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國學傳統之道教的起源

國學傳統之道教的起源

國學傳統之道教的起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道教是產生於中國的宗教,形成於公元2世紀,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說而逐漸形成的。道教奉老子為教祖,把《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以「道」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義都是由此而衍化產生。道教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的開始。與道並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現。所以道教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追求與道合一,與自然、社會和諧。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義。

道教一般都以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創教人張道陵為中國道教的創立者,稱他為「張天師」。南北朝時期經過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為與佛教並列的中國正統宗教之一。

道教(Dào Jiào):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華國人文化催生的,乃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是促進科技發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愛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

據道書記載,始於龍漢祖劫,玉清元始天尊說法度人,傳至世間,開宗演教於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與崆峒問道,闡揚理論於道祖老子(約前570—前400)函關授經和西行傳教。故奉元始天尊為鼻祖、[軒轅黃帝為始祖、太上老君為教祖。

學術定義

長期以來,國內學界對道家與道教有著嚴格區分,而「黃老」是屬於道家範疇的,對於國外將道家與道教混為一詞深表不滿。當代要論古人語彙中的黃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實如此,難有他論。一言難盡,就先從黃老、道家、道教這三個概念談起。

1 「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漢初的黃老。

2 「道教」概念今日指宗教。區別於歷史的是,魏晉時代,人們用「道家」指稱我們今天所說的道教,同時用「道教」指稱儒家或儒教。

3 道家和黃老一直是異名同實的概念。

4 從漢代開始,人們用黃老指稱今天所說的道教。

5葛洪到寇謙之,道家、黃老和道教逐漸成為同實異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後,道家、黃老和道教仍是異名同實的概念。

7 嚴格區別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學術界對古代情況的誤解,實則兩者有承繼關係。

8 漢初黃老並稱,是由於在當時的道教神系裡,軒轅黃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漢末張角、張魯等為首之道,乃是漢初黃老思想的繼承。今天所說之道教是漢初黃思想的發展延續。

9 道教不只是求長生的方術之教,而是有一套顛破不滅的哲學理論,是以「道德」教化天下為己任,和儒佛並列的偉大的宗教。它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對近代世界也有著不可小窺的影響性。[5] 所以道教和道家本為一體,無須分開來講。

基本教義

基本教義可以歸納為:

尊道貴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敬天法祖,尋仙訪道——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應,天道承負——道教善惡報應

性命雙修,返璞歸真——道教修鍊秘訣

上善若水,柔弱不爭——道教為人品質

清靜寡慾,自然無為——道教處世方式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遙精神

忠孝節義,仁愛誠信——道教倫理道德

福祿壽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風情

仙道貴生,濟世度人——道教核心宗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創世理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活動準則

天人同構,陰陽協調,形神共養,統籌兼顧——道教養生原理

丹道修真,服藥鍊氣,積德行善,建功立業——道教成仙途徑

仙道風骨

即:學理——重研究,不重崇拜;

功夫——尚實踐,不尚空談;

思想——要積極,不要消極;

精神——圖自立,不圖依賴;

能力——宜團結,不宜分散;

事業——貴創造,不貴模仿;

幸福——講生前,不講死後;

信仰——憑實驗,不憑經典;

住世——是長存,不是速朽;

出世——在超脫,不在皈依。

核心概念

無極:道;

太一:炁;

兩儀:陰、陽;

三寶:精、氣、神;

三才:天、地、人;

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東、南、西、北;

七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

八卦:乾、坤、艮、兌、震、巽、坎、離;

九宮:乾宮、坎宮、艮宮、震宮、中宮、巽宮、離宮、坤宮、兌宮;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他概念:有為、無為、齊物、逍遙、玄、玄學、有、無、不朽、真、幻、隱居、隱士。

玄門經典

道教認為,道經是三清祖師為拯救宇宙眾生,使用自然妙氣書寫的先哲聖典。道經藏於「七寶玄台」,神仙通過乩仙降筆等方式將經書傳授給高道名士,再由他們傳播佈道於世間民眾。道教經典卷帙浩繁,包羅教理教義、教規教戒、修鍊法術、齋醮科儀、傳道弘道與風水推算等各方面內容。

基本經典

四大基本經典:《道德經》、《黃帝陰符經》、《周易參同契》、《周易》

道教四子真經:《南華真經》、《通玄真經》、《沖虛真經》、《洞靈真經》

重要經典

早期經典:《太平經》、《老子想爾注》、《上清大洞真經》、《正一經》、《靈寶經》

修鍊經典:《黃庭經》、《心印經》、《坐忘論》、《悟真篇》、《化書》

度人經典:《度人經》、《玉皇經》、《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北斗經》、《玉樞經》

宗師著作:《文始真經》、《抱朴子》、《重陽立教十五論》《邱祖全書》、《龍門心法》

勸善經書:《太上感應篇》、《關帝覺世真經》、《呂祖說三世因果經》、《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

相關經典:《黃帝四經》、《六韜》、《鬼谷子》、《墨子》、《河圖洛書》、《淮南子》、《孝經》、《呂氏春秋》

早晚功課:《清靜經》、《護命妙經》、《度厄真經》、《心印經》、《八大神咒》、《諸真寶誥》、《靈官咒》、《邱祖懺文》、《土地咒》、《祝壽文》、《三皈依》

晚壇功課:《救苦妙經》、《得道真經》、《拔罪妙經》、《諸真寶誥》、《報恩寶誥》、《十二願》、《結經偈》

歷代道藏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範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歷代著名的道藏有:唐玄宗時期,搜訪天下道經彙編的《開元道藏》;宋真宗時期,張君房主編的《大宋天宮寶藏》(《雲笈七籤》為其精編版);宋徽宗時期,元妙宗、王道堅主編的《萬壽道藏》;金章宗時期,孫明道主編的《大金玄都寶藏》;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餘卷。這些《道藏》 歷經兵火和元代的焚經,早已不存。現存明朝時期,永樂至正統年 間編修的《正統道藏》,萬曆年間編輯的《萬曆續道藏》。

陸靜修的《三洞經書目錄》為道教經典的編纂創立了三洞、四輔、十二部的體例和原則,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指太平、太玄、太清、正一,十二類為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錄、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讚頌、奏表。道藏是古代的大百科全書,載有哲學、政治、軍事、經濟、教育、文學、歷史、藝術、醫學、化學、天文、地理、數學、技術各方面的豐富的內容。1996至2004年,張繼禹等百位專家學者以明代正、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編纂成了49冊的《中華道藏》。

發端形成

道教始祖軒轅黃帝祭祀天帝,問道崆峒,受教玄素,學醫岐伯而始有人問道教。後於首山采銅,荊山鑄鼎,王屋煉丹,橋山飛升,至2014年已有4700餘年道教歷史[3] 。《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廟祀之」。 至殷商時代,自然崇敬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由巫祝通過卜筮向天帝請求答案,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 周代鬼神崇信進一步發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祇三個系統。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以「道」為基點建立神學理論體系;道家注重修鍊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繼承發揚。道家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成為核心信仰。

戰國中期的齊國出現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教派,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後,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思想轉變為宗教理論。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吸收,構成宗教倫理道德的主體;墨家尊天明鬼、兼愛互助和科技方術等思想,被道教承襲;《易經》是道士的基本經典,易學理論滲透到神學哲學、符籙丹道和齋醮科儀各方面;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也成為道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於句曲山採藥煉丹,濟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為「茅山」,茅氏三兄弟也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創茅山派。

《太平經》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以「太平世道」為目標: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將易學、黃老、火候三者參合,總結髮展了養生煉丹術張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蜀地鶴鳴山自稱老君「授以正道,命為天師」,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基本經典,修行符籙咒祝、三官手書。

靈帝時期,黃老道教徒張角在中原地區創立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在疾疫流行時用符水咒說為人治病,發展了幾十萬信徒並建立三十六方來管理。由於階級矛盾尖銳,張角在184年領導發動了黃巾起義,遭受統治者的鎮壓而失敗,太平道銷聲匿跡。

發展成熟

魏晉時期,道教分化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和下層民間符水道教。茅山道人葛洪將道教神仙方術和儒家綱常名教相結合,構建了一套長生成仙體系,為上層士族丹鼎道教奠定了理論基礎。老莊玄學盛行,促進了道教理論的發展。

364年,上清祖師楊羲得南嶽夫人魏華存授予《上清大洞真經》等天書玉冊,傳承上清派;同時期,葛巢甫傳承靈寶派,以傳授洞玄靈寶部經而得名。

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區五斗米道繼續發展,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得到天師道首領范長生的支持;江南地區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師道.

北魏太武帝時期,天師寇謙之以禮教為原則對北朝道教進行改造,道教成為北魏國教。北朝歷代皇帝都得臨壇受道家法籙,老氏之教大行;南朝宋文帝時期,上清派傳人陸修靜吸收儒家、佛教儀式對南天師道進行改造。寇謙之和陸靜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規教戒、齋醮儀範基本定型,各種規章制度全面系統。南朝梁時期,茅山大宗師陶弘景繼續充實道教的神仙學說和修鍊理論,構建了道教神仙譜系,廣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為今後的道門正統。

南北朝時外來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進行了激烈的交鋒,在北朝表現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滅佛運動,在南朝只是《夷夏論》、《三破論》等義理爭辯。同時佛道之間也相互交流,借鑒對方的教義理論。

走向世俗

明朝諸帝都對道教採取了尊崇的態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國各地建設了成千上萬座城隍廟和土地廟;明成祖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對全真道士張三丰及其門派極為尊崇;明代宗、明憲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為禮部尚書;明世宗以奉道為首務,寵信道士,熱衷方術,愛好青詞,使道教的興盛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1382年,明太祖設立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全真派隱仙張三丰強調「三教歸一」,提出了築基修性、還丹修命的內丹學。正一道在官方和民間都橫行無阻,嗣漢真人享有各種政治、經濟特權。 張宇初申明道統源流、整頓不良道風,竭力將內丹與符籙統為一體。

民間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來,道教思想教義、神仙譜系、丹道法術為其吸收。道教對王陽明的心學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響,在文藝領域,出現了大量以神仙鬼怪為主題的神魔小說和戲曲劇目。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倫理道德、科儀方術深入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關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宮觀祠廟星羅棋佈於城鎮街巷、鄉村田野。

廣泛傳播

道教在明朝時期正式傳入台灣。日佔時期,道教備受打壓,道觀必須供奉佛像才能保全,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台灣出現「佛道一家」的景象。台灣道教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為紅頭司公和烏頭司公,注重齋醮科儀。台灣當局主張民間宗教公開化,納入道教範疇以便於管理,根據2012年台灣內政部公布的數據,台灣共有15211座登記在案的廟宇,其中道教宮觀佔78.3%,約有1.2萬座,台灣的道教(含一貫道和民間信仰)信眾超過1000萬人。香港道教在明朝開始活躍。1961年成立的道教聯合會,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組織。香港道教有全真派、純陽派 、正一道。

供奉的神靈人氣最旺的是黃大仙、呂祖、媽祖、觀音。香港道教(含民間信仰)信眾超過200萬人。1999年澳門道教協會成立,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道教對少數民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區。道教在少數民族採取將道教信仰與本民族信仰相結合的形式。根據民族工作者統計,我國的少數民族信仰道教為主的有壯、瑤、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納西等二十餘個,信眾超過1000萬人。道教也傳入日韓朝、東南亞、歐美等國,在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擁有大量的信眾。

喜歡的朋友 關注 轉發 評論 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