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反坦克導彈研製始末

近代反坦克導彈研製始末

國際形勢的動蕩不定,要求各國作出及時反應。想當年,北約國家根據北約新戰略將在本國以外地區派出更多快速反應部隊或「維和」部隊執行任務。美國推行「兵力投送」戰略,需隨時向世界各地派出部隊進行干預。所有這些,均要求使用更多輕便的反坦克武器,便於遠距離戰略機動。據有關軍事專家研究,儘管許多國家一味追求遠程反坦克武器,實際上,大部分反坦克戰都是在1000m以內展開的。

當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近程、超近程反坦克導彈引起各國的很大興趣,近年來有了重大發展。法國陸軍在制訂90年代反坦克武器發展計劃時,最初要求研製2種輕型反坦克筒,取代當時的「阿比拉」和F1式火箭筒,國內外多家製造商參加競爭,最後選定的是法國宇航公司的「沙蛇」反坦克導彈,引起各界強烈反響。有人責問,步兵小分隊使用構造簡單的火箭筒,足以對付一般輕型裝甲目標,有沒有必要用導彈代替?導彈構造複雜,價格昂貴,是否有足夠經費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各種持不同意見者爭論十分激烈,但法國陸軍讚賞導彈性能先進,雖然代價很高,但從總體效費比來看並不是不可承受,況且隨著產量的提高還可進一步降低成本。並且那時這種武器在國際武器展覽會上展出時曾引起各國強烈反響。在挪威的一次射擊表演中,對80m~600m距離內各種不同類型的靜止目標和活動目標射擊時, 16枚導彈全部命中目標,再次獲得好評,被譽為「革命性」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此後不久,美國繼「標槍」導彈之後,又製成了「掠奪者」超近程反坦克導彈。軍方對這種武器提出的要求是最大射程500m,重量不超過9kg,發射筒長度不超過1m,計劃用它取代從瑞典引進的AT4火箭筒和其它近程反坦克武器(SRAW)。實際製成的導彈最小射程17m,最大射程增至700m,武器系統全重只有8.6kg,技術性能遠超過火箭筒。

當時的近程反坦克導彈的重量大多在10kg左右,由1人~2人攜帶和操作使用。與輕型火箭筒相比重量稍大,但比重型火箭筒要輕得多。近程反坦克導彈的重量雖然較輕,威力卻相當可觀。由於反坦克導彈的設計製造技術日趨成熟,因此已有多種發展途徑可供選擇。除了法國的「沙蛇」和美國的「掠奪者」採用全新設計外,有的國家利用原有的火箭筒,將其改進成性能先進的近程反坦克導彈。英國當時提出一項「下一代輕型反坦克武器」發展計劃,為的就是在新世紀的英國步兵研製1種新式輕型反坦克武器,取代現裝備的「勞」 80火箭筒。從提出的方案來看,它是一種超近程輕便型反坦克導彈,並將綜合利用火箭彈和導彈研究中的成果。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美、英、法等技術發達國家的競相開發,反坦克武器將出現制導化的趨勢。一些發達國家用輕型反坦克導彈代替火箭筒後,將形成從超近程到超遠程導彈裝備齊全的嶄新反坦克武器體系。在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火箭筒仍將是重要的反坦克武器,但超近程反坦克導彈的迅速發展在作戰使用中顯示出的優異性能,無疑將對這些國家產生很大影響。

從二次大戰中的「小紅帽」到近現代的各種反坦克導彈,絕大多數都是專門為攻擊坦克、步兵戰車等裝甲目標而設計的,採用的都是聚能裝葯戰鬥部。聚能裝葯戰鬥部又叫空心裝葯戰鬥部,它是各種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無坐力炮、反坦克炮應用最多的一種戰鬥部。8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研究在反坦克導彈上應用高速動能穿甲戰鬥部,至今沒有定型生產裝備部隊。但據軍事家對大量戰例研究後發現,戰場上真正出現裝甲目標的情況並不像以前想像的那樣嚴重。冷戰時期,北約和華約激烈對抗,雙方對大規模集群坦克的突然襲擊十分重視。實際上,近年來頻繁發生的中低強度局部戰爭中,前線的士兵遇到碉堡、掩體、鋼筋混凝土工事等需要摧毀的目標,常常使用反坦克導彈。為此,不少國家在研製反坦克導彈時,盡量使它具有摧毀多種目標的功能,從單一的反坦克武器發展成一專多能的多用途武器系統。

法國早在60年代就用SS10導彈襲擊過阿爾及利亞游擊隊的據點,以後的SS12導彈配有多種不同用途的戰鬥部,有的用於殺傷有生力量,有的供海軍巡邏艇作戰使用。進入80年代後,瑞士製成「阿達茨」(ADATS)防空/反坦克兩用導彈,它可攻擊6000m內的坦克等地面目標,也可對8000m內的各種飛機、直升機作戰。

美國近年來新裝備的「標槍」反坦克導彈也具有反坦克和防空兩種功能。同坦克作戰時,它採用彎曲彈道攻擊頂裝甲的方式,同飛機作戰時,則採取直接瞄準射擊方式。瑞典引進美國的「海爾法」導彈後加以改造,為它研製了新的火箭發動機和殺傷爆破戰鬥部,部署在沿海地區,用來攻擊登陸艇、掃雷艇等水上目標。日本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國,研究設計反坦克導彈時,就考慮到海岸防禦的需要,製成的KAM-9"重馬特」反,克導彈既可攻擊坦克等地面目標,又可攻擊登陸艇等水上目標。

反坦克導彈的發展動向是為多種新、舊反坦克導彈配置多種戰鬥部,用較簡便的方法實現多功能要求。如美國的「掠奪者」超近程反坦克導彈,對各種裝甲目標採用爆炸成形穿甲戰鬥部。美軍研究成功的一種爆破戰鬥部,用直接攻擊的方式摧毀掩體等小型防禦工事。俄羅斯研製的「菊花"反坦克導彈廣泛應用新技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利用雷達搜索和跟蹤目標,可在各種惡劣氣候條件下實現雷達自動制導、激光半自動制導或複合制導,用聚能裝葯戰鬥部攻擊掛有爆炸反應裝甲的主戰坦克,用殺傷爆破戰鬥部破壞土木結構或鋼筋混凝土工事、摧毀輕型裝甲車輛、襲擊低空飛行的飛機,堪稱是先進的反坦克武器系統。法國為提高現役第二代導彈遂行多種任務的能力,為「霍特」反坦克導彈研製了一種多用途戰鬥部。它的直徑為135mm,減少了聚能裝葯的藥量,破甲厚度由原來的800mm降至350mm。但在彈體的四周增加了一層預製破片,引信引爆戰鬥部的同時,炸出1000多塊破片,可在穿透裝甲目標後殺傷車內乘員,也可殺傷周圍25m內下車作戰的士兵。

海軍艦艇可用這種導彈進行海上作戰,用它攻擊停在機場上的飛機或其它目標也很有效。法國和德國合作研製的「獨眼巨人」導彈,準備配備1種爆破式戰鬥部,可在戰場上像野戰火炮一樣作為火力戰武器。如將戰鬥部改成儀器艙並裝上各種光電偵察儀器,可成為類似無人機那樣的空中偵察工具。拍攝到的目標圖像隨時可傳送到地面指揮中心,指揮武器射擊並摧毀目標。地面部隊裝備性能先進的多功能反坦克導彈,將顯著提高在未來高技術戰場上的作戰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總說裝甲 的精彩文章:

美國主戰坦克發展史
做好坦克模型關鍵的是靠它

TAG:總說裝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