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拜耳集團的後孟山都時代:裁員過萬、業務收縮 發力生命科學

拜耳集團的後孟山都時代:裁員過萬、業務收縮 發力生命科學

本文轉載於「新浪醫藥新聞」。

至此,存續了117年的"孟山都"正式成為歷史,收購完成後,原孟山都旗下的產品名稱將保持不變,而前綴則由 "Monsanto"改為"Bayer",拜耳也因此一躍成為國際農業巨頭,預計到2019財年,拜耳的每股收益將會由1歐元增長至6.8歐元。

就在這項收購完成後不到半年的時間,拜耳的業務整合以及戰略調整策略也隨之出台, 11月28日,在德國勒沃庫森的拜耳總部召開的會議上,公司監事會一致通過了管理層提出的若干提議,內容包括其下幾點:1、計划出售旗下的動物保健資產,可能會給拜耳帶來最多70億歐元的收入;2、計划出售所持化學工業園區運營商Currenta的60%股份;3、出售消費性健康品牌Coppertone和足部護理品牌Dr. Scholl"s;4、裁撤12000個工作崗位;5、其他相關財務調整。從上述的決策可以看出,拜耳的業務範圍大大收縮,拜耳聲稱未來將主要以生命科學為核心業務,上述交易所獲得的收益也將主要用於相關核心產業的投資。

作為一家超過百年歷史的著名企業,早些時候,拜耳旗下業務分為醫藥、動物保健、作物科學、材料科技、消費性保健品等,2014年拜耳將化工材料科技部分剝離,以"Covestro"(科思創)的名字獨立運營,截止2018年1月,拜耳已將"Covestro"減持至14.2%,據此來看,可以說拜耳的轉型計劃早已有之。孟山都是作物種子行業的領跑者,聯姻孟山都則將大大加強拜耳在作物科技方面的盈利能力,同時孟山都的在轉基因育種方面的技術積累,也將使拜耳在該領域獲得極大的優勢,然而孟山都作為一家醜聞纏身的企業,官司不斷,繼美國園丁2.89億美元的天價索賠後,越南政府也正式起訴孟山都,要求其為300萬因"橙劑"而罹患各種疾病的越南受害者進行賠償,拜耳的此次收購會不會更像是一次火中取栗,在收益的背後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為了一個能更好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拜耳還打算調整消費者部門組織結構,這將涉及裁員1100人,剝離原有的作物科技部門將會有導致4100個職位裁撤, "公司職能、支持職能、商業服務和國家平台"的工作,5500-6000個相關崗位將消失。此外,作為拜耳最賺錢的部門,醫藥科技2017年貢獻了超過50%的營業收入和28%的凈利潤,然而此次業務調整,拜耳將會裁掉約醫藥研發部門900個崗位,將部分業務轉移至CRO,與第八因子(Factor VIII)相關的350個職位也將被撤掉。這或許與在2018年前9個月,拜耳藥品總銷量暴跌10.9%有關。然而就這一裁員計劃剛披露不久,就遇到了僱員的強烈抵制,12月3日,大約1000名拜耳員工在德國西部城市伍珀塔爾舉行示威活動,抗議公司裁員計劃,因為按照計劃,伍珀塔爾的生物技術崗位將裁員350人。由於此次裁員大部分將會在德國本土進行,在工會勢力強大的歐洲世界,拜耳的此次裁員計劃肯定會充滿坎坷。

在經歷了多次業務調整後,拜耳的主要業務集中在醫藥和作物科技方面,即"生命科學"相關的產業,拜耳CEO Baumann認為,收購孟山都是對公司價值主張來說最好的選擇,即使這項收購爭議不斷,即使被外人冠以"魔鬼與天使的結合"。

當然,拜耳此次"壯士斷腕"般的業務轉型能否成功,還需要時日檢驗。作為一家久負盛名的醫藥巨頭,此次裁員中,與醫藥研發相關的900崗位將被撤掉,另外350名生物技術崗位也會被裁撤,這對於任何一家創新型企業都是非常罕見的,然而,拜耳並不是第一個宣傳裁撤研發相關崗位的跨國醫藥巨頭,輝瑞、諾華、賽諾菲、諾和諾德等知名葯企也先後宣布裁員計劃,傳統的醫藥研發模式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工智慧、外包服務、專業細分等都是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那麼對於一家創新性的製藥公司,到底什麼才是核心?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畢竟,中國的醫藥產業正在經歷高速發展的階段,創新能力還與國際領先水平有著不小的差距,春江水暖鴨先知,拜耳以"生命科學核心業務"的轉型以及各個巨頭的裁員浪潮,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參考文獻:

1. Bayer to strengthen core life science businesses while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produ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

https://media.bayer.com/baynews/baynews.nsf/id/Bayer-strengthen-science-businesses-while-significantly-enhancing-productivity-profitability?Open&parent=news-overview-category-search-en&ccm=001&presskit=1

2. Big Cuts at Bayer

https://blogs.sciencemag.org/pipeline/archives/2018/11/30/big-cuts-at-bayer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與你何干?
199名學者獲2018年國家傑青、Nature揭示吃「糖」阻止腫瘤生長……|BioWeek一周事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