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絹本設色 188.7x139.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品鑒賞

李唐的山水畫最初多畫北方氣勢雄渾的山河,以雄健的斧劈皴描繪青綠山水,如《萬壑松風圖》、《長夏江寺圖》等,是北派山水的著名代表人之一,其後用筆及取景變的簡括凝鍊,構圖精練,意境優美,開闢了南宋的新畫風,並創作了人物畫《胡笳十八拍》、《採薇圖》等,借歷史抒寫懷念故國,希圖中興的感情。李唐的畫風對後世有很大影響,他也培養了一些弟子,其後馬遠、夏圭繼承和發展了他的畫風,和他一起,並稱為南宋四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

四十八歲時遇皇家畫院招考,試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李唐從「虛」處著手,沒有重點描繪酒家,而在小溪橋畔的竹林深處,斜挑出一幅酒帘,正切合到「竹鎖」的深意,這種「露其要處而隱其全」的藝術手法使宋徽宗大為讚賞,親手圈點為第一名,遂成為徽宗時期畫院的專職畫家。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局部

北宋滅亡時,金人進城擄走所有畫卷和工匠,甚至散入民間的畫家和作品也不放過,一併運往北國,(金朝滅亡時,全部落入元人手中),李唐也被押走。其時,徽宗之子高宗執政。高宗隻身南逃,窮得連隨身的幾個大臣的俸祿都發不起,以至於後來到南方重建朝廷時,新畫院中連一張古畫都沒有。中國畫家學畫都從臨摹入手,畫院尤為如是,可是沒了畫,去臨摹誰呢?

聽說高宗南渡,很多人從金營逃出,李唐也冒死奔遁北國,尋投高宗。到了太行山,有自發組織的抗金隊伍盤查,得遇蕭照。蕭照久仰李唐大名,便拜他為師,一起南下。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局部

但高宗的畫院一時難以恢復,李唐只好在街頭賣畫為生。李唐在北方的名氣很大,他的畫線條剛硬繁密,法度嚴謹。《萬壑松風圖》(原作敷有濃重的青綠顏色)是他具有創新意義的傑作,遊刃有餘地使用北方山水畫家的絕妙手法,創出了深山中的幽密氣象,大、小斧劈的技法也有了基本雛形。然而對崇山峻岭的描繪已經出神入化的李唐,卻在水清石潤的南方臨安無人賞識,買畫者寥寥無幾,生活上窮困潦倒,他寫詩抱怨:「雪裡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做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山水畫到李唐為之一變,此在北宋尚未成功,崇古摹古氣息仍十分濃厚。國土淪喪,人民飽受磨難,同時也激發了創新的意識,他擺脫了古法,直抒胸臆,創出了「無古法」、「欠古意」的嶄新的繪畫方式。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局部

從崇古、摹古、全似古法,到獨創、全無古法,這就是李唐的藝術道路。「斧劈皴」成熟於李唐,「大斧劈皴」更是李唐的獨創。 高宗南渡後,經濟略有好轉,便開始重建畫院,首先收容的便是原北宋宣和畫院的畫家。這時二院相距已有二十餘年。李唐重入畫院時,已是八十歲的老畫家了。經典畫卷流失,人們無所臨摹,在此情狀下,李唐無疑是大家師法的楷模。李唐後期的山水畫,畫幅也愈來愈窄長,用筆也愈加簡率,筆墨縱橫。李唐是個全能畫家,人物、花鳥、山水,無所不能,無所不精,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當數他獨創的山水畫。

南宋搖搖欲墜的半壁江山,並沒有使仁人志士喪失對朝廷的信心,出現了很多愛國、抱國的英才。不但戰場上有強將猛帥,詩、文、書、畫各方面,成就也非同一般。

李唐是南宋畫家的領袖,更是「大斧劈皴」的創始人,「南宋四大家」中的其他三人皆是他的傳人。劉年松畫風比李唐稍微細膩一些,馬遠、夏圭的畫風更加剛勁、簡括,所以儘管他們二人更能代表南宋的畫風,卻都沒有超脫李唐的畫風。李唐畫派的影響,在南宋就因僧人的往來傳到了日本。日本著名畫家雪舟無論構圖、用筆,用墨,都絕似李唐、馬遠、夏圭的畫風。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局部

這幅《萬壑松風圖》是李唐的代表作,充分體現出李唐山水畫的鮮明特色。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高齡的李唐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參差的插雲尖峰。畫中岡巒、峭壁似剛被斧頭鑿過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劈皴法,這一片石質的山,顯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山腰處朵朵白雲,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後層次感劃分出來,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分的壓迫感。山巔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線垂下,幾折而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論》中說李唐的山水畫初法李思訓,「其後變化,愈覺清新,多喜作長圖大障」,這幅《萬壑松風圖》就屬於「長圖大障」一類的作品。它是用三拼絹繪成,縱188.7厘米,橫139.8厘米。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在畫中一座尖聳的遠峰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陽李唐筆」的隸書落款,如果按時間推算,作品完成於公元1124年,時在南渡之前。此圖歷經宋內府、賈似道、明內府、以及梁清標等有序遞藏,文字著錄見於《石渠寶笈》三編,收藏印有「乾卦」(半印)、「悅生」(瓢印)、「司印」(半印)、梁清標收藏印以及嘉慶印璽等。

賞畫|李唐斧劈皴經典《萬壑松風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唐 萬壑松風 局部

《萬壑松風圖》,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聳峙,險峻巍峨。北宋的山水畫,構圖多採用大圖闊幅的全景式。李唐正處於向南宋過渡的轉折時期,他的山水畫,著重近景與局部的表現,通過對局部的描寫來反映出整體的感官效果,這種構圖方法對後世的影響很深。此作在用筆上很有力度,以中鋒勾勒的同時兼用側鋒,山石用大斧劈皴,稍加渲染,畫面下部近景處的岩石用「短條子」層層積累,既峭硬又乾脆,明顯脫胎於范寬,但又有所變化,點皴結合,兼收並蓄。皴法變化多端,雨點、馬牙、豆瓣兼有,尤其是獨具特色的小斧劈皴,使山體質感很強。在下端樹根外露的坡石間,長釘皴、刮鐵皴、釘頭皴在隨意揮灑之間安排得恰到好處。難怪元四家之一的吳鎮說:「南渡畫院中人固多,而惟李晞古為佳。」原因就是李唐「體格俱備」,這個評價從這件作品的線條與皴法中就可以得到佐證。畫中遠峰用筆和暈染不像近景稠密厚重,整體上趨於含混,這是遠山的自然效果,它使畫面顯得更加悠遠凝重,開闊深邃。

在用墨上,整幅作品都具有典型的北宋山水畫「黝黑如椎碑」的特點,墨色雖然深重但在感覺上卻不是漆黑一片,而是在統一和諧中顯現出一種五彩斑斕的韻味。幾株松樹是作品的核心,樹榦用中鋒勾出,背部的松鱗刻畫得細膩傳神,松針使用細筆,筆筆挺拔利落,樹葉用大面積的濃墨渲染,又破以淡墨,使人感覺滿目蒼綠,鬱鬱蔥蔥,又有各種姿態的小枝穿插其間,不僅避免了大塊墨色容易造成的壓抑與沉重,而且使整個松林平添了一種有風吹過的動感。

山腰間繚繞的白雲似乎在輕輕飄動,兩掛山泉飛流而下,這是頗具匠心的營構,它為這幅巨制山水畫增添了靈動之氣,避免了因為畫面豐滿而造成的窒息。表現泉水的技法突破了前人魚鱗式的程式,全部用線條完成,筆力既迅捷老練又靈動活潑,有一種錯落動蕩之感。賀天健曾說過:「我們可以想見,李唐畫《萬壑松風圖》的主峰,在運筆時畫紙是要上下左右的不斷移動方向」。細細體味,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能在這種狀況下控制用筆,調整全局,完成這樣的巨作,李唐的造詣功力可覷一斑。

台北故宮博物院官方資料

宋 西元960-1279

李唐

萬壑松風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88.7公分 橫:139.8公分

李唐(約1049-1130後,另一說約1070-1150後),河陽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職翰林圖畫院。靖康之難後,中原紛亂,建炎年間(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重建畫院又重入畫院,授成忠郎,為畫院待詔,賜金帶。

主峰旁邊的遠山上,題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陽李唐筆」,高齡的李唐表現的山石仍然是雷霆萬鈞的陽剛力量。主峰布置在畫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參差的插雲尖峰。畫中岡巒、峭壁似剛被斧頭鑿過的痕跡,是典型的斧劈皴法,這一片石質的山,顯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山腰處朵朵白雲,好像是冉冉欲動,一方面呈現群山的前後層次感,還使畫面有了疏密相間的效果,也使整個氣氛上有柔和調劑的一面,不會因為太密、太實而讓欣賞者有過分的壓迫感。山巔的叢樹,近樹的松林,有隱有現的石徑,加強了畫面幽深的情調。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線垂下,幾折而下,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書畫高清資料

名家訪談

經典專題

推薦展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