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托爾斯泰之於中國 l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

托爾斯泰之於中國 l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

文|黃金生

瞿秋白翻譯了托爾斯泰的多篇著作,認為托爾斯泰「開人類文學史的異彩」

早在1908年,魯迅在日本就撰寫了《破惡聲論》一文,以讚美的筆調寫道:「奧古斯丁也,托爾斯多(托爾斯泰)也,約翰盧騷(盧梭)也,偉哉其自懺之書,心聲之洋溢者也。」作為一代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對中國作家的影響非常深遠,對此,茅盾的評價最為深刻。1919年,茅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夫托爾斯泰之為俄之第一個文學家,復何疑義。雖然應知其與英之莎士比亞之地位不同,莎士比亞為英文學界泰斗,然其地位為孤立的,與莎氏並肩者無一人,繼莎氏遺響者亦無一人。托爾斯泰則不然,其同時及略後諸文豪皆足與之相埒,譬猶群峰競秀,托爾斯泰其最高峰也。」他還說:「我愛左拉,我亦愛托爾斯泰。我曾經熱心地——雖然無效地而且很受誤會和反對,鼓吹過左拉的自然主義,可是到我自己來試作小說的時候,我卻更接近托爾斯泰了。」

中國近代的很多作家都深受託爾斯泰的影響,1935年,周立波在托爾斯泰逝世25周年時說:「讀托爾斯泰,象泛舟明月之下的江流,在乳色的光芒中,你漂浮著,你看見洶湧的社會的潮流,也看見小兒女的私情的小浪。托爾斯泰的偉大是遼闊的『平面的偉大』,他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給人以精神慘跌的難堪。誠如羅曼·羅蘭的話:『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學是大瀑布,托爾斯泰的文學是大河流。』能通舟楫的大河流,在日常生活的掙紮上,比起大瀑布來,是顯得更為重要的。」至於當代作家,高曉聲、韓少功、張抗抗、舒婷等,在他們的創作自述中,都特別提到閱讀托爾斯泰作品的經歷。

不過,托爾斯泰最早被介紹到中國,不是作為文學家,而是作為思想家,他的一系列思想,如反對國家政權的學說、道德自我完善、以人民為本等等,都對當時中國的知識群體,尤其是革命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雖然托爾斯泰反對通過暴力的方式來改造社會,但並不意味著其思想沒有革命精神,俄國的革命者們能從托爾斯泰身上找到很多共同語言:他們都是沙皇政權的激烈批判者,都主張剝奪教會與地主的土地,都曾進行過反戰宣傳。有人認為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無政府主義精神是導致俄國革命不斷激進化的重要因素。出版商和批評家蘇沃林說:「我們有兩個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爾斯泰。他們誰更強大?尼古拉二世對托爾斯泰無可奈何,無法撼動後者的寶座,但托爾斯泰卻毫無疑問正在撼動尼古拉二世的寶座和他的王朝。」而梅列日科夫斯基更是將俄國革命視作是俄國一場「由托爾斯泰發起,由列寧結束」的自殺行為。在中國,最早對托爾斯泰發生興趣,對其進行介紹,撰寫評論文章的也多是革命家,或者兼為文學家的革命家。著名的革命家比如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以及當時在中國聲勢頗大深受俄國民粹主義影響的無政府主義者。

茅盾像

對中共早期領導人的影響

1902年,梁啟超在其創辦的雜誌《新小說》創刊號上刊登了托爾斯泰的畫像,並對托爾斯泰給予高度評價:「托爾斯泰生於地球第一專制之國,而大倡人類同胞兼愛平等主義。近年以來,各地學生咸不滿於專制之政,屢屢結集,有所要求。政府捕之錮之放之逐之,而不能禁。皆托爾斯泰之精神所鼓鑄者也……苟無此人,則其國或不得進步,即進步亦未必如是其驟也。」1915年,陳獨秀在《青年雜誌》發表文章稱「俄羅斯之託爾斯泰、法蘭西之左喇(左拉),那威(挪威)之易卜生,為世界三大文豪,」「托爾斯泰者,尊人道,惡強權,批評近世文明,其宗教道德之高尚,風動全球,益非可以一時代之文章家目之也。」

李大釗在日本留學多年,他多次感嘆,中國的革命僅僅靠改造社會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每一個個體的自我反省、自我改造,則革命是很難成功的:「俄國大哲托爾斯泰詮釋革命之意義,謂唯有懺悔一語足以當之。今吾國曆更革命已經三度,而於懺悔之義猶未盡喻。似此造劫之人心,尚未知何日始能脫幽暗而向光明。瞻念前途浩劫未已,廉恥掃地,滋可痛矣!」

中國共產黨第二任總書記瞿秋白翻譯了托爾斯泰的多篇著作,認為托爾斯泰「開人類文學史的異彩」。托爾斯泰「撕破一切假面」的清醒的現實主義以及深刻的心理分析深深影響了瞿秋白。他的《餓鄉紀程》《赤都心史》與托爾斯泰的創作有著微妙的關係。1921年10月15日,他應托爾斯泰孫女索菲婭之邀訪問過托爾斯泰的雅斯納雅·波良納莊園,並與托爾斯泰家人共進午餐。另一位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張聞天也曾根據托爾斯泰的《藝術論》編譯過《托爾斯泰的藝術觀》一文。

可見,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都對托爾斯泰有所了解,並受其思想的影響。據初步統計,在「五四」以前,中國已經翻譯了普希金、萊蒙托夫、屠格涅夫、契訶夫等十幾位俄國大作家的作品,總數約在80種以上,在諸多俄國作家中,處在C位的就是托爾斯泰,其作品幾乎佔總數的一半。

「五四」以後,俄國文學名著越來越多地翻譯過來,介紹、評論、研究俄國文學的文章也逐漸增加。其中原因,瞿秋白在1920年做過分析:「俄羅斯文學的研究在中國卻已似極一時之盛,何以故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國布爾什維克的赤色革命在政治上、經濟上、社會上產生出極大的變動,掀天動地,使全世界的思想都受他的影響。大家要追溯他的原因,考察他的文化,所以不知不覺全世界的視線都集中於俄國,都集中於俄國的文學;而在中國這樣黑暗悲慘的社會裡,人都想在生活的現狀里開闢一條新道路,聽著俄國舊社會崩裂的聲浪,真是空谷足音,不由得不動心。因此大家都要來討論研究俄國。於是俄國文學就成了中國文學家的目標。」

俄國文學暴露社會罪惡,反對壓迫,同情勞苦大眾的疾苦,貫穿著激進的民主主義思想,特別為我國文化界所重視。魯迅在1932年回憶中俄文字之交時,分析了「五四」以前中國讀者喜愛俄國文學是「因為從那裡面,看見了被壓迫者的善良的靈魂」,也明白了「世界上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長征途中的新「三人團」:兩副擔架一匹馬,同是天涯淪落人
如何評價冀中軍區的反「五一大掃蕩」?雖不果斷,但有一重大意義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