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俞大猷是如何抗倭的?

俞大猷是如何抗倭的?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俞大猷

俞大猷生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他出身於下級軍官家庭,祖籍在安徽鳳陽,和朱元璋是老鄉。他的先祖俞敏曾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因此舉家搬到泉州一帶居住。俞大猷自幼家貧,他主要靠母親編髮網和親友資助生活。不過,少年時代的俞大猷家中雖然貧窮,但是他特別喜歡讀書,先後跟隨王宣、林福及趙本學等人學習《易經》和兵法。王宣、林福、趙本學三人都是當時泉州的名師,俞大猷能拜三人為師並深得三人所傳也是他後來能夠成為一代名將的重要原因。

嘉靖元年(1522年),俞大猷的父親去世後,他繼承了世襲百戶的爵位。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參加了當年的武舉,並且憑藉一篇名為《安國全軍之道》的策論深得當時兵部尚書的賞識,由此升署正千戶,防守金門。金門地處海島,民風彪悍,歷來難以治理。俞大猷到任之後,深入民間,延請名師來此辦私塾,教化民眾。在俞大猷的一番努力之下,當地治理情況大為好轉。金門人為了感謝他,還特地給他建造生祠。

俞大猷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俞大猷升任都指揮僉事。這一年蒙古韃靼部入侵山西,朝廷昭告天下,公開選拔勇武之士,俞大猷毛遂自薦,但是未獲重用。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俞大猷在汀州府一帶俘獲海賊300餘人,擢升為廣東都司僉事。當時廣東等地的少數民族多次起兵造反,俞大猷都一一平定。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肆侵擾浙東沿海地區,朝廷派遣在廣東多次平定少數民族叛亂的俞大猷前往浙東地區平倭,由此俞大猷揭開了他人生歷程上最為光輝的一頁。俞大猷到任後,他發現倭寇的流動性很大,因此朝廷多次派兵圍剿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針對倭寇的這一特點,俞大猷認為我們的戰術不應該是尾隨追擊,而是應該先攻其戰艦,等到敵人回援時,布好口袋,再一舉殲滅。俞大猷攻其所必救以及斷其歸路的策略得到了上司的認可。次年三月,明軍按照俞大猷的戰術在浙東一帶嚴陣以待,果然大敗倭寇,俘虜和斬首千餘人。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俞大猷又多次大敗倭寇,令其聞風喪膽。倭寇在浙江一帶慘敗後,又竄逃福建、廣東一帶繼續為禍沿海。俞大猷再次奉命南征,取得興化大捷,殲滅倭寇2000多人。

俞大猷公園

萬曆元年(1573年),已經70高齡的俞大猷請求告老還鄉。八年後,俞大猷在家中去世。

參考文獻:

1. 鄒光椿著. 夕陽漫筆 鄒光椿文集

2. 范中義著. 俞大猷傳

3. 宋烜著. 明代浙江海防研究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施祺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在明代素有「開國文臣第一」稱號的劉基,他有哪些突出的功績?
明成化鬥彩為何如此受人追捧?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