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讀「薪水」一詞的來歷,最早與錢沒有關係!

解讀「薪水」一詞的來歷,最早與錢沒有關係!

原標題:解讀「薪水」一詞的來歷,最早與錢沒有關係!


最早的「薪水」一詞,出自《晉書·劉寔傳》,「薪水之事,皆自營給」,說的是砍柴、打水等雜務,不是「工資」,更和錢無關。


中國古代官員的俸祿有多種稱法,如:「月給」、「月俸」、「月錢」等。在魏晉六朝時,「薪水」除了指砍柴汲水外,也漸漸成為日常生活開支費用的意思。如《魏書.盧昶偉》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裡的「薪水」即為日常費用。而明朝時曾將俸祿稱為「月費」,但後來又改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生活費用的支出。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西漢末年到西晉,中國經歷了一個長達兩百年的「錢幣回潮期」,市場上錢幣的流通量和重要性都較西漢明顯下降,官員工資從以發錢為主,變成實物和錢各佔一半,市場上貿易也從主要依靠銅錢,回潮成《詩經》中「抱布貿絲」之類物物交換的場景。很顯然,西晉整個朝代不鑄造一文銅錢,官員「工資」也不著一個錢字,不過是這一「錢幣回潮」趨勢的延續。


由於漢末和三國時的戰亂,和整個社會潮流對錢的反感(魯褒的《錢神論》就是典型範例,這篇西晉著名雜文對錢的弊端極盡諷刺揶揄之能事),加上當時莊園經濟開始興盛,商品交易退化,錢這東西在當時還真未必比穀物、布帛、田地等值錢、好使。當時的許多記載都表明,非但「工資」,連行賄受賄也是實物為主,如「竹林七賢」中的山濤,就曾一次收到鬲縣縣令袁毅行賄的蠶絲一百斤,且記載表明,當時許多官員都收到一模一樣的賄賂。

不過,錢並未真的「人間蒸發」,而是時不時在史書記載中露一下臉,露面次數雖不多,數量卻相當可觀。


比如前面提到的劉寔,曾在西晉惠帝司馬衷時代一次獲得「錢百萬」的賞賜;山濤在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受賜「錢五十萬」;司馬炎時名臣李熹,在太康年間同樣受賜「錢五十萬」。這個時代物價低廉,錢又是極端稀罕之物,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銅錢流動,又是演的哪一出?


仔細觀察便可發現,上面這些和錢有關的大手筆,全部是皇帝對重臣的賞賜,且劉寔、李熹的「賞錢」,是對二人年老後主動按時請求退休、且一貫操行良好的表彰,而山濤的五十萬,更是死後和棺材、壽衣之類一併頒賜下的「撫恤金」。


現今我們上班族按月領取的工作酬勞金,其實就跟古代的月俸、月費是一樣的,主要目的也是用來支付日常生活開銷。所以人們也就把工資稱為「薪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侃一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李靖不是皇帝,三兒子哪吒為什麼被稱為「三太子」?

TAG:侃一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