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是如何從德國盟友變成敵人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是如何從德國盟友變成敵人的?

原標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是如何從德國盟友變成敵人的?


我們知道,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於1882年結盟,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之後,義大利就跳船跑到英法陣營,調轉槍口指向德國、奧匈帝國。


所以,在一戰中,義大利不僅不是德國盟友,最後還是戰勝國之一。


那麼,義大利為什麼要跳船呢?


一、玻璃製成的「三國同盟」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並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後。德國當權者竭力維持自己的歐陸霸權地位,戰略上處心積慮壓製法國,防止其重新壯大後復仇。


於是,德國竭力拉攏奧匈帝國和俄國,締結所謂的「三皇同盟」。


然而,1877年以後,俄國開始涉足巴爾幹半島,與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越發尖銳,「三皇同盟」等同於瓦解。


不久之後,德國與奧匈秘密締結《德奧同盟條約》,旨在對付走的越來越近的法國、沙皇俄國。


1881年,由於法國入侵突尼西亞,早已覬覦的義大利有心與之爭奪,又感到實力不夠,於是主動接受一項關係很好的德國邀請,加入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並於1882年簽訂三國同盟條約。



不過,這個同盟條約無論是里子還是面子,都算不上有多牢固。


從里子來看,義大利國內民族主義者最大的敵人就是奧匈帝國。


要知道,義大利僅僅是在1861年才重新獲得統一(比普魯士早了10年統一德國而已)。


在統一過程中,奧匈帝國是義大利最大的外部敵人。此外,即便在統一之後,奧匈帝國仍然佔領著地理上屬於義大利(居住著大量義大利人)的特倫托地區、格里齊亞地區(重鎮的里雅斯特)以及巴爾幹半島西部的亞得里亞海岸。


從面子上看,《三國同盟》是一個純防禦性質的同盟。


條約規定:如果同盟中一國主動對第四國發動進攻,那麼,另外兩國沒有義務介入。此外,如果同盟中一國,同時遭到了兩個或以上敵對國攻擊時,另兩國才有義務介入。(請注意,是兩國及以上)


不僅如此,條約簽訂日期是1882年,按照約定,有效期至1914年7月8日。


所(義大利和奧匈帝國之間)如果任意一方對巴爾幹地區進行永久或臨時性佔領,另一方應得到(根據所佔領地區價值相應的)補償。」


二、一根筋的日耳曼人和滑頭英國人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街頭遇刺。


這被看做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早已按捺不住的歐洲列強藉助此次事件,紛紛展開戰爭動員。


當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時,義大利表示,根據條約規定,沒有任何義務介入巴爾幹半島事務。同時,要求根據補充條約第七條規定,奧匈帝國應該在別的地方給予義大利補償。


7月28日,在一系列混亂的政治周旋和軍事動員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7月 29日,俄國為了保護塞爾維亞並維護其在巴爾幹的利益,開啟了針對奧匈帝國的部分軍事動員。30日,又開啟了對德國的部分軍事動員。


8月1日,德國開啟了施里芬計劃東線二號部署,並率先對俄羅斯宣戰。


由於是德國主動對俄國宣戰,所以,根據最初條約規定,義大利沒有義務介入戰爭。


不過,條約都是死的,義大利人最關心的無非就是自身的利益,儘管宣布絕對中立,但在即將到來的大戰中,置身事外無疑不可能,唯一要做的就是看加入哪方陣營。


此時,為了拉攏義大利,德國、奧匈帝國一方,英國、法國、俄國一方都在承諾大量好處:


德國、奧匈帝國方面承諾:戰後將特倫托和東佛留利地區割讓給義大利,此外還有法國的保護國突尼西亞,不過,小氣吧啦的奧匈帝國,思考再三還是捨不得交出格里齊亞地區和的里亞斯特市。


相比於一根筋的日耳曼人,英法兩國大開空頭支票:


原本屬於奧匈帝國領土的博爾扎諾地區,特倫托和格里齊亞地區,包括的里雅斯特在內的奧屬利特羅地區,不包括里耶卡的伊斯特里亞地區,部分特拉尼斯卡和達爾馬提亞地區,瓦隆納港的控制權,此外還有土耳其的安塔利亞。


甚至還有部分德屬非洲殖民地!


1914年的義大利(棕色)和民族主義者們想要看到的義大利(黑色和紅色)

而需要義大利做的很簡單:加入協約國並保證不會再單獨向同盟國求和。




如此豐厚的獎賞,當然讓義大利喜出望外,很快,決定洗洗乾淨投懷入抱英法陣營。


1915年4月26日,義大利正式加入協約國陣營,5月3日,義大利退出同盟國陣營。


1915年5月2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


三、作為一個笑話而存在的盟國


1914年時的義大利在國力方面與歐洲的一流強國差距巨大:人均收入僅為法國的一半,鋼鐵產量幾乎為零,煤炭嚴重依賴英國進口,甚至連大麥的自給自足都還沒有達到。


除此之外,義大利還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南北發展嚴重不均,1911年普查時全國10歲以上文盲率則依然是一個按歐洲大國標準無法接受的37.1%(同時期法國11.9%,德國0%)。


因此,整個一戰期間的義大利軍隊表現實在是讓人無語。

當時,奧匈帝國大量軍隊在和俄國拚命廝殺中,只抽出10萬二線部隊防守長達800公里的邊境。


由於奧匈帝國擁有阿爾卑斯山作為天然屏障,義大利軍隊只能選擇從地勢較為平坦的伊松佐河地區發動進攻。



結果從1915年6月23日,意軍發動第一次伊松佐河戰役,到1917年9月,前後總共打了11次伊松佐河戰役


義大利軍隊在兵力長期兩倍奧匈帝國的情況下,付出了100萬傷亡的代價,仍然沒能未突破奧軍防線,僅佔領了一小部分地區。


1917年秋,帝俄垮台,德國、奧匈帝國終於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義大利這個二五仔。9月,7個德國師,8個奧地利師,組成了德第十四集團軍,由德國將軍奧托.馮.貝洛指揮。



10月24日,第十四集團軍從卡波雷托向意軍發起猛攻,並有奧軍第2和第10集團軍支援。


德奧聯軍勢如破竹,意軍第2集團軍(25個師)被打垮,在300多公里的戰線上開始全面潰退。


義大利人這一撤就是100公里,一直到皮亞韋河。意軍的潰敗引起英法聯合指揮部的恐慌,趕緊向義大利派遣了11個師(英軍5個師、法軍6個師)。

在英法聯軍的支援下,意軍才於11月底穩定了戰線。


不過,德奧聯軍不但奪回了義大利之前數年內11次血戰,100萬死傷代價,才奪得的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深入北義大利100公里,並佔領了近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意軍的代價是死亡1萬多人,3萬餘人負傷,26.5萬人被俘。


最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最後幾個月,義大利軍隊在英國第十集團軍和3個師、2個法國師、一個美國團的支持下,打敗了沮喪的奧軍。


綜合一戰戰場的表現來看,一言以蔽之,就是:


德國打的帝俄落花流水,帝俄打的奧匈倉皇逃竄,奧匈和塞爾維亞殺的難解難分,而奧匈又用微小兵力擋住義大利全軍,綜上義大利水平略遜於塞爾維亞。


戰場上表現不佳的義大利,戰後作為戰勝國參加了巴黎和會,卻沒有想到,作為弱國,它的利益被最小化了。


當初協約國所承諾的土地,竟然成了一紙空文,包括心心念念的達爾馬提亞地區也成為了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土。


從實際上看,義大利的地位甚至不如羅馬尼亞,塞爾維亞等國。


由於一戰中付出的代價太大,得到的卻太少,戰後直接導致了墨索里尼法西斯政黨的上台。


等到下一次世界大戰時,作為盟國的義大利,又要去坑的德國哭笑不得。

不過,那就是另外一篇文章要說的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奔說史 的精彩文章:

兩百年里打了十次戰爭,俄羅斯為何死磕奧斯曼帝國?
二戰時期,幾萬猶太人為何選擇避難上海?

TAG:小奔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