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傳統與現代之間|黃益

傳統與現代之間|黃益

原標題:傳統與現代之間|黃益


2018年12月1日,晚。輸入取件碼,箱門打開,一本厚重的圖書如約在眼前。



是的,這是2018年剛剛新鮮出爐的印製品《大同古長城》,負責編纂此印刷品的,是大同市圖書館。如果不是因為陳老師厚愛,我要見到此印刷品,估計還要一些時日。畢竟,現在的我,並未全部身心投入到長城的諸多事務上,更多的,是通過歷史典籍來了解並掌握長城的相關問題。


長城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告訴我們指著各種各樣的圖片,包磚的、石壘的、夯土的,不斷告訴我們:這是長城,這是長城……是的,這就是我們所認識的長城,通過口耳相傳和一定的特徵去分析、辨別和初步確定。

2006年,《長城保護條例》發布,12月1日正式生效。在12年後的這一天,手裡拿到《大同古長城》,總覺得心裡有一些感慨,忍不住想說。


《大同古長城》這一印刷品,所有的圖片,全部來自攝影名家,我不認識他們,只能忠實記錄他們的姓名:李文魁、王儒賢、劉玉軍、田相臣、李鳴放、李習、姚建軍、安晉華、陳榮燁、王建生。他們所拍攝的長城,多數是以長城為主體,充分展現了長城的壯美,讓人腦海里瞬間便能浮現出「但留形勝壯山河」這類豪情萬丈的詩句。在我從頭至尾翻閱此書之後,尚不滿七歲的兒子也忍不住打報告,要求一覽書中勝景。這是美給予人的吸引力,不論年齡。


當然,對我來說,引起我更多思考的,不是春夏秋冬各種季節中這些長城的攝人心魄的美,而是其他一些思維。


我想起了尚珩曾經在彼岸書店的一個講座,講座中他對烽火台的分析。


我想起了長城群里關於長城保護的相關信息,信息中一個最讓人揪心的問題莫過於長城的不斷損毀。


我想起了董旭明先生的長城照片展,當時參與長城展的朋友中,還有很多人,正逐步在長城攝影方面確定自己的風格,不斷向世界展示中國長城的壯美。


……


然而,不能不說,在《大同古長城》中,在2018年12月1日這一天,最吸引我的,莫過於下面這幾張照片。



一群外國人在一條平整的公路上,離他們最近的地方,是長城墩台。沿著長城綿延的方向望去,遠處,一個挨著一個的風力發電設備,不斷傳遞著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信息。


大佛,赫然在我們眼前。從漢朝開始,他便進入了我們中國人的生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融合,共同守護著我們祖祖輩輩的心靈。在這一組石窟的後面不遠處,是雲岡堡。中國人是務實的,從來不會僅僅依靠神佛的護佑來保證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必要的有效保護從來不會缺席。在大佛的前面,一些傳統的建築,赫然眼前。不難看出,這些建築有刻意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的用心:齊整的傳統建築,可以讓沒有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人迅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的重要特質:靜與定。


然而,當我們將鏡頭拉向遠方,一批鋼筋水泥建築隱約可見,傳遞著工業化、信息化時代的氣息。



當一列火車拉著幾十節車廂,在中原大地上蛇形而過,也許你會好奇:如此平坦的土地上,為何不取直拉近距離?但,一條黃色的泥土牆,告訴了我們答案:那裡,有長城。


是的,那裡有長城,也許,正是為了表達對中國古代智慧的敬重,為了表達一種發自內心的敬畏,我們的工程師們在這裡選擇了拐彎再拐彎。



在八檯子一帶,最突出的莫過於長城與鐘樓的遙相呼應。這一鐘樓,不是中國特色鐘樓,而是《辛丑條約》簽訂之後,由德國傳教士在這片土地上修建的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遺存。教堂早已損毀,只有這一座鐘樓,與長城遺址遺存共同見證了百年滄桑。


很明確地說,這些照片,讓我看到了幾千年歷史的變遷,看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多種模式,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面對歷史的態度、面對世界的態度,也因此,它們更加鮮活、更打動我的心。什麼是長城的環境?在幾年前,當我用《長城背後的故事》為題做講座的時候,我便已經逐漸切入這個問題的關注。不容否認,在我的心目中,只有那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才是真實的長城環境。那種固執地認為長城的環境應該是怎麼樣怎麼樣的想法,或許早就不應該是長城研究者應該保有的態度。


由此出發,我們再看長城的保護時,我們還有一些信息或許需要重新整理。《長城保護條例》明確地說:「為了加強對長城的保護,規範長城的利用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下簡稱文物保護法),制定本條例。」雖然沒有直指長城是文物,但給大家的信息是:要像對待文物一樣對待長城。在《長城保護條例》實施的十餘年裡,甚至有很多人直接篤定地認為長城就是文物。

從長城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來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處理方式。但是,當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們不難發現:長城在中國古代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的使用,幾乎是歷朝歷代日常所用。那麼頻繁、密集地使用!如果用一個不太貼切的比喻,長城用于軍事防禦,不啻碗筷用於中國人的飲食。碗筷之中,自然有文物,時代和工藝共同決定了它的級別。但並不是所有的碗筷都會作為文物悉心保護。


這麼一想,我們卻又開始困惑:長城,是否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進行全面的、系統的、一視同仁的保護?又或者,長城是否可以像碗筷一樣,從中間優中選優、精中取精進行有代表性地保護,並且將保護的責任下放到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級別甚至不同的單位與個人?


鼓起勇氣將這些寫下來,作為一個問題,拋給所有熱愛長城的朋友們一起去探索吧!


黃益敬記於2018年12月2日


(本文圖片全部翻拍自《大同古長城》這一印刷品,有剪切,原圖的精彩,在這裡體現不到萬分之一。之所以稱「印刷品」而不稱「書」,是因為這一畫冊並未採取圖書的形式出版。「長城讀書角」有幸,在它新鮮出爐的時候便擁有了一冊,我更有幸,感謝這一圖冊中的部分照片給了我莫名的感動和勇氣,將長城的環境這個很嚴肅的話題上那一層窗紙輕輕戳了一個小洞。)


來源:長城時光| 從長城到長城學(http://www.wallstime.com/)一言堂:


黃益:《傳統與現代之間:什麼是長城的環境?什麼是長城的保護?》


註:


2018年5月,山西省大同市圖書館成立了長城文獻資料研究中心。隨後,於7月、8月在山西省城太原,山西省圖書館、太原市圖書館分別舉辦了「雄關存舊跡 形勝壯山河——滄桑長城 大美大同攝影展」。11月下旬,大同市圖書館將這次展出的大同十位攝影家的百幅(每人十幅)長城攝影作品以《大同古長城——十位攝影家百幅作品收藏集》為題印刷出版。


為感謝長期以來及新近相識相知,給予我們大同市圖書館和大同長城學會幫助和支持的董耀會老師、鄭嚴老師、張驥老師、黃益老師、翟禹老師、尚珩老師、張俊老師、王冰老師、范震威老師、方金良老師、彭運輝老師、王傑瑜老師、高曉梅老師、楊俊峰老師、王源老師,我分別給他們寄送了這本畫冊。

老師們收到後,非常高興,我也是欣喜不已。


12月2日下午,收到給了我很多指引的長城研究專家黃益老師的這篇文章。讀了幾遍,很是感謝、感慨!感謝黃益老師對這本畫冊的認可、讚譽和解讀!


而更感慨、更令人深思的是黃益老師提出的問題:只有那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才是真實的長城環境。長城,是否應該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進行全面的、系統的、一視同仁的保護?又或者,長城是否可以像碗筷一樣,從中間優中選優、精中取精進行有代表性地保護,並且將保護的責任下放到不同的群體、不同的級別甚至不同的單位與個人?


長城是什麼?長城的環境是什麼?什麼是對長城最好的保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想,這也許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長城研究者、長城保護者、長城愛好者都在不斷地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無論如何,願我們共同攜手,一起努力,保護好長城,利用好長城,為生活在長城沿線的百姓造福,為中國人民造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大同市圖書館長城文獻資料研究中心 陳建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賽一家子 的精彩文章:

12月9日,林賽一家子的線下活動,帶著孩子來吧!
英國使館聖誕慈善義賣會,箭扣長城非遺筐籃受讚美|吳琪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