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上饒葛仙山:葛玄煉丹傳教處,今日道風又昌隆

上饒葛仙山:葛玄煉丹傳教處,今日道風又昌隆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葛仙山位於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中部,系武夷山的支脈。據載,三國時期道士葛玄曾在此山煉丹傳教,該山遂被後人稱為葛仙山,成為名聞贛、閩、浙的道教聖地。

據清同治《鉛山縣誌》,唐咸通(860-873年)中於葛玄煉丹處建宗華觀,宋治平二年(1065年)賜名玉虛觀。宋元佑七年(1092年),改名為大葛仙殿。後又多次修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毀於火,後修復。民國十七年(1928年)又毀於火,次年再度重建。198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確定葛仙祠為省重點寺觀,對外開放。

葛仙山名稱最早記載是古石印《葛仙山志》(殘本)收錄的唐詩人白居易題《葛仙山景雜詠》:「三天極目觀,陽村山落下」。證明在唐代,葛仙山名稱已經出現。白居易作這首詩的時間大致為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818),其時白居易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司馬是個閑職,基本上沒有權力。正因為如此,白居易才有時間遊山玩水,先後到過廬山、葛仙山等地。而葛仙祠建造時間最早出自萬曆《鉛書》記載,「葛仙祠,在鉛山縣南西七十里葛仙山。……宋元祐七年(1092),鄉人立祠祀之。元至正間(1341-1368),增建太極觀,中造仙翁像。」

葛玄在鉛山修鍊,歷代郡縣誌均有記載。如:明代萬曆四十六年(1618)《鉛書》記載:「(縣治)南七十里,曰葛仙山,其高三十有六,二十里,漢仙人葛玄之所築也。爰有仙壇、香爐、水碙,皆鐵冶。有仙井焉,有龍池焉,有上馬石,下馬石,息心石;有試劍石,字書精妙;有飛升台,懸峰凌虛;有鶴跡鹿蹄。」

「鉛山邑小,而道集其大,門闢以三:有朱呂二陸四儒也,有大義、智孚、雲震三禪也;遡而上之,又有葛孝先焉。四儒興於宋,三禪住於唐,而葛仙則始於漢。翹翹三氏之宗,皆萃之於鉛山,鉛山之學合三氏,而知所適從矣。」

大葛仙殿俗稱葛仙祠,坐落在葛仙山最高峰香爐峰上。殿長29.2米,寬17米,面積496平方米。殿內有壇,壇上有葛玄行像、坐像各一,有橫匾6塊。壇下有古井,相傳為葛玄所築。殿門外右側有三官殿、靈官殿,再由百步階可通玉皇殿、地母樓、慈濟寺、龍池。龍池有岩石如舌伸入池水,為葛玄洗葯煉丹處。慈濟寺旁有仙井,可供僧道、香客汲用。

葛仙祠西北約2.5公里處的山坡上有娘殿,祀葛玄之母,東南約2公里處山坡上有爺殿,祀葛玄之父。葛仙祠左山頂,石筍叢列,有巨石如被劍劈成兩半,上刻「試劍石」,傳說是葛玄試劍處。山間還有上馬石、下馬石、息心岩、仙人足跡、飛升台、洗眼仙泉等古迹。

葛仙山的香火從宋元以來一直很旺,來自閩、浙、皖三省和江西本地的信眾,每天多則數千少有數百前來朝拜葛仙翁。每年六月初一葛仙山「開山門」,十月初一「關山門」。這段時間,四方香客,川流不息。尤以八月二十日葛仙翁壽誕為盛,朝山進香者常逾萬人。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葛仙山道教音樂作為傳統道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發揚有著重要意義。葛仙山道教音樂所依附的道教哲學、義理,弘揚了道文化的核心價值。

葛仙山在弘揚道文化的同時積極開展各項公益活動,上饒市葛仙山靈寶基金會動員社會力量傳遞愛心,幫助困難學子圓大學夢。葛仙山慈愛功德會自2012年起開展大學生助學活動,構建慈善橋樑。此外,近年來葛仙山參與賑災、濟貧、助殘、扶老、修路、築橋等活動,不斷進步,服務社會。

葛仙山在中國共有三處,一是此處。二是湖北赤壁葛仙山,因晉代葛洪曾於此修道羽化而得名。清康熙《蒲圻縣誌》記載「晉葛仙羽化處乃丫鬟南十里之葛仙山」。三是四川成都彭州葛仙山,原名白石山,東漢末年,葛永貴方士修道於白石山,後羽化,鄉人遂改名葛仙山。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祖師人間顯道法,你真了解葛玄祖師的神通嗎?
古院深廊初雪殘:詩詞中的當代道人之雅韻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