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孫堅曾經偶然得到了所謂的「傳國玉璽」,後來拿著典當給袁術,借來精兵,成就孫氏江東霸業基礎。在兩漢時代,人們對傳國玉璽有著很執著的痴迷,似乎只有擁有它才擁有真正的皇權,它是皇權合法性的象徵。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秦始皇

所謂「傳國玉璽」的來源出於《史記》的注文,據《史記》注文中引衛宏言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

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引北朝崔浩的說法:「李斯磨和璧作之,漢諸帝世傳服之,謂『傳國璽』。」按照這種說法,秦始皇得到楚國的和氏璧,製作成玉璽,「方四寸,紐五盤龍面」,上面刻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是李斯手書的小篆文。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唐初褚遂良的《玉璽記》中對傳國玉璽的傳承有著非常詳盡的記載,「秦滅傳漢,歷王莽,為元後投之於地,一角小缺」。秦朝滅亡之後,秦王子嬰將其獻給劉邦。據《漢書》記載,「及高祖誅項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秦漢易代,傳國璽換了主人,成為政統合法性的象徵。

西漢末年,這枚傳國璽又為王莽所得。關於傳國璽在漢與新莽之間的轉移,「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這裡的太后其實就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雖然是不肯給,但最終還是無奈交出,「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交出玉璽之後,老太后發出了「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的詛咒。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這個肯定不是

王莽敗亡之後,傳國璽經過更始帝、劉盆子之手,最終到了光武帝劉秀手裡,成為東漢皇權合法性的佐證,是君權神授的註腳。「靈帝崩,少帝失位,掌璽者投於井,為孫堅所得。袁術 拘其妻而奪之。術死,荊州刺史徐璆 得,還許獻之。漢滅傳魏,魏又傳晉。」東漢末年,傳國璽歷經孫堅、袁術等人之手,最終完成了「漢滅傳魏,魏又傳晉」。傳國璽的傳承,似乎又成了漢魏晉三代禪讓更迭的合理性詮釋。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天下大亂,「璽投劉聰。聰死,劉曜 得之,傳於石勒、季龍、冉閔 。」最後,冉閔敗亡,將此傳國璽又送歸南朝,「歷東晉宋齊梁」,據說在冉閔看來東晉的漢人王朝才是真正的皇權正統。傳國璽在東晉、宋、齊、梁四代傳承,為篡逆霸業增添一份合理性,侯景之亂中,又為侯景所得,最後為南京棲霞寺「僧惠永得之」,「陳永定三年僧死,弟子普智奉璽獻陳」,最終到了南朝陳手中。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袁術得到了

在這枚傳國璽的傳承同時,還有一枚來歷不明的玉璽,也曾在南北朝至隋朝流轉。那枚玉璽「方六,寸厚一寸七分,高四寸六分,蟠龍隱起,文與秦璽同,但玉色不及,不知何代製造」。為何會出現這樣一枚高仿贗品呢?或許在傳國璽象徵正統皇權的時代,很多梟雄都想獲得,求之不得,便自行仿製,以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東晉孝武十九年(391年),這枚高仿傳國璽被西燕君主慕容永送給東晉雍州刺史郗恢,「傳之宋、齊、梁」。侯景之亂後,這枚高仿傳國璽被人獻給北朝齊文宣帝,歷經北齊、北周,最終到了隋文帝楊堅之手。楊堅以為得到的就是秦朝傳承的傳國璽,所以命名為「傳國璽」。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楊堅

後來可能知道是高仿,所以改名為「受命璽」,又叫「神璽」。隋朝南下滅陳之後,「始得秦真傳國璽」,但是隋朝為了證明自己皇權正統,並不能以南朝為尊,所以「仍以秦璽後出,得於亡陳,以北朝所傳神璽為第一,秦璽次之。」到了隋朝,秦朝傳承下來的真傳國璽反而退居第二,不知何時冒出來的高仿贗品反而成了第一。這或許說明了,沒有什麼君權神授,有的只有槍杆子里出皇權!

隋朝末年大亂,傳國璽先是被宇文化及所得,「化及敗,璽歸竇建德。建德敗,其妻曹氏以璽獻於唐」。武則天時代,改璽為寶,並逐步形成了天子八寶的制度。據《唐六典》記載:


天子八寶,有國之符印也。一曰神璽,所以承百王鎮萬國也。二曰受命璽,所以修封禪神祇之用。三曰皇帝之璽,答疏於王公用之。四曰皇帝行璽,勞賚賢臣功勛用之。五曰皇帝信璽,徵召臣下則用之。六曰天子璽,答四夷書信用之。七曰天子行璽,撫四夷用之。八曰天子信璽。發番國兵用之。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唐六典》

從《唐六典》上的這段記載看,唐朝其實繼承了隋朝的玉璽制度,將所謂「神璽」抬到第一位,而將歷代傳承了傳國璽稱為「受命璽」,並降至第二位。另外,「八寶」概念的出現,其實也分散了傳國璽的職能,當然就弱化了傳國璽的地位。

兩漢至於南北朝,各代帝王都爭奪不休的傳國璽,到了唐朝,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或說神聖性消退很多。唐代政論家韓愈曾經寫過一篇《三器論》,對漢魏時代非常重視的,具有符號意義的「明堂」、「傳國璽」、「九鼎」有了一番新的解釋。

關於「傳國璽」,韓愈曾言:「子不謂傳國之璽帝王所以傳寶者邪?漢高、文、景得之而以為寶,美矣;新莽、胡石得之,何如哉?」在韓愈看來,帝王正統在於政德,而不在於外物,譬如傳國璽,所以說「不務其修誠於內,而務其盛飾於外,匹夫之不可,而況帝王哉?」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韓愈

唐末大亂,傳國璽先是為後梁朱溫所得,而後歸後唐李存勖,再後來又到了後晉石敬瑭之手。契丹滅後晉之後,又為遼人所得。據《遼史·儀衛志》的記載:


會同九年,太宗伐晉,末帝表上傳國寶一、金印三,天子符瑞於是歸遼。傳國寶,秦始皇作,用藍玉,螭紐,六面,其正面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魚鳥篆,子嬰以上漢高祖。

遼朝得到傳國璽之後,更是利用這件傳奇神物,強化自己的正統地位,與北宋爭奪中華帝國繼承者的身份,似乎遼才是華夏,而北宋成了偏安一隅的蠻夷。漢化水平很高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更是寫過一首《傳國璽》的詩:


一時制美寶,干載助興王。

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

子孫皆宜守,世業當永昌。

秦始皇有個寶貝,後世皇帝瘋狂追逐,宋朝以後就不值錢了

遼聖宗

遼聖宗的兒子遼興宗耶律宗真在重熙七年,以《有傳國寶者為正統賦》為題,考試進士,很顯然是以正統自居。

起初,宋朝君臣和士大夫也很在意這個問題,似乎手裡沒有傳國璽,心裡實在就沒底。但是後來,北宋士大夫建構了一種否定秦朝正統地位的政治觀,「秦非正統,奚所發明」,既然秦朝是「暴秦」,那麼秦始皇所鐫的傳國璽又有什麼可追逐的呢?

兩宋至於元明清,有關傳國璽的傳說仍然不絕,但是那枚秦始皇時代的傳國璽早已淹沒於歷史長河之中。在政治觀尚未理性化的中古時代,中國帝王們執迷於傳國璽,認為只要擁有這塊東西,就得到了天命眷顧。

其實,周公早就說過:「天命靡常,惟德是輔」,沒有政德的政權,殘害百姓的政權,哪怕「明堂」、「九鼎」、「傳國璽」都湊齊了,也難有什麼自信,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朱言論史 的精彩文章:

歐洲某國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如不答應就要開戰,清政府回應絕了

TAG:朱言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