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籍聖手 讓時光倒流

古籍聖手 讓時光倒流

古籍聖手 讓時光倒流

源遠流長的中華5000年文明得以綿延至今,浩如煙海的一本本古籍功不可沒,來自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境內現有古籍5000萬冊。在擁有3000年歷史的重慶,通過普查摸清家底,共有古籍收藏單位43家,藏有古籍4萬餘部50餘萬冊。

50餘萬冊經古籍,不僅記錄下了重慶的悠久歷史,而且其中的不少孤本,也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閃爍出了耀眼的光芒。

以紙張為主要載體的古書,在悠遠的時間長河中,不免受到各種各樣的損壞。

修復,勢在必行!

古籍聖手 讓時光倒流

在重慶,擁有古籍修復技藝的專家只有8位。隨著古籍修復技藝入選第六批市級非遺名錄,讓這項「一招一式極為考究,起手落筆皆有道理」的傳統技藝,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揭秘頗有些神秘色彩的「古籍修復師」,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樣工作的。

修復淵源 明代興起,抗戰時蓬勃發展

古籍聖手 讓時光倒流

今年47歲的許彤,從事古籍修復已有十餘年時間,作為這項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她每天面對的就是這樣一本本「滿身傷痕」的古書。

許彤說,古籍修復並不是近年來才興起的技藝,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以前。當時,古籍裝幀形式以卷裝為主,古籍的裝裱、修復被稱作裝潢、裝褙。明代起,竹紙生產克服瓶頸,雕版印刷技術進步,四川盆地成為全國重要的造紙及印刷中心之一。作為造紙和印刷業的下游產業,古籍修復和書畫裝裱行業也在重慶地區蓬勃發展起來。

本屬於蜀派分支的重慶,因為陪都八年的特殊經歷為本地技藝注入了南北大融合的基因。

許彤說,當時,重慶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全國七大書局齊聚山城,在民生路一帶形成了最為集中的書鋪一條街,舊書店則集中在連接民權路和民生路的米亭子街。

茅盾筆下的《舊書鋪》就在米亭子街,張恨水也曾在這條街上找到了他遍尋不得的《兩當軒集》,稱「見一殘本,凡兩卷,碎其封面矣,書販以白紙補之」。

當時的舊書鋪皆是如此,前鋪賣書,後鋪用於古籍修補、裝訂。

另一方面,中央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武昌藝專、正則職業專科學校等國內一流美術高等院校遷入,徐悲鴻、傅抱石等大家雲集,張大千多次來渝舉辦抗戰畫展,促成了劉少侯等國內著名的裝裱匠人移居重慶,當時本地人賴廷真的稻香閣也是文人畫家常常光顧的專業店鋪。

另外,全國書畫三大號之一的淳輝閣遷至重慶,並在此紮根。

這些,都讓重慶的古籍修復技藝,得到了融眾家之長、蓬勃發展的機會,南北技藝的交流和碰撞使得重慶地區的古籍修復技藝形成了以南派為核心,兼容並蓄的特色。

修復技藝 修補一本古書要二十多道工序

古籍聖手 讓時光倒流

補書,聽起來很容易,但實際上,卻是一道極為磨人的工作。一般來說,修補一本古書至少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

說起自己醉心十餘年的古迹修復技藝,許彤用了一句非常美麗的詩句來形容——「一招一式極為考究,起手落筆皆有道理」。

許彤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復人員,不僅需要高超的修復技術,還需要集古籍版本知識、古籍保護知識、文史知識、藝術審美能力於一身。

古籍修復分為準備、修整、復原三個階段,僅僅是在準備階段,就有包含分析、核查、分解書籍、揭書頁、配紙、染色、書頁去污、制糨糊等在內的7道工序。

其中最難的,要數揭書頁了。

當一冊蟲蛀嚴重,書內污濁臟物不少,同時還有霉斑等時,必須細心地用軟刷、鑷子去清除臟物。當書頁霉斑累累影響書品的質量時,必須小心又熟練地進行技術處理。有些容易烘染走色的紅、藍格紙書,不能按常規技術處理,需特殊處理。

當一冊古籍,由於潮濕或水浸等原因,由於長期重物壓實而形成了嚴重粘連或硬邦邦的書磚,無法用常規技術揭頁,必須根據古籍的紙質不同而靈活處理。如拉力強度較好,可以採用浸泡洗凈揭頁;如紙質脆腐碎散,則用蒸汽洗揭法;如二者兼有,可以按這兩種方法輪換靈活處理。

修補破損書頁則要依據書頁破損程度不同,用上干補、濕補、托補、襯紙等修補方法。

許彤說,古籍破損情況複雜多樣,一般以蟲蛀為多見。如屬紙質拉力較好,雖蟲蛀孔洞大小不一,蛀洞多多,可是面對這些細小的蛀洞,並不能一張紙貼在書頁之後了事。

所以,為了讓整本古籍能夠重現昔日的模樣,補洞後的紙條寬度都在0.25—0.35厘米之間。要將紙張剪裁到毫米計,其間難度可想而知。

由此可見,古籍修復技藝工藝流程複雜,每道工序的細膩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它手工技藝難以比擬的。許彤說,這些生產技藝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的智慧結晶,並且難以為現代技術所替代。它蘊涵著豐富的科學技術基因,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遺產。

「古籍醫生」 重慶只有8位專業修復人員

每天,許彤和同事們的工作,就是在修復室內與各式各樣的古籍打交道。

來自重圖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經過歷代古籍修復人員的努力,已經修復古籍104部10453頁,如(清)駱成驤殿試卷,明刻本《妙法蓮華經》等。修復明拓本《七佛聖教序》、篆書(殘)、(唐)安國寺碑等拓本、拓片4658平方尺。

同時,修復人員們還將古籍修復手法應用於具有重慶特色的抗戰大後方歷史文獻上,成功修復《抗戰時期形勢圖》等民國時期地圖181幅。

104部,僅僅是我市亟待修復的古籍中非常少的一部分,許彤說,在他們面前,還有大量藏於庫房的古書,等待「療傷」。

但會這門手藝的「醫生」卻只有8位。而專業修復機構,更是只有重慶圖書館一家而已。「這不僅僅是重慶才有的現象,其實古籍修復和傳拓技藝在全國的傳承都存在一定困難。」

為什麼後繼乏人?

許彤坦言,修復工序繁複,人才培養周期長是最主要的。古籍修復技藝技術難度較大、工序繁複、習藝周期長。培養一個符合最低級別古籍修復師資格的五級修復師需要3至5年的學習實踐時間。

因為待遇低、發展前景不明、工作性質枯燥、工作環境較為惡劣、晉陞渠道狹窄緩慢,導致行業後繼乏人。

除此之外,現代機械化操作對古籍修復造成了衝擊。許彤說,古籍修復技藝雖然也不斷吸納科技進步的成果,但多種現代化機械和化工產品因其廉價、快捷而衝擊了細膩精緻的傳統工藝,不僅影響技藝傳承,更不利於古籍保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舊書重讀的故事
那些著名的批註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