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獨家報道:澳大利亞的歐泊礦中發現新恐龍物種

獨家報道:澳大利亞的歐泊礦中發現新恐龍物種

撰文:John Pickrell

在這幅插圖中,在如今被稱為澳大利亞的陸地上,一群韋瓦拉龍正穿越一個淺湖。繪圖:James Kuether

在澳大利亞的內陸小鎮閃電嶺附近的Wee Warra礦區,礦工們發現了一種名為韋瓦拉龍(Weewarrasaurus pobeni)的恐龍。這種恐龍與拉布拉多尋回犬體型相當,用後腿走路,擁有用於進食植物的喙和牙齒。

韋瓦拉龍屬於鳥腳亞目恐龍,為了增強自我保護,它們可能會組成群體一起活動。該發現進一步證實,南半球的食草動物由多種不同生物組成,比如三角龍和鴨嘴龍的多種近親,比白堊紀時期北美的食草動物種類更多。

不過,新發現的化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或許在於它由歐泊構成。歐泊是一種貴重的寶石,新南威爾士州這部分地區正是因此而出名。新研究發表於近日的《PeerJ》雜誌。

韋瓦拉龍化石的右下頜部位展現出彩虹的色彩。攝影:Robert A. Smith

「作為一名古生物學者,我對化學的骨骼非常有興趣,就這個案例來說,其牙齒令我倍感興趣,」阿米代爾的新英格蘭大學的主要作者Phil Bell說道。

「不過,如果你在閃電嶺工作,你會發現有些化石就保存在五顏六色的珍貴歐泊中,」Bell說道。

地球上獨一無人的地方

在距離悉尼西北730公里的乾燥土地上,分布著數百個小規模的蛋白石礦。但這裡很少發現恐龍化石,因此Bell稱發現一個含有下頜和牙齒的化石簡直就是奇蹟。

「這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除此之外地球上沒有任何地方像這裡一樣,在這裡你可以在精美的歐泊中發現化石,」他補充道。這個近1億年的化石樣本來自五顏六色的歐泊礦,而歐泊則是地下富含二氧化硅的溶液經過億萬年的濃縮而形成。

這塊化石是由阿德萊德市的蛋白石商Mike Poben於2013年發現的,最新發現的恐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從礦工手裡購買了一袋未經加工的歐泊,之後像往常一樣從中翻找,看看是否有化石。結果一塊與眾不同的歐泊引起了他的注意。

「我腦海里的一個聲音說道,牙齒,」他回憶當時的場景時說道。「我當時就想,我的天啊,如果這裡是牙齒,那麼這就是一塊顎骨。」

Poben留下了疑似的牙齒化石,將剩餘的歐泊交給一個所謂的推銷員,他的工作就是開車在閃電嶺轉悠,尋找買家。9天之後,推銷員無功而返,因此Poben得以進一步檢查自己的歐泊。

「我發現另一塊骨頭化石,帶有牙槽的更小塊化石,我把這塊化石翻轉過來,結果令我大吃一驚。當我把這些碎片拼接在一起時,突然發現這兩塊化石其實來自同一塊顎骨,」他說道。

Bell稱,2014年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個具有與眾不同牙齒的貴重化石時驚訝不已,他還將繼續對這個化石進行科學描述。Poben後來將這個化石捐贈給了位於閃電嶺的博物館澳大利亞蛋白石中心,該博物館珍藏著全球最大規模的歐泊化石。

棲息於南方超大陸的恐龍

韋瓦拉龍的發現為棲息於岡瓦那大陸東部地區的恐龍家族又增加了一員。儘管目前已命名的澳大利亞恐龍不足20種,但這已經是2015年至今的第四種,其中包括蜥腳類恐龍草原龍、甲龍Kunbarrasaurus以及另一種小型鳥腳亞目恐龍皮氏洪奔龍。

如今的閃電嶺非常乾燥,空氣中塵土飛揚,地面上散布著灌木植被。在白堊紀中期,這片地區位於史前海洋伊羅曼加海的邊緣流域,遍布湖泊和水道。

當時閃電嶺位於南緯60°,比如今更靠近南極圈。閃電嶺與南極的距離就像今天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與北極一樣近。這片地區的氣候比較溫和,很少降到4.5℃以下,不過會經歷漫長而黑暗的冬季,太陽只會短暫出現於地平線之上。

「出土於閃電嶺的化石有助於揭示棲息於岡瓦納大陸東部地區的動物,」在9600萬-1億年之前,這片大陸或許佔據全世界大陸的1/5,北亞利桑那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Ralph Molnar說道。

提到白堊紀時期的恐龍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北美西部地區的恐龍。不過「霸王龍-角龍-鴨嘴龍動物群似乎是北美洲和亞洲的特有恐龍,」之前在昆士蘭博物館工作的Molnar說道,他曾在這家博物館參與了1981年澳大利亞最出名的恐龍——木他龍的發現。

相比之下,南半球的恐龍物種構成則完全不同。南美洲(當時的岡瓦那大陸西部)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差異如今甚至開始逐漸清晰起來,他說道。

「與南美洲相比,澳大利亞的鳥腳亞目恐龍種類更多。」

大量鳥腳亞目恐龍

Bell的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報告稱,化石碎片表明,閃電嶺地區至少存在3種小型鳥腳亞目恐龍,而維多利亞州已經發現了四種鳥腳亞目恐龍。

在北美洲,小型鳥腳亞目恐龍與體型更大的角龍和鴨嘴龍生活在一起,「就進食植被來說,後兩者居於進化階梯的頂部,」Bell說道。諸如奇異龍這類鳥腳亞目恐龍或許找不到立足之地,因此不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三角龍和其近親以及鴨嘴龍從未登陸澳大利亞。

「因此,在澳大利亞,小型鳥腳亞目恐龍可以隨意進食植被,並最終進化出了許多不同的恐龍物種,」Bell假定道。

「新發現有助於我們理解白堊紀時期棲息於南美州、南極洲和澳大利亞的小型雙足食草恐龍之間的關係,甚至是它們在這些大陸的遷徙情況,」阿根廷里奧內格羅國立大學的食草恐龍專家Penélope Cruzado-Caballero說道。

儘管曾經組成岡瓦那大陸的大陸當時已經開始漂移,但Penélope Cruzado-Caballero的研究團隊還是在南極洲和阿根廷發現了鳥腳亞目恐龍近親的化石,「這充分表明在白堊紀時期,至少曾有橋樑間歇地連接著這些大陸。南美的動物曾通過南極洲遷徙到澳大利亞,進而產生了澳大利亞鳥腳亞目恐龍?或者是反過來?」她說道。

新化石有可能幫助回答這些問題,Bell和他的研究團隊已經開始研究另一批歐泊化石物種,未來幾年裡也有可能被確定為新物種。

(譯者:流浪狗)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官V)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旅遊 的精彩文章:

巴黎大規模騷亂!近百名警察受傷,中國遊客:嚇人!不敢再去了!
「中華煙」在美國賣白菜價,中國遊客看了火大!但誰都不敢買

TAG:時尚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