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1小時6-7美元,中美社會底層差距有多大?你根本想像不到

1小時6-7美元,中美社會底層差距有多大?你根本想像不到

在你眼中「社會底層」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很多人會聯想到混亂、骯髒、饑寒交迫等詞語,就是一種連生存都困難的境況,更別提什麼生活質量了。

而有一些人在外地打工,每天做著又臟又累的活,便自稱活在社會底層。其實長期給自己貼上這種標籤並不好,因為社會底層不僅僅是一個衡量物質生活的概念,也是一個心理概念。

真正的社會底層,應該是看不到希望的,對於他們來說,光是活著就要用盡全部力量。而很多自居社會底層的人,其實只是目前這段時間的生活質量不夠理想罷了。

那麼,所謂的社會底層到底是怎樣一種群體?他們為什麼長期屬於社會底層?又有著怎樣的心理呢?

筆者曾經看過一本書《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作者芭芭拉是美國《時代雜誌》的專欄作家,為了尋找貧窮的真相,她投身美國社會底層,輾轉不同的職業,每天拮据生活,用文字描述出了美國底層社會的生活常態。

差距

在美國,底層勞工每小時大約可以掙6-7美元,每天工作時間不等,這種收入水平(最低時薪)在美國屬於典型的社會底層,一個人月收入在2000美元左右,而紐約市的一名理髮師月收入大約是4000美元,差距似乎不大。

再看看房價,北京房價就不說了,距離市中心10幾個站也是不低於5萬的,紐約呢?紐約市皇后區一套80平米的房子大約是30萬美元,可以發現,即便是對於一個社會底層的家庭而言,攢一個首付似乎並不難。

你可能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美國所謂的社會底層,更多的是一種地位、身份的底層,但他們的收入水平甚至接近了社會中層,基本生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反觀中國社會,2017年,中國農民工數量大約是2.8億人,平均月收入大約是3400元,吃穿用行下來,一個家庭想在一個2、3線房子交個首付就相當困難了。

所以,中國社會的底層,可以說是社會地位和收入的雙低,是真正意義上的底層。還有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失去了勞動力或是不願意勞動,靠著政府的救助過日子。

底層困境

更有甚者無家可歸,某個破爛的角落可能就是他們的家,每天的目的就是為了填飽肚子,日子能混過一天算一天。那麼,對於社會底層的人群而言,他們面臨的最大的困境是什麼?為什麼他們很難擺脫自己的底層地位?

首先,社會底層的人往往陷入了貧窮的惡性循環中,他們所處的環境限制了他們的視野和思維。中國的一項對於貧困人口的社會調查發現,那些極度貧困的人,往往沒有很好的規劃意識。

他們的收入不太穩定,會欠下各種賬單,而當有了一筆收入之後,他們會將其用完,並沒有什麼存儲意識,等到沒什麼收入時,他們就無法拿出錢來維持這段困難期的生活。

並且,調查發現這些人幾乎很少購買醫療保險,他們會覺得沒有必要將錢投入到生病這種不確定的事情上。因此,當疾病意外發生的時候,他們完全不具備應對能力,進一步加劇了財務困難。

由此可見,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因為貧窮,會缺乏存儲與購買意外保險的意識。他們往往只能看到當下發生的事情,而缺乏長遠的考慮。因此,當突然事件發生之後,由於之前沒有準備,會變得更加手足無措,蒙受更大損失。

所以,對於社會底層的人來說,要學會適當的把眼光從當前的困窘中跳脫出來,看一看更長遠的事情,說不定能夠發現更多機會、做出更好的決策,從而走出貧窮的惡性循環。

其次,有的人喜歡給自己貼上「社會底層」的標籤,放棄改變自己的生活。不要忽視心理暗示的作用,當你不斷暗示自己當前過得很窘迫,無力改變現狀的時候,你就會慢慢採納這種信念,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希望,不可能有所改變。

而如果你長期這樣認為,你就會放棄努力,走一步算一步,覺得自己的命運自己無法掌控。你會失去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也不願意付出行動去改變,自然就失去了改變目前生活狀態的可能。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

《逃離不平等: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起源》

心理學家:男人平時聯繫你的方式,暴露了他愛你的程度
和一個曾經深愛過的人分手,代價是什麼?

TAG: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