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最真實的青春,刻在每個人的骨血里

最真實的青春,刻在每個人的骨血里

如果說,每種類型片都有最契合其特質的顏色。那麼黑色,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犯罪題材電影。試問誰是國內犯罪類型片的領軍人物,曹保平導演必定是不少影迷的心頭之選。(文末福利)

可誰能想到,這位被稱作「影帝製造機」的導演,曾在五年前拍出了一部以「少女成長」為主題的青春片,對,就是這部即將上映的《狗十三》。當年在第64屆柏林電影節拿到「國際評委會特別獎」後,被莫名擱置了五年之久。如今,終於撥雲見日。

密封五年,歷久彌新。正如《狗十三》這個片名中擋不住的粗獷感,五年的時光並未漂清影片內核中的殘酷,反倒令其在同類題材的艷俗濾鏡下,被襯得更加真實。

提到「國產青春片」這一標籤,估計很多觀眾心裡都會犯怵。儘管這兩年,所謂的青春片在銀幕上消停不少,但曾經諸如「墮胎、殉情、車禍、自殺」等浮誇的情節,著實讓很多人產生過懷疑人生的眩暈感。

而在我心目中,備受業界讚譽的《狗十三》卻是一部超越青春片的「另類」青春之作。曹保平導演借這部電影所思考的社會意義,遠遠不止「青春」這麼簡單。原來,每個人都逃不過世俗的馴化,每個人都是像狗一樣殘酷地長大。

當一滴墨潛入一池水中,並不會妨礙水面的清澈透亮,而唯有池水心知肚明,它已不再純粹。青春,每個人大同小異的青春,何嘗不是那一汪池水呢?影片《狗十三》中的女主角李玩,就是在13歲的夏天,遇到了那滴墨。

影片中那場最激烈的家庭矛盾,因李玩的愛犬丟失而爆發;她用歇斯底里的憤怒來對抗整個家庭的冷漠。然而她所得到的,只有幾聲怒吼,幾記響亮的耳光,以及被玻璃碎渣劃傷的手心。那一刻,她突然明白,沉默的憤怒也會反噬自己。鮮血流淌的疼痛,是再也無法彌補的心寒。

影片正是在這一刻,開始悄然揭示出灰色故事下埋藏的那個主題——成長。

所謂「青春」二字,之所以刻骨銘心,在於那是由孩童蛻變成大人的一段過渡期。而貫穿始終的,則是「成長」這一賦有動態感的辭彙。

那些幼年時模糊不清的斑駁小事,隨著蝴蝶效應的暗中影響,在我們對周遭環境最為敏感的青春少年時,其實已然交織成慢慢鋪就的人生走向。在這漫長卻不為人注意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家庭環境,以及最受孩子依賴的父母,絕對是前方最具話語權的引路人。

李玩,從女主角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她並不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事實上,李玩的父母早已離異,她就像中國眾多單親家庭的孩子一樣,從小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可是,似乎沒有任何一個大人重視過,父母陪伴的不完整會對一個小女孩造成什麼樣的負面影響。

影片開頭,額頭上有幾顆青春痘的李玩,對著鏡頭喃喃自語「平行宇宙」的概念。她從小對物理極感興趣,說起「平行時空的另外一個她,或許彌補了某些遺憾」時,她的眼睛裡便滿是童真與欣喜。對李玩而言,一塵不變的生活里,唯有物理與天文才能給她帶來快樂。

儘管李玩心有不忿,然而再多的不情願最終都只能以沉默來表現。她不敢對父親大吼大叫,彷彿那是不可推倒的威嚴。她什麼都改變不了,唯一能夠改變的,只有她對待生活的態度。

於是我們看到,影片落幕那一刻的李玩,依舊很沉默,可是就連眉眼裡的怨怒都不再有了。經歷「蛻變」後的她,可以雲淡風輕地應酬著自己內心厭惡的交際,甚至嘴上還能說出一句「謝謝」來遮掩自己的苦楚。她終於,成為了父親,以及一眾大人眼裡的「懂事孩子」。可在我眼裡,那是泣不成聲的辛酸。

隨著年歲增長,叛逆的孩子似乎都收斂了鋒芒。但是在這場代際戰爭結束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重歸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漸漸地,我們都不再與長輩爭執,但那或許並不是因為我們體會到了為人父母的不易。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懂得了,「這樣的事情以後還多著呢」。

當興趣被扼殺,當對陪伴的渴求朝不可逆的疏遠而去,直到我們都成為對任何事情冷眼旁觀的「局外人」。在《狗十三》里,那些青春獨有的執拗、不甘,被鏡頭精準地捕捉,同時也殘酷地記錄了那些童真的美好如何被一點點毀滅。想必,這會讓每一個「過來人」都產生共鳴吧。

顯然,曹保平導演真正抓住了犯罪類型與少年成長過程的共通點——暴力。

犯罪類型片中的暴力都體現在身體上的物理攻擊,拳拳到肉往往會營造出真實的身體疼痛感。而《狗十三》中,除了很多人在青春期都經歷過的體罰之外,更為側重展現的,是內心的暴擊,是以父親為代表的大人群體對一個13歲少女的無形暴力。

更可怕的是,當這種無形暴力普遍存在、以至於所有人都習以為常時,暴力本身卻反倒被冠以「為你好」的名目。而在我們逐漸「懂事」之後,便會真的遺忘掉曾經所經歷的那些錯誤教育,最終迫使自己成長為少年時不願長成的大人模樣。是啊,我們終將成為自己最不想成為的大人。

但是,倘若你認為曹保平導演不過是捕捉到了李玩經歷成長前後的不同狀態,以鮮明的結果對比出這段成長的殘酷、從而引發觀眾共鳴的話,那可就小瞧了他曾經在《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等作品中顯露出的對人性的弧光深入而獨到的解剖方式。因為到後來你會發現,恐怕《狗十三》只是借了「青春」這個外殼,真正讓你覺得餘音繞梁的後勁,是那無處不在的社會軟暴力。

《李米的猜想》

《烈日灼心》

影片《狗十三》的英文名為「Einstein& Einstein」,這是李玩給她的愛犬起的名字——「愛因斯坦」。第一條狗是繼母送給她的,她突然覺得自己像極了眼前的這個小生物。兩顆孤獨的心,在月色微涼中,彼此得到了短暫的慰藉。

可是,區區一條狗,就能夠代替家人陪伴的溫暖嗎?那條狗帶來的快樂,是真的;血親之愛的缺席帶來的心靈創傷,也是真的。可是那些大人們似乎不會明白這其中的差別,在他們眼裡,若是孩子可以藉助玩具消磨掉大半時光,他們便可以理所當然地不管不顧了。

說起來,為人父母者彷彿很殘忍,但這不正是當下社會中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嗎?相距二十多歲的年齡差,為兩代人之間的溝通築起難以逾越的城牆。李玩父親不懂自己女兒在執拗什麼,李玩也不明白自己父親為何如此殘忍。

有時候,溝通並不能化解雙方的矛盾;因為溝通的出發點,就已經發生了偏差。

這是李玩所經歷的第一階段的成長。她變得沉默寡言,不再向外人申討自己理應得到的重視。她開始掩埋自己最珍視的東西,因為這些獨一無二在大人眼裡如此微不足道。

但是成長還沒結束,第二階段的成長是那位繼母的親生兒子帶來的。這次成長,剔除了李玩所有的童真,只剩下她對這個家庭的徹底寒心。而最為觸痛我的,是這一次的殘酷成長竟發生得如此不動聲色……

從影片開頭家人決定為新生命認真起名字,到之後父親極力包庇弟弟的一切淘氣行徑,都體現著這個家庭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而在李玩和她弟弟生活待遇的巨大反差下,李玩的沉默也在表明她已經學會了「絕對服從」。這究竟是懂事,還是悲哀呢?

當然,站在李玩視角的觀眾,很容易喚起自己增加被剝奪樂趣的青春。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同樣見證了李玩父親的成長;換個角度來開,似乎對於「父親」這一角色也多了些理解。那個沒能給李玩幸福家庭的父親,也是支撐著整個家庭前行的男人。那場讓李玩深覺厭惡的宴席,何嘗不是其父親無可奈何的逢迎?

而除了李玩父親,影片中一直處於客觀視角的李玩堂姐和其男友高放,以及一筆略過的老師、樓上古怪的「鳥叫聲」,都參與了李玩的成長經歷。這也是影片一直在著重強調的——這場青春的雕刻者,從來不只是父親一人,而是整個社會環境。

難得的是,影片並非一味地展現李玩被迫承受無愛可訴的家庭環境,它更像是一個懵懂少女逐步踏入社會環境的成人禮。它殘忍地將童趣與天真毀滅掉,繼而又讓你學會熟練地迎接更為殘酷的社會法則。

從前那些圍繞著男女情愛的國產青春片總愛標榜自己是「疼痛青春」,可我想說,《狗十三》中的疼痛,才是真正如刀剜在心頭、直到麻木不仁的痛。當那條真正的「愛因斯坦」終於出現時,李玩卻淡淡地說,「我好怕它剛剛認出我來,然後撲過來」。原來,青春年少時的那些堅守,終究是被殘忍地拋棄了。

至於李玩長大後會變成怎樣的大人呢?我們不得而知。我只是清楚地記得,那天,她站立在自行車后座上,穿行於狹窄的小巷,她大聲問道,「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作者| 此去經年;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編輯| 騎屋頂少年;轉載請註明出處

影 迷 福 利

請大家將本文轉發到朋友圈,並在文末留言,聊聊《狗十三》這部電影,我們將根據留言質量和點贊數,送出三張電影票哦!這部電影值得二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電影看到死 的精彩文章:

混戰12月!誰會是地球最後的贏家?
搶購!周迅新書《自在人間》面世

TAG:看電影看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