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人民曾經如何過苦日子?大蕭條時期再回眸

美國人民曾經如何過苦日子?大蕭條時期再回眸

原標題:美國人民曾經如何過苦日子?大蕭條時期再回眸


20世紀30年代,有人問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是否有別的歷史時期可以和「大蕭條」時期相比。凱恩斯答道:「有,那就是中世紀的黑暗時代,而且持續了四百年。」


將大蕭條與中世紀相提並論,可見大蕭條給人們帶來的痛苦是多麼巨大。的確,對於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來說,大蕭條時期可謂是極其絕望和艱難的一段歲月。


雖然大蕭條並沒有像中世紀一樣持續四百年,但是它的確給美國和西方世界的主要經濟帶來了空前的絕望,並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很多人都知道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也聽說過大蕭條,但你可能想像不到經濟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危害有多大,大蕭條到底是有多蕭條。

美國歷史學家艾倫?布林克利在其著作《美國史》一書中為我們還原了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的面貌:失業、流浪、貧困、幻滅……


失業與救濟


在工業化的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一些城市由於失業率太高而基本陷入癱瘓。1932年,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市失業率達到50%,阿克倫市達到60%,托萊多市達到80%。


大多數美國人一直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失業和貧窮是個人失敗的標誌。尤其許多成年人為他們的失業感到深深的羞恥,失業的無助對傳統的男性是一種挑戰。失業的工人一天一天穿梭在街道上尋找著根本不存在的工作


越來越多的家庭求助於州政府和當地公共救濟系統,只求不被餓死。但是這些在20世紀20年代只為少數貧困家庭提供服務的系統,完全沒有準備好滿足這麼多的需求。在許多地方,救濟系統直接破產倒閉


私人慈善機構試圖補充公共救急系統,但問題之多也遠遠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州政府在對失業人員的幫助上感到了壓力,但是稅收和其他收入一樣在下降,州政府官員們不想再增加已經很吃緊的財政預算壓力。


因此城市出現了這樣的慘狀:在紅十字會和救世軍門前,人們排起了長隊等待救濟。成千上萬的人在垃圾桶里翻找,或是等在飯店廚房的外面希望得到一些剩飯殘羹。將近200萬人,大多數為年輕人,來到馬路上,乘著貨車往返於一個又一個城市之間,過著像流浪漢一樣的生活



貧苦的農民


1929-1932年間,農業收入降低了60%,三分之一的美國農民失去了土地。另外,南部和西部的大平原農業區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這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之一。

從1930年開始,從得克薩斯向北到南、北達科他的大片地區成為了「乾旱塵暴區」,降雨量持續下降,伴隨氣溫上升。旱災持續了十年,把原本富饒的農場變成了沙漠。


雖然面臨著這些災難,20世紀30年代美國農業經濟仍然供過於求,農產品價格過低導致種植者們得不到一點利益。結果,許多農民像許多城市失業者一樣離開了家園,去尋找工作。


尤其在南方,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不管是白人還是黑人,遊盪於各個城市之間,希望找到工作或是得到施捨。


乾旱塵暴區的成百上千的家庭來到加利福尼亞等地,他們發現這些州的生活狀況比他們離開的地方更好一些。這些人作為農業移民,以微薄的工資從事採摘和收割工作


全國上下,營養不良和無家可歸現象以驚人的速度增長。醫院裡因為飢餓而死的人更是不斷增加。許多人在城市邊緣用錫鐵罐、廢木片、破木箱和殘磚破瓦搭成窩棚,以此為家


許多無家可歸的美國人到處流浪,睡在鐵路貨車、城市公園、地鐵車站和新建的地下水道里



婦女的工作狀況


經濟危機在很多方面都強化了婦女應該待在家裡的普遍觀念。多數男人和許多女人都認為工作是男人的事。更有人堅持只要丈夫有工作,女人就不應該出去找工作。


但是,這種已婚女性不能在外工作的傳統觀念並沒有將女人們束縛住。儘管受到公開指責,20世紀30年代,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婦女都出來工作了,因為他們以及她們的家庭都需要錢

事實上,最大的女工團體就是由妻子和母親組成的。在大蕭條末期,參加工作的婦女比大蕭條開始時的數量增加了20%。


但黑人婦女卻因為家佣女工需求量大幅減少而大批失業。20世紀30年代,有將近一半的黑人婦女處於失業狀態


儘管如此,20世紀30年代末,黑人婦女的就業率達到了38%,而白人婦女只有24%。這是因為黑人婦女不管是已婚還是未婚就業率本就比白人婦女高,但這並不是自願的,而是出於經濟的需要。



家庭分裂


大蕭條時期的艱難歲月同樣給美國家庭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那些習慣於20世紀20年代生活水平穩步增長的家庭,突然發覺自己陷入了未知的世界中。


這樣的情況使很多家庭不得不放棄在20世紀20年代所發展的消費形式。婦女通常重新開始給家人縫製衣服,開始在家裡做飯而不是出去買食物


其他的婦女還開辦了家庭生意,她們幫助別人洗衣服,出售烤食,出租房子等。許多家庭還容納了遠方的親人,父母和孩子住在一起或祖父母和孫子住在一起。


但是大蕭條也影響了家庭的凝聚力。雖然離婚率下降了,但主要是因為對某些家庭來說離婚的費用太高了。


更常見的是非正式的家庭分裂,特別是失業的男性因為自尊心或無法養家的壓力而拋棄家庭出走。同時,結婚率和出生率也降到了19世紀初的水平


價值觀的變與不變


大蕭條時期,美國社會的價值觀似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不過在某些方面,經濟危機削弱了美國傳統的「成功倫理」。許多人開始向政府尋求幫助,許多人指責貧困是公司企業、國際銀行家和「經濟保皇主義者」等的過錯。但是,經濟大蕭條最終沒有太大破壞人們的成功倫理


大蕭條的受害者表現出對經濟體制的憤怒和排斥。然而,大多數人還是怪罪自己。20世紀30年代,對於其他人來說,沒有什麼比美國人對失業的消極反應還令人驚訝的。許多人對失業感到顏面無存,因此閉門不出


同時,數以百萬的人們仍熱衷於自我安慰,他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會重新獲得發達和成功


戴爾?卡耐基在1936年出版的自我輔助手冊《如何交友及影響他人》是近十年銷量最好的書籍。全書的指導思想是個人進取不僅是通往成功之路,同時也是改善自我、適應環境的最佳途徑,也是按他人的觀念和理想調整自己的最好途徑。



通俗文學和新聞出版


通俗文學和新聞出版大多重在反映大蕭條時代的社會政治思想。20世紀30年代,大多數新聞出版物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巨大的理想幻滅感和逐漸加深的激進思想


當然並不是所有出版物都具有挑戰性或爭議性。當時最受歡迎的書籍、雜誌與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和電影一樣,都具有逃避現實和浪漫奇想的性質

20世紀30年代,兩部最暢銷的小說都是以早期生活為背景的浪漫史詩:瑪格麗特?米歇爾的《飄》和赫維?艾倫的《風流世家》


主要的雜誌把焦點集中在時尚、風景、藝術上,而不是國家大事。


1936年最受歡迎的攝影刊物《生活》是美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雜誌,閱讀量超過其他任何刊物。它的一些文章探討了政治問題和大蕭條時期的經濟環境問題,而且比與其競爭的雜誌篇幅都多。同時它的精彩攝影也非常受歡迎,生動地展現了體育比賽、劇院表演、自然風光和重大公共設施建設的景象。


其他大蕭條時期的作品則坦誠公開的挑戰美國大眾文化的主流觀念。在大蕭條的前幾年,一些最重要的文學作品揭露了美國人艱難空虛的生活狀態。


例如,納賽尼爾?韋斯特的《寂寞芳心小姐》,描寫了一名專案作家被向他求助的人們的悲傷所淹沒的故事;傑克?康羅伊的《被剝奪繼承權的人》是對煤礦工人艱苦生活的嚴酷描述;詹姆斯?T?法雷爾的《斯塔茲?朗尼根》刻畫了一名迷茫而堅毅的工人階級年輕人。



儘管經濟大蕭條衝擊了美國社會和文化,但並沒有徹底顛覆它們。資本主義制度倖存了下來,一度受損卻從未受到真正的威脅。受到廣泛認同的物質主義和個性發展的價值觀受到了衝擊,但從未瓦解。


30年代的美國人比20年代的美國人更注重喚起社群感、慷慨和普通人的尊嚴。他們比以前更能接受政府、商業甚至個人領域的改革實驗。但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美國生活方式」(30年代第一次引起廣泛共鳴的短語)一直是經濟絕望的漫長歲月中堅定的信念


這次大蕭條是美國經受的一次大挑戰。事實上,儘管美國只有幾百年的歷史,但也經歷了許多風雨和挑戰,當然也取得了許多成就和輝煌。


歷史學家艾倫?布林克利將美國所有的挑戰與輝煌寫進了《美國史》一書《美國史》講述了「地理大發現」至今的美國歷史,以政治史為經,以經濟史、文化史為緯,兼采新文化史、跨國史等多種嶄新視角,展現了美國從誕生到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歷程。

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水準,而且敘述流暢、生動活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國通史。對美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讀一讀這部《美國史》,領略「美國往事」的風采。


- 版權信息 -


編輯:子水 黃泓


《美國史Ⅱ》


《美國史》


作 者:[美] 艾倫· 布林克利 著


藤校首選,

暢銷半個多世紀的美國通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從稱霸亞歐到四分五裂,蒙古帝國經歷了什麼?

TAG:北京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