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傅抱石《瀟照淑女》沈尹默行書《雜詩四首》欣賞

傅抱石《瀟照淑女》沈尹默行書《雜詩四首》欣賞


傅抱石《瀟照淑女》沈尹默行書《雜詩四首》欣賞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傅抱石 瀟照淑女 沈尹默行書雜詩四首 北京誠灝2011 成交價253萬元

作品鑒賞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於陝西興安府漢陰廳(今陝西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主街)早年留學日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校長、輔仁大學教授。1949年後歷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沈北於(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沈北吳(吳玉如)」之說。著名文學家徐平羽先生,謂沈老之書法藝術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已故全國文物鑒定小組組長謝稚柳教授認為:「數百年來,書家林立,蓋無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師大教授、國文研究所所長林尹先生贊沈老書法「米元章以下」。台灣大學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學書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書中我認為適合他書寫的,還是細筆的楮楷,真是清雋秀朗,風度翩翩,在趙孟頫後,難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陸維釗教授評沈老書法時,云:「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

傅抱石從1939年春至1946年秋,即其36歲至43歲的8年間,一直居住在四川重慶郊區金剛坡下農舍,那農舍就是他常常自署的「金剛坡下山齋」。當時,他的山水畫因為受到奇茂多霧氣的巴山蜀水的影響,愈加蒼莽淋漓;他的人物畫因為對顧愷之和石濤的深入研究,而格外具有高古超逸的氣息。

趙清閣(1914-1999)河南信陽人,著名女作家、編輯家、畫家,她與齊白石、傅抱石、劉海粟、郭沫若、沈尹默等都有過很深的友誼。與老舍交往甚多。蔣光慈夫人宋若瑜是第一個誘導她走向文藝道路的啟蒙人。她在省立信陽女師附小念高小時便接觸「五四」運動的新文藝,15歲便離開信陽至開封求學。

上世紀40年代的五六年間,傅抱石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藝術風貌形成了,這就是他頗為藏家看重的「金剛風韻」。傅抱石在藝術上亦崇尚革新。居住四川八年的期間,在繪畫上的創作發生了飛躍的長進,所繪雲煙迷霧,壯麗沈雄。創作章法不落常套,善於把水、墨、色融合為一體。在布局上,他常將山峰的頂峰伸出紙外,或者頂著畫紙的上邊,不大留出天空,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礴氣勢。他在滿紙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大塊文章』的結構。傅抱石在技法上另一個突出的成就是大膽用水渲染,他認為這是宋人畫法的遺存,他創造性地將這種技法移植到巴蜀原產的皮紙上,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他吸收了日本畫的渲染技法,並堅持認為:『他們的方法與材料,則還多是中國的古法子,尤其是渲染,更全是宋人的方法。』他的方法是用色層層渲染,多者積至八九層。濃重渲染法的大膽運用,把線、皴與點統一成面與體。

在此之外,傅抱石不斷探索自然的新法,以『破筆散峰』表現山石紋理以及峰巒結構。此舉拓展了中國畫用筆的表現範圍,在山水皴法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發展,形成了留名後世的『抱石皴』。《湘君》、《湘夫人》或《二湘圖》是傅抱石仕女畫中的代表作,亦是常畫的題材。關於湘君、湘夫人的故事,流傳悠久,二湘為堯之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相傳虞舜南行巡狩,不幸崩於蒼梧九嶷。二妃追隨不及,聞耗哀怨幽恨涕泣不已,以至「以涕揮竹,竹盡斑」。由於「痛之深,思之切」,不久二妃死於江湘之間,葬於洞庭之山,遂成為湘水之神。

這件畫作是他20世紀40年代初在重慶金剛坡所作。此畫中的人物刻畫精緻,湘夫人體態頎長,面目豐腴,肌理細膩骨肉停勻,儀態端莊,似有唐以前仕女風貌,為傅抱石繪古代仕女的典型造型。其情態如思如慕,面容凄惋,不見所思之人,似哀似愁,高古遊絲描般的衣紋勁健飄逸,色彩淡雅,明凈高潔。正是傅抱石「大膽落筆,小心收拾」創作觀的具體體現。

題識:

(一)清閣先生。甲申大暑,有青城、峨眉之游,初秋歸來屬寫此箑,予曾觀清閣,自力瀟照淑女回背,涉筆即乞正之,大雪前二日,傅抱石。

(二)癸未歲暮留滯成都,雜題四首,清閣大家正之,丁亥春日,尹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