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狗十三》今日上映,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它為何是最有後勁的青春片

《狗十三》今日上映,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它為何是最有後勁的青春片

《狗十三》,狗的名字是「愛因斯坦」,主人公李玩的年紀正好是13歲,所以片名也可以叫做「愛因斯坦與李玩」。

而英文片名則更值得玩味——「 Einstein and Einstein」——表面上指代的是影片里前後出現的兩隻狗狗,實際上暗示了李玩與愛因斯坦之間的互文關係。

這部單一個片名就蘊含這麼多門道的電影,曹保平導演可是「珍藏」了五年方才公映,而剛剛跟廣大觀眾見面,它就用凌冽深刻的現實主義筆觸,給所有看過影片的人一記重擊。

環顧曹保平導演以往的長片,皆是從犯罪類型入手,剖析人性和社會問題,《光榮的憤怒》、《烈日追兇》,哪個不是兇猛見血的狠角色?

《狗十三》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將慣用的暴力手段統統隱去,進入到中國式家庭當中,拎出親子關係、成長教育等等這些讓人頭疼,卻又是每個人都必須精心處理的議題。

比起外化的犯罪電影,《狗十三》使用了更加內斂的方式,將視角聚焦到尋常百姓家中,因此才有「片子里發生的事情,彷彿就在講述我們身邊的故事」這樣強烈的情感共鳴。

糟糕的家庭,出色的孩子。

主人公李玩的成長環境,只能以「差勁」來形容:父母很早就離了婚,自己被拋給了爺爺奶奶撫養。

現代心理學普遍認為,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夫妻間沒有好的相處模式,沒有足夠的愛將會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根源。

影片里李玩的母親始終沒有露過面,而父親則因為組建了新的家庭,所以也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碰到和女兒產生矛盾的時刻,不是給錢就是買東西,物質上的彌補不起效了,便粗暴的喝斥打罵。

正因為沒有溝通,父親對女兒真正喜歡什麼也是完全的不了解,在他眼裡,只要李玩「聽話、懂事、爭氣」,就一切安好。

而除了情感上的缺失,李玩還要面對「隔代養育」的考驗。

李玩的爺爺奶奶表面上對孩子非常疼愛,好吃好喝的供著,實際上奶奶連李玩「喝不了牛奶」這樣的小事都記不住。

陷入到長期的溺愛當中,對於孫子輩真正需要的忽視,恰恰也是「隔代養育」存在的最大問題。

作為中國式家庭的特殊產物,它也已經被證明,可能會在人際交往等社會功能方面給孩子造成許多的負面影響。

單親、父母缺位、隔代溺愛,一個孩子在養育者那裡能遭遇到的所有「糟心事兒」,幾乎都讓李玩給攤上了。

雪上加霜的是,李玩正處在令全世界心理醫生都頭疼的心理發展階段,青春期。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是人這一輩子最難熬的階段,除了生理上的變化以外,大多數這一時期的孩子心理上還會在「不能再依賴父母」的危機感和「長大成人渴望獨當一面」的獨立需求之間來回搖擺,衝突不斷。

所幸我們並沒有看到李玩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以及這種不穩定的心理狀態,讓自己出現什麼嚴重的心理問題,反而長成了一個非常健康的孩子。

這種健康不僅體現在她能吃能喝上,更重要的是她還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她有自己的愛好,並且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想要什麼。

當姐姐李堂因為「總得喜歡誰」而跟男孩高放打得火熱時,李玩卻一針見血地指出她的感情只不過是一種——「班裡女生都喜歡他,所以你才喜歡他」——隨波逐流。

可見,李玩雖然只是一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卻已經發展出了獨立的人格,因此也擁有著遠超同齡人的成熟。

這種成熟,可不是大人世界裡的「世故」、「偽善」,而是真正的獨立、敢擔當。

這種成熟,也讓李玩在遭遇青春期各種危機的時候,顯得「遊刃有餘」。

比如,她認為這個世界一定存在著多個「平行的宇宙」,可以包容所有的可能性,這樣人就不必為了自己的選擇而悔恨——以此來化解因為大意的選擇而失去狗狗所帶來的痛苦感受。

再比如,面對男孩的表白,處在同樣情竇初開年紀的李玩,卻有勇氣說出「我不想。」

影片通過大量這樣的細節來告訴觀眾,李玩實在是一個出色的孩子,以至於她早早地就明白了:「人生命的價值,就在於選擇」。

而這樣既保留自我意志和想像力,又成熟敢擔當的女孩,如果能夠繼續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該有多好?

成長,是一生的課題。

相比李玩在心理上的「早熟」,片中大人的行為表現卻各個灰頭土臉,大敗而歸,這一點從李玩父親身上就可見一斑。

他看上去很愛孩子,卻早就逃避了陪伴女兒的責任,在教育上也簡單粗暴,而且經常言行不一,比如——

前腳剛答應女兒要陪她去看天文館展覽,轉頭就忙於應酬把承諾拋之腦後;

上一秒剛剛指責了女兒任性喝酒,下一秒就親手遞上了紅酒杯;

說過的話不算數,以為給足零花錢就是愛,只關注成績等等,我們身邊「糟糕家長」的種種形象,在李玩爸爸的身上都能找得到。

用李玩的話說,她就沒見過「真正的大人」。

最終,影片里糟糕的大人和優秀的小孩,通過兩隻狗狗,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較量。

李玩手中的武器,是「獨立」、「反抗」、「叛逆」;

大人手中的武器,是「懂事」、「順從」、「世故」;

第一隻狗狗,是父親為了修復和女兒的關係買來的,李玩給它取名叫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膽小,缺乏安全感,極度渴望被呵護和照顧。

而狗狗所具有的這些特質,其實就是李玩對於情感訴求的投射。

當這隻「愛因斯坦」被爺爺弄丟,父親不滿李玩的任性而爆發時,孩子和大人之間的首輪抗爭,也就分出了勝負,在那一刻李玩的這部分訴求也隨著狗狗的離開而被扼殺。

第二隻狗狗,是李玩的繼母為了哄騙她買來的,李玩一眼就識破了大人的想法,看穿了大人們不願承認錯誤的本質。

而這隻「愛因斯坦」,表現出和之前的狗狗完全不同的性格,它對人缺乏信任,在家中肆意搞破壞,反抗李玩弟弟的傷害——這些特質同樣也是李玩人格的一種投射。

結果當這隻愛因斯坦在收容所絕食而死的時候,那一刻也就意味著孩子輸掉了與大人的第二輪抗爭。

這場實力懸殊的對決,終於讓李玩變成了大人期待的模樣,懂事、順從、世故。

那麼,大人就是勝利者么?

在影片最後,李玩的弟弟正在參加滑冰訓練,從痛苦的表情和口中稚嫩的台詞能夠看得出來,他是有多麼不情願不喜歡滑冰,然而旁邊的大人卻根本不加理會。

這一幕與電影開頭形成了奇妙的呼應——甭管李玩是有多麼不情願不喜歡,父親依然幫她選擇了英語興趣小組。

糟糕的大人沒有成長,所以,「以後這樣的事兒還多著呢。」

在電影里找尋屬於自己的答案。

電影在這樣的劇情中迎來了結局,然後留給了我們無數的問題,這些問題各個振聾發聵,尖銳犀利。

例如,如果你正為人父母——

不知你之前有沒有考慮過,抱持「都是為你好」的想法去控制孩子、替孩子做選擇,會給他們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如果你的家中就恰好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

那麼該如何處理和叛逆期的孩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是剛經歷了青春年少,但還從未思考過如何度過有意義的人生;或者你就是「成長的煩惱」中的一員——

你又是否考慮過,怎麼才能向父母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什麼方式去訴說自己的苦悶和訴求?

如果你既不是父母,也早就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禮——

那你又是否清楚,成熟的大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可以說,通過刻畫帶有典型特徵的孩子和大人,《狗十三》將我們平時沒有注意到的,還有那些不願意放到檯面上討論的這些難題,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

它對於中國社會,中國家庭中這些難題的表現,不僅角度全面,而且力度之強,在此前的影視作品中是極為罕見的。

然而,影片卻沒有告訴我們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是什麼。

但其實,觀看這樣一個有力量、有後勁的故事,本身就是給了我們所有人一個機會,去直面自己、直面家庭。

所以,何不就從這裡出發,從《狗十三》的故事出發,去真正地審視自我、審視自己與家庭、與他人之間關係呢?

畢竟成長,本就應該是伴隨一生的事情。

它永不過時,至死方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劇透社 的精彩文章:

我全都要!明明可以靠顏值,但偏「彪演技」的電影,你看過幾部?
身臨其境!這些「進入遊戲世界」的電影,你看過幾部?

TAG:劇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