花藝術、旅行攝影、心靈雞湯、養生美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古玩藝術 的精彩文章:

與宋瓷「一爭芳華」的高麗青瓷之美
盛世收藏 民國精品 中華民國三年 中華民國九年 壹圓一組

TAG:中華古玩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