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中國東西南北中,養生有側重!

中國東西南北中,養生有側重!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密切聯繫。一個地方生活的人到另一個地方,很可能「水土不服」。《黃帝內經》之《素問·異法方宜論》中就專門論述過五方之民的發病特點和中醫調理方法。

東部:應對三種體質

《黃帝內經》提到「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意思是,東部地區是陽氣旺盛之地,魚鹽豐富,經濟發達,但水濕之氣也多。

專家介紹,東部地區尤其浙江一帶經濟發達,人們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居民體質偏氣虛、濕熱和氣鬱。氣虛的主要癥狀為說話沒力氣、氣短疲乏、易出虛汗、愛生病。中醫認為,「魚者使人熱中」,吃魚容易使人產生內熱,而現代人飲食肥膩,很容易濕熱內聚。濕熱主要表現為臉泛油光、長痘和濕疹、口苦口黏、大便黏膩,男性陰囊潮濕,女性白帶發黃。氣鬱則多愁善感、悶悶不樂、喜歡唉聲嘆氣、胃口不好、心煩失眠、咽部有異物感、經常焦慮抑鬱。

針對這三種東部地區常見體質,專家建議,氣虛者要勞逸結合,多做舒緩運動,比如散步、打太極,時常按摩足三里穴(位於腿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吃些補氣健脾的食物,如山藥、香菇、大棗、雞肉、牛肉等。推薦當歸黃芪烏雞湯,益氣補血,疲勞時可以泡一點西洋參。濕熱體質者多吃果蔬,忌麻辣、甜食、黏食,規律作息,少熬夜,這類人可以做強度大一點的運動,比如跑步、游泳、打球等,吃些清熱祛濕的菜肴和湯,如薏米紅豆湯、綠豆湯、冬瓜炒絲瓜等。氣鬱體質的人可多吃些能舒緩情緒的食物,如小麥、蘿蔔、百合、橘子、黃花菜。

西部:調節精神養情志

《黃帝內經》中記載:「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西部地區環境相對惡劣,但人們抵禦外邪的能力也比較強,因此身體比較強壯,但外邪雖不能傷其形體,但病生於內,容易產生內傷之病。

專家表示,西部乾燥風沙大,呼吸道疾病多發,由於地廣人稀,較之東南部地區,相對閉塞,日照強度高、紫外線強,人容易肝火旺盛、情志不舒、焦慮抑鬱。建議當地居民多登高望遠或參加一些娛樂活動,調節情志,舒緩不良情緒。

另外,當地人還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養生「小吃」,如三炮台、熱冬果梨、灰豆子。三炮台是甘肅、寧夏等西北地區的特色養生茶飲,除了放茶葉以外,還要加入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乾、果脯等,可提神補氣、明目益思、強身健胃。熱冬果梨是用冬果梨與冰糖(或加入紅棗、陳皮、山楂、枸杞等)煮制而成,是西部秋冬季驅寒佳品,具有滋陰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灰豆子是蘭州的一種特色食物,是由蓬灰與豌豆、紅棗、白糖一起熬煮成的粥,有美容養顏、生津益氣的功效。

北部:遵循四時避陰寒

中醫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順四時則生,逆四時則亡」的說法,是指人們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順時而動,才能發育成長。北方四季分明,養生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專家介紹,北方人要遵循四時養生,春天陽氣生髮,但地下仍有濕氣。中醫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這個時節養生,飲食宜清淡,不主張大補,可以選用百合、山藥、蓮子、枸杞等食物。這時,人可能肝火較大,可以吃點加味逍遙丸,並時常按摩三個腳上的肝經穴位:大敦穴(大腳趾靠第二趾一側的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行間穴(足背第一、二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和太沖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中醫認為,心的陽氣在夏季最旺盛,所以夏季必須注意養心,調節精神,穩定情緒,不要熬夜或過度運動,養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麥冬、蓮子、百合、竹葉等,也可以喝點生脈飲(人蔘、麥冬、五味子)養陰生津,減少心悸、氣短。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關鍵在於防燥,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蘋果、橘子、白梨等,不要刻意「貼秋膘」,飲食要清淡,可以吃點秋梨膏。

冬季是進補的大好時機,養腎至關重要,可以適當吃些動物性食品和豆類,女性可以吃點烏雞白鳳丸,男性可以吃點六味地黃丸等。

中部:導引按蹺通筋骨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wěi)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qiāo)。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中部地區既不像東南多濕,也不像西北太乾燥,相對四方而言,中部物產最豐富,生活富足安逸。但物產越豐富,體力勞動越少,加上吃得雜,不見得是好事。

專家說,正因如此,中部地區的人時常感到身體無力、四肢麻木、經脈氣血不通,容易形體肥胖,高發腦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中部地區居民要使氣機調暢,必須讓肢體活動起來。肢體不運動,氣機不調,筋骨不便,適合用導引,河南太極拳就是一種導引術,常練習可舒筋骨,通經絡。再有就是按蹺,即按摩,老百姓有很多自己的「按蹺之法」,比如互相捶背拍背。

專家介紹,中部地區盛產小麥,麵食種類多,以河南為例,有燒餅、羊肉燴面等,非常符合當地人的養生習慣。比如焦黃餅,中醫認為,焦黃之物健脾胃但易生燥,但芝麻潤燥,堪稱「完美食物」。醫聖張仲景生於河南,其推薦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堪稱名方。但中部地區的人應注意,飲食應有度,不宜暴飲暴食,否則容易消化不良。

南部:少食辛辣祛濕痰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南方一帶尤其是丘陵地帶的嶺南,地勢低、土壤薄。夏季氣溫高、雨水多,冬天陰寒濕冷,也容易因為陰雨連綿,導致濕邪犯體,感覺皮膚黏膩、出汗不暢,出現食慾差、乏力等不適。按中醫理論來說,南方是陽氣長散的地方,陽氣易外散而致體內陽氣不足而無以祛濕,因此南方人濕熱和較多。

專家表示,對於南方人來說,祛除體內濕氣是首要任務。為了祛濕,很多南方人愛吃辣,但辣味菜肴往往油鹽重,容易生痰濕,可以多吃些祛濕邪的食物,如薏米紅棗粥、冰糖陳皮茯苓茶等,或吃些蘿蔔、橙子、橘子等健脾理氣的食物。濕邪犯體時,人往往不願活動,但越不活動體內的濕氣就會越積越多,可以選擇游泳、跑步、健走、瑜珈、太極等運動,加速體內濕邪排出。

起居方面,不要「久居濕地」,或者穿潮濕未乾的衣服,要勤換乾爽的衣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盛好方 的精彩文章:

無價偏方,千金難買早知道
相傳六百年的養肝秘訣,太珍貴了!

TAG:康盛好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