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圖窮匕見 日本自衛隊正式開啟航母時代

圖窮匕見 日本自衛隊正式開啟航母時代

原標題:圖窮匕見 日本自衛隊正式開啟航母時代


  11月27日,日本防衛大臣岩屋毅表示,海上自衛隊的「出雲」號驅逐艦將被改裝為航空母艦,並計劃搭載F-35B垂直起降隱形戰鬥機。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此方案將被寫入新修訂的新版《防衛計劃大綱》。


自「出雲」號下水以來,關於「日本擁有航母」的種種猜測與質疑一直沒有停息,而日本在發展航母問題上也一直遮遮掩掩。隨著岩屋毅的正式表態,另一隻「靴子」終於落地。一旦「出雲」號完成改裝並搭載F-35B隱形戰鬥機,日本海上自衛隊將完全具備遠洋攻防作戰能力,從而開啟二戰後日本的航母時代,其現實意義與未來影響極為深遠。

從直升機驅逐艦到航空母艦的「障眼法」


「出雲」號系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2013年8月下水,建造總費用1200億日元(約合75億元人民幣),是當時海上自衛隊最大的軍艦。該艦全長248米,寬38米,標準排水量1.95萬噸,滿載排水量2.7萬噸,最多可搭載14架直升機,可實現5架直升機同時起降,並能為其他艦艇提供燃料補給。


「出雲」號的艦載直升機主要包括SH-60「海鷹」反潛直升機、MCH-101多用途運輸機,還可搭載UH-60「黑鷹」通用直升機、UH-1「休伊」通用直升機和V-22「魚鷹」傾旋轉翼運輸機等。由於與二戰前舊日本海軍的「出雲」號裝甲巡洋艦同名,「出雲」號從一下水就引發廣泛關注。


2014年1月11日,日本防衛省曾表示,為了強化沖繩附近諸島的防衛力量,決定對即將服役的「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進行系統改造,使其成為對自衛隊陸海空力量進行統一指揮的「前線司令部」。

防衛省計劃在「出雲」號內設置指揮中心,加裝能夠兼容和指揮三大自衛隊的通信系統,實時收發和處理水陸兩棲奪島部隊、運輸艦艇和空中支援平台等信息流,指揮三大自衛隊的協同作戰。防衛省還希望在未來5年內,為「出雲」號配備V-22「魚鷹」傾旋轉翼運輸機,使之兼具奪島部隊指揮艦與最大支援艦的功能。由於《2014年後的防衛計劃大綱》提出組建水陸兩棲奪島部隊即水陸機動團,所以外界當時普遍認為「出雲」號很可能會成為自衛隊實施兩棲奪島作戰的指揮艦。


2015年3月,「出雲」號直升機驅逐艦正式服役。2017年3月,「出雲」號的姊妹艦「加賀」號也正式服役。這兩艘軍艦從外觀和設計上已完全具備了輕型航空母艦的特點。「出雲」級採用航母式全直通飛行甲板,設有重型升降機和大型機庫,可搭載多達14架「海鷹」反潛直升機,在加裝滑躍甲板後甚至可以直接起降F-35B戰鬥機,這些都屬於航母的標準配置。外界一致認為,「出雲」級是直升機母艦,甚至是輕型航母。


不過,日本官方卻將「出雲」級定位為直升機驅逐艦。日本政府之所以欲蓋彌彰主要基於兩點:一是規避法律限制。日本和平憲法不允許日本自衛隊裝備攻擊型航母,「直升機驅逐艦」的定位可以規避合法性問題。防衛省一直辯稱,「出雲」級不具備起降戰鬥機的功能,不屬於攻擊型航母;二是淡化輿論影響。發展航空母艦容易引發周邊國家的不安,「直升機驅逐艦」的稱謂則從媒體傳播的角度淡化了威脅色彩。事實上,在發展「大隅」級和「日向」級的問題上,日本同樣也採用了這種「暗度陳倉」的策略。


在將「出雲」號改裝為航母的問題上,日本政府擔心會違背「專守防衛」政策,曾一度準備放棄將其寫入新版《防衛計劃大綱》。但其最終還是認為,「在沒有基地的太平洋加強防空和西南諸島的防衛力量,航母必不可少」。今年5月,執政的日本自民黨在《防衛計劃大綱》修正案中,正式提出將「出雲」號驅逐艦改為「多用途母艦」,並計劃引進與之配套使用的F-35B戰鬥機。


F-35B與「出雲」級如何混搭

在當天的記者會上,岩屋毅表示,改裝後的航母可以配備F-35B隱形戰鬥機,「日本方面正在研究」,暗示可能會引進該型戰機。據悉,日本防衛省已經考察了F-35B在「出雲」號上起降和存放的可行性,得出的結論是「若實施改裝,就可以起降」。


F-35B戰鬥機是美國第五代多功能戰鬥機,可實現短距離起飛和垂直著陸,能適用於比普通航母甲板更狹窄的兩棲攻擊艦。據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1月27日透露,日本政府正在考慮從美國再採購100架F-35戰鬥機,單價金額約100億日元,合計超過1萬億日元(88.1億美元)。加上目前正在引進的42架,將來日本擁有的F-35預計增至142架。在新採購的100架F-35B中,日本希望包括約20架可在航母上運用的F-35B,用於裝備兩艘「出雲」級直升機驅逐艦。這項計劃將寫入《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劃(2019-2023年度)》,與新修訂的《防衛計劃大綱》在12月中旬召開的日本內閣會議上通過。


日本防衛省已經計劃把「出雲」號升級為航空母艦所需經費列入2019年防衛預算。如果進展順利,我們將會看到「出雲」號搭載F-35B變身為一艘真正的航母,在2020年正式加入海上自衛隊的作戰序列,使海上自衛隊的遠洋和航空作戰能力實現根本性飛躍。


擁有航母是日本政府和海上自衛隊的夢想,數十年來,其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建造了「白根」級、「大隅」級、「日向」級和「出雲」級等擁有大型飛行甲板的反潛驅逐艦和「准航母」。特別是「出雲」級,在設計上具備了島式艦島、全直通飛行甲板、大型機庫、升降平台和航空油庫等航母的標誌性特徵,可以說是一艘處心積慮打造的「預備航母」。


得益於設計時埋下的「伏筆」,加上F-35B隱身戰鬥機可以短距起飛和垂直降落,日本無需對「出雲」級的艦體結構進行顛覆性的調整,改裝為航母的技術難度並不大。主要的改裝應當是增加滑躍式飛行甲板和艦航相應配重,以適應F-35B戰鬥機短距起飛的要求。在主要的飛機起飛點和降落點,還需要增強飛行甲板強度和敷設耐熱材料,以防F-35B戰鬥機噴出的高溫尾焰燒蝕甲板。此外,「出雲」級還需加裝航空指揮調度系統、F-35B戰鬥機的維護裝置,以及改進航空彈藥的存儲和運輸裝置等。所有這些,對於擁有一流造船和材料製造能力的日本而言都不算難事。

不過,由於「出雲」級的機庫容積有限,即便經過改裝升級,最多也只能搭載8~10架F-35B戰鬥機,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航空打擊能力。同時,由於「出雲」級的甲板長度有限,即使加裝了滑躍式甲板,也只能起飛F-35B這種短距起降的固定翼飛機,無法搭載固定翼的艦載預警機,這使其綜合戰力大大縮減。


意在打造攻防兼備的「遠征打擊群」


日本憲法不允許日本擁有「攻擊型航母」以及洲際彈道導彈、遠程戰略轟炸機等攻擊型武器,歷屆日本政府也基本秉持了「專守防衛」的原則。據《讀賣新聞》報道,日本政府計劃以島嶼防禦等目的為名,將改造後的「出雲」號定位為「防禦型航母」。其實,擁有航母對於日本的島嶼防禦並無實質性意義,而所謂「防禦型航母」只是另一個謊言,其真實用意在於進一步擺脫「專守防衛」原則。


自民黨國防委員會事務局長佐藤正久表示,日本政府的下一步計劃是改裝兩艘「出雲」級驅逐艦,並新建1艘,總共保有3艘,旨在最終形成「遠征打擊群」。日本政府還計劃從美國引進9架E-2D「鷹眼」預警機,該機正是美國航母的標準配備。可見,對「出雲」級的「航母化」改裝,只是日本突破航母「禁忌」的上篇文章,建造大中型航母才是日本自衛隊的終極目標,從而使海上自衛隊徹底轉型為一支攻擊性的海上力量。這是需要周邊國家高度警惕的。

事實上,近年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強化裝備建設動作不斷,全力打造遠征型航母打擊群的「四梁八柱」。2017年11月,「蒼龍」級潛艇的第十號艇「翔龍」號正式下水,從而使日本的常規潛艇增加到19艘,目前還有另外兩艘「蒼龍」級潛艇正在建造之中。


除了「出雲」號和「加賀」號,海上自衛隊還擁有兩艘具有全通甲板的「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日向」號和「伊勢」號。就海上反導裝備而言,海上自衛隊目前擁有4艘「金剛」級及兩艘「愛宕」級「宙斯盾」驅逐艦,還有兩艘新型「宙斯盾」驅逐艦正在建造,預計將於2020年之後正式投入使用。日本還計劃在未來4年內建造8艘新型驅逐艦,以強化日本的島嶼防禦能力。


在11月20日召開的「安全保障與防衛力量懇談會」第五次會議上,日本政府披露了新版《防衛計劃大綱》概要的部分內容。概要將「應對島嶼攻擊」作為自衛隊力量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要求繼續強化離島奪還及海空作戰能力,為「防衛」二字披上了濃厚的進攻性色彩。


從這一點上來看,以戰場為導向,強化自衛隊的作戰能力,將是新版《防衛計劃大綱》的主要政策指向。因此,引進射程為900公里的攻擊型遠程巡航導彈以及對「出雲」號的「航母化」改造,也將成為未來5年日本政府持續擴充軍備的重要議題,這不僅對和平憲法造成極大衝擊,也將會對東北亞安全局勢造成嚴重消極影響。(慕小明、劉海江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陸軍研究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社 的精彩文章:

莫斯科會戰:當強弩之末遇上眾志成城
#(圖片故事)(9)「洋媳婦」的中國生活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