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歡迎來到《狗十三》的成人世界

歡迎來到《狗十三》的成人世界

在永遠有市場的青春片題材中,有一部關於「成長疼痛」的電影上映了。

其實它不算是一部新片,卻在完成之後被塵封了五年之久。

不是視覺尺度有多大,也不是因為爛到令人髮指,豆瓣8.4的評分能說明一些問題。

看過之後會有沉悶、壓抑、難過等等很複雜的心情揉在一起的複雜感覺。

唯一能想到的原因,大概就是它拍得過於真實。

這個奇怪的片名到底是怎麼個意思?

《狗十三》首先讓人感興趣的是片名。

聽說過許多片名,往往都是先聲奪人讓人一頭霧水。

一種是長得令人髮指的,比如本·阿弗萊克拍過一部電影,叫《I Killed My Lesbian Wife, Hung Her on a Meathook, and Now I Have a Three Picture Deal at Disney》。

一種是言簡意賅讓你不由想看型的,最近一部日本喜劇就叫《每次回到家都看到老婆在裝死》,多有畫面感?

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看到片名也完全不知道是什麼,於是對電影產生巨大好奇型的,比如《豬鹿蝶》《穀子和鯔魚》,以及這部《狗十三》。

《狗十三》是個你不看電影便不明白的名字,有些人會覺得莫名其妙。

其實,片名里的「狗」是電影的引題。這部電影的主線就是兩次丟狗找狗的過程。

而「十三」的能解釋出很多不同的意思。一方面它是電影中女孩李玩的年紀,13歲年紀的少年大都開始步入初中階段。

而在電影有分級制度的地方,都以13歲為界限(所謂PG13),所以從某方面,我們還可以把它理解成指代了人的成長。

所以「狗十三」的字面意思,或許可以理解為「用一個找狗的故事來講述一個少女的成長」。

但,十三又有可能是一個罵人的詞,比如說「十三點」。尤其是當十三用阿拉伯數字寫出來時,它就成了一個字母。

如果你看過最初的海報,你應該知道當時曹保平是用阿拉伯數字來命名的,「狗13」?

對於成長這件事,很多人都能在看完這部電影中找到一些並不那麼美好的共鳴,然後難免不爆一句粗口。

這裡面都藏著導演的小心思。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經歷:

你以為很正確地表達了對一些人一些事的看法,但回家就被父母狠揍一頓,原因是說錯了話。

那時候我們很難理解「說對話」與「說真話」這兩者的區別,等到我們理解的時候,已經很熟練地開始運用人前一套背後一套這樣的技能了。

在傳統的世俗意義上,這就意味著成長。

《狗十三》說的就是這種成長。

小女孩李玩最喜歡的那隻狗狗丟了,瘋狂地尋找但卻找不著,怎麼辦?繼母送來了一模一樣的狗,全家都說這就是走丟的那隻,認不認?

說真話不認?被狠揍一頓,還被認為辜負了長輩的「好意」。說謊話認?這倒可能會迎來「闔家團圓」的HE。

被迫最初的選擇和兩種差別極大的結局,對於李玩這種正在三觀重要建設階段小孩的教育,無異於「說謊保平安」。

人的虛偽就是這麼被培養起來的。

而李玩就曾幻想過有一個平行世界存在,在那個平行世界,她敢於做這個世界她不敢做的事。

那個平行世界的李玩不用刻意去討好大人,敢拒絕爸爸的要求,敢說出所有實話,敢接受自己喜歡的人……

有人說這不科學,家長都是希望小孩好的,哪有可能教小孩變得虛偽?但又不得不說,我們都在有意無意之間,默默「遵守」著這種教育規律。

廣為流傳的《弟子規》里有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也不管這個命令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唯一要小孩做的就是立即服從。

什麼是「立即服從」?

就是告訴你「這隻狗就是以前那隻」時你不應去反駁,不要去思考,統一思想就對了。

因為這一切,都是以「為你好」之名而進行的。違抗了,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那可是受千夫所指的罪名。

於是在道德和武力的雙重壓力下,你不變得虛偽都難。

三場戲,說完了一個人被徹底馴化的過程

在我們的電影里,如此悲觀地講述成長的不多,勉強算起來可以挑出代表性的三部。

童年時代有《看上去很美》。

少年時代有《狗十三》

青年時代則是《孔雀》。

而這其中最狠的還是《狗十三》。

當然,它不憤怒,但是越平靜越讓觀者感覺出無奈: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被馴服的過程,這是中國式教育帶來的必然結果。

而這個被馴服的過程,電影基本上用三場戲就交代清楚:找狗、弟弟生日宴、李玩自己的慶功宴。

循序漸進。

「找狗」是電影的第一場衝突,這場戲說的是李玩最初面對大人們謊言的態度:她堅持己見,是非黑白分明,但她所面對的是什麼呢?

一是父權系統的震怒。

一向善解人意的父親發怒了,狠揍了「不懂事」的李玩一頓。

就連一向慈眉善目、「慣壞了」李玩的爺爺都發怒了。

二是同齡人的背叛。

堂姐李堂是個與李玩差不多大的女孩,她也知道後來那隻狗不是以前走丟的那隻,但只需大人的一個眼神她就能指鹿為馬,成為合謀。

這些讓李玩徹底崩潰了,她選擇了去夜店喝酒以排解情緒。

三是恩威並用的道理。

父親揍了李玩後又和顏悅色地和李玩談心,先是承認自己的過分,然後又說:你必須要原諒爸爸。以達到從思想和肉體上雙重征服的目的。

果不其然,李玩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被迫接受了父輩的謊言,她妥協了,失去了自我的第一步。

李玩妥協的第二步是在弟弟的生日宴上。

李玩考了年級第一,父親獎勵她去博物館看展覽,展覽沒看成,但在這個時候卻告訴李玩,你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已經一歲了。

理所當然,你可能會期待著李玩的再度爆發,隱瞞與不實現諾言都是反抗的理由。

但李玩沒有,她裝作沒事發生似的去了弟弟的生日宴,在人群背後表演著鼓掌,然後在沒人的時候靜觀自己流血的內心。

這個時候的李玩已經開始在學習假意奉承了,把自己變得和別人一樣,才不會受傷。

如果說第一步是意味著童年的失去,那麼第二步則是代表著李玩正式進入成人世界。

電影里的最後一場宴會,李玩物理競賽第一名的慶功宴,成為了影片的一個高潮,它通過狗肉宣告了那個有著自由靈魂的李玩的消失。

通過那隻替代的狗的命運,李玩認識到了兩件事。

第一,不能和比自己強大的人對抗,否則就只有被送去火鍋店宰殺的命運。

第二,可以通過偷偷摸摸的私下行為減輕自己的負罪感,比如把要「送去火鍋店」的狗,實際上送去了養狗場。

前一件事「教育」李玩要服從,後一件「教育」李玩要表裡不一,這就是成人世界的法則。

宴會的最後,一位看似對李玩很好很關心的長輩,把一盆狗肉端到李玩面前,說是特意為她準備的。

李玩看了看,笑了笑,說:「謝謝叔叔」。之後她一口吞下狗肉。

此時,李玩,已經變成了一個虛偽的大人。

你見過大人的樣子嗎?

電影中李玩有一句對白,大家會在初看時覺得很奇怪。那就是某個場景中,李玩問高放:你見過大人的樣子嗎?

這是一句突如其來的對白,沒有因果,甚至整個場景就出現了這麼一句話。

大人的樣子他們不是一直在見嗎?何以有這樣一句話?

我想了很久才終於明白,這裡的話,其實是李玩已經意識到自己即將變成什麼模樣。

而這,正是李玩,甚至普遍意義上的中國人悲劇所在。

什麼是被馴服?其實就是一個虛偽與妥協的過程,這個過程直接影響的,就是你反抗意識的消失。

老人們有一句話說是「少不讀《水滸》」,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水滸》說的是反抗,而在儒家的傳統文化里,需要遏制的,正是這種少年人的天性。

所以你看那些對一些不公正現象也不發聲的成年人們,很可能他們是熟識這套保命哲學的規則,懂得什麼時候妥協什麼時候虛偽罷了。

像《車44》里冷漠的看客那樣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被不斷馴服的過程中,我們是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的,畢竟我們也不是傻子。

但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逐漸變得表裡不一,找不到自我。

李玩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角色,他一方面溜須拍馬,一方面又顧全大局;一方面虛偽自大,一方面又能正視自己的內心。

可以說,李玩的父親是個標準的傳統教育下的代表人物。

你說他是壞人?未必,但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失去了靈魂的人,像工具一樣,行走在這世界上。

假意微笑、獨自哭泣,不幸的是,大多數的我們或許都將成為這種人。

E姐結語

很多人說起中國電影,第一個反應就是「假」。這是因為在一段時間裡,我們的電影,不管是發生在古代還是現代,都與現實無關。

這與這個行業的跟風屬性有關,也與這些年的唯票房論有關,畢竟重金利誘之下,能保持獨立思考的人越來越少。

但這兩年似有好轉,《嘉年華》《我不是葯神》或者是並不現實但關注底層人民的《無名之輩》都讓人看到些希望的影子。

而《狗十三》同樣是這路大軍中的一員,甚至可以說,是這批作品中非常突出的一部。

關於青春和成長,市面上已經有的非常優秀的影視劇里,離不開的無外乎做不完的考題和大同小異的懵懂感情。

可很鮮少有讓我們真正共鳴到心塞和壓抑,被「教化」成一個合格的大人,反而成了我們都閉口不談的殘酷話題。

笑很容易,但那些誤解、無奈和委屈、不甘才是會永遠停留在記憶里的東西。我們一邊拒絕長大,又一邊努力走進虛偽的成人世界。

《狗十三》就會讓我們開始思考,從無知的少年到懂事的大人,我們經歷過的那些疼痛和委屈,到底值不值得。

又或者這「值不值得」到底有什麼意義。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你有「被長大」的經歷嗎?

來評論區聊聊吧~

-今天頭條の主筆-

你的小仙女E姐,無所不能的大白,不想長大的油梨&櫻落

美編:樹懶

E姐復更以後,還有很多失散的小夥伴沒有找到這裡,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各位隨手轉發,讓更多失聯的小夥伴看到我們,謝謝大家,明天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能E蓓子 的精彩文章:

這種超級英雄片,只有溫子仁敢拍
朱丹和周一圍私底下感情好嗎?或許這個綜藝能給你答案

TAG:高能E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