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泡武夷岩茶,請做個細節控,這四個細節可不能忽視!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如題,是喝茶的真實感受。
近幾天,對水簾洞老叢水仙格外著迷。連續喝了三天,不帶一點兒厭煩。
都說衣不如新人不如故,這岩茶么,當然是恨不得日日都有新品可喝。
好茶,總會讓人青眼有加。
今兒下午,手癢,忍不住又泡了它。
彼時,天心村這位老友寄的樣,剩了底。
燙壺溫杯,拿出家庭小克秤。
去皮,稱重。
這下尷尬了,8.3克。
剔除多餘的0.3克,發現就是兩根條索罷了。
扔了,實在對不起這款老叢水仙,畢竟人家生長了六七十年,也蠻不容易的。
兩根條索,又重新扔回去。
100℃沸水,泡了茶。
正是因為這多出來的0.3克,才有了今天的這篇文章。
多了0.3克茶,喝起來是什麼感覺?
簡單總結:味道濃了。
多了0.3克的茶,湯水有種用力過猛的色彩,一不小心,茶湯成了野獸派。在你口腔里作威作福。若是駕馭不住這股味道,只會覺得「味道濃苦,有如喝葯」。
往細緻處描述,多了0.3克岩茶,香與水都有改變。
【香,更濃】
揭蓋聞香,還是熟悉的味道。
作為老叢水仙,叢味一如既往是招牌香氣。
叢味富足,是這款茶的特色。
並且,在叢香濃郁的同時,伴隨這花香與果香。在水仙里喝到花香,不是什麼稀奇事兒,難就難在還能喝到果香。
技術老道,山場純正,方可促成這獨特的香氣。
原本8克投茶量,香氣已經馥郁地不得了,柔中帶剛。有煙雨江南的柔情,也有戈壁沙漠的粗獷。
多了0.3克,香氣特徵越發明顯。
好吧,不得不承認,這香氣讓人再度沉淪。
【水,更稠】
不置可否,即便只多了0.3克的投茶量,茶湯的醇厚度明顯增強不少。
入口,味蕾敏感者會先感受到一絲的苦味。
苦味有些調皮,撩撥一下你的味蕾,便迅速撤退,化為回甘,生津感瞬間湧現。
吸入一口茶湯,用舌頭漸漸感受一二,湯的醇厚度加強,比8克份量要更強烈。
然,剛接觸老叢水仙不久的茶友,還是會偏愛8克投茶量,茶湯輕柔,味道不容易太苦,能更撫慰味蕾。
岩茶,為什麼要放8克?
這個問題,不止一位茶友問過。
是呀,岩茶為什麼不是7克,也不是9克,偏偏要放8克呢?
這是因為:這個份量下,泡出來的味道最好。
是不是很欠揍的答案?
沒轍,這就是經驗的總結。
就好像我們看一些烹飪寶典,總會提到「鹽適量」,多少才叫做適量呢?
這中間給出了好大的一個尺度,跨度極大。
喜歡清淡口味的,半勺鹽是適量。
喜歡重口味,兩勺鹽才叫適量。
而經驗豐富的廚師,會折中,放一勺鹽。這個份量下,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
8克岩茶,就是智慧的茶藝師、茶農總結出的黃金比例。
且搭配上110毫升的白瓷蓋碗,最好!
具體投茶量,則根據個人喜好調整,因人而異。
多了0.3克的投茶量,於老茶客而言無關痛癢,甚至還會覺得多出來的茶湯味道更為濃郁,是錦上添花一類。
它的香氣,更為濃郁。它的茶湯,更為濃醇。它的回甘,更為迅猛。
對於新茶友而言,8克投茶量,最好能雷打不動。
輕易增加,怕是會超出承受範圍,從而容易產生不好的喝茶體會。
此處,麻花友情提醒:我們辛苦淘來的岩茶,可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沖泡,這樣才能讓發揮岩茶的優勢。
沖泡岩茶,必要時請做個細節控。還是處女座細節控!
沖泡岩茶,請做個細節控!
岩茶要泡的好喝,有四個細節可不能忽視。
【沸水沖泡】
沸水沖泡,這是沖泡岩茶的基本要求。
沸水泡茶,有三個好處。
充分激發茶香
保證茶湯風味
更全面感受岩茶風韻
道理我們都懂,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
如,每次沖泡前,都要重新加熱水嗎?
冬天一到,水涼的快,每次加熱一遍,不是很麻煩?
沸水沖泡,不論沖泡到第幾次,都要遵守。若是覺得每次加熱很麻煩,那我們在選擇燒水器具上,要動點小心思。
冬季燒水,使用某谷的恆溫水壺最好!
【環壁注水】
沖泡岩茶,最穩固的方式是環壁注水。
所謂環壁,即沿著蓋碗邊緣注水,並縮小注水區域,讓條索充分浸潤在水中。環壁注水時,壺嘴距離蓋碗的高度控制在兩公分左右即可。
這類注水方式,有利於茶葉完全釋放滋味,對於110毫升的白瓷蓋碗而言,也是最好的。
注水時不容易水花四濺,避免燙傷。還能保證條索與水充分接觸。
【出水循序漸進】
注水用對方式,出水速度也很講究。
第一衝到第四、五沖,以快出水為佳。第六泡開始,可適當坐杯。
快出水,在注水後,蓋上蓋子,即刻傾倒茶湯,不宜做過多停留。
注水加出水整個流程,最好可以在十秒內完成。
為保證出湯速度夠快,可以根據個人沖泡習慣調整注水。如您習慣用右手出湯,那麼燒水壺的位置放置在左手邊最好,提起水壺注水後,右手即刻蓋上蓋子,出湯。
若是習慣右手出湯,還把燒水壺放在右邊,出湯前還要多一步放下水壺的操作,至少要多花三秒鐘。
一來二去,可不就延誤了最佳出湯時間么。
為什麼有的人做不到快出水?
方法沒用對!
【適時使用茶濾】
沖泡岩茶,還要學會適時使用茶濾。
雖說岩茶是條索狀,不太需要茶濾的存在,但難免會遇到一兩泡比較碎的茶,這些碎末狀的岩茶,在沖泡時也會製造些干擾因素。
開口大一些,葉片隨著茶湯落入公道杯,影響美觀。要是茶葉浸泡在水中太長時間,又會導致茶湯太濃,影響風味。
開口小一些,能夠阻礙條索倒出,可無形中也影響了出湯的速度。出湯慢了,茶和水接觸的時間長了,也會導致茶湯濃度大。
這時候,很有必要派出茶濾。
即便葉片有些碎,也敢大膽地開大口,瀑布狀出水。
沖泡岩茶,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自然是要找一個好光景的時候泡茶。
晴空萬里,是一種情境。
雨雪霏霏,又是一種喝茶體會。
不管天氣好壞,總能給自己一個喝茶的由頭。
地利,也是如此。
在家能泡茶,在茶館也能泡,圖的么是個心情愉悅。
至於人和,關鍵因素。
茶好不好喝,有大半的因素都落在泡著者手上。
投茶量、注水方式、出水時間……牽一髮而動全身。
以上,就是今日泡茶的感受,歡迎留言討論沖泡心得。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蓋碗、玻璃杯、保溫杯,不同的白茶沖泡方式,請適時調整投茶量!
※冷空氣來襲,南北方該如何保存武夷岩茶?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