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李鴻章是千古罪人,但這個日本總理卻說:李鴻章是生錯了時代

都說李鴻章是千古罪人,但這個日本總理卻說:李鴻章是生錯了時代

原標題:都說李鴻章是千古罪人,但這個日本總理卻說:李鴻章是生錯了時代


從中國、朝鮮、韓國的角度出發,伊藤博文可以算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視李鴻章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這是為何呢?


1884年,日方派出伊藤博文作為代表前往天津與滿清重臣李鴻章就兩國條約展開交涉。這是二人的第一次會晤,李鴻章十分欣賞這個年輕有為的伊藤,誇讚他:「有治國的才幹。」在二人的會面中,伊藤指出:中國的改革政策應該循序漸進。


在返回日本後,伊藤也對自己國家的官員詳細分析了中國目前的態勢與改革方向。伊藤覺得,中國的改革雖需循序漸進,但卻能在短時間內看到效果,「三年內中國必定變得更強」。雖說如此,但日本政府並未在意,反而覺得中國改革大可不必多慮。


那麼,為什麼日本人不相信中國會走向崛起呢?


因為,他們覺得中國人在改革道路上會遇到諸多阻撓,其中,最大的阻礙就來自中國朝廷內部。伊藤還認為:「雖然中國處於迅猛崛起階段,但是,中國人放言海軍陸軍皆已整改完畢,全都是空談,中國的海軍陸軍仍是老樣子。」


不得不說,伊藤對中國的確有較為深入的了解,有時甚至到了「高瞻遠矚」的地步,伊藤對中國官場中的「言官多參變」現象剖析得十分透徹。甲午海戰爆發時,兩國在朝鮮海域激烈酣戰,一顆未能炸響的炮彈轟動了整個滿清朝廷。



軍備武器質量出現問題,其中,必定有官員從中層層盤剝。御史張仲炘藉機彈劾遠在前線督戰的北洋大臣李鴻章,並將貪污軍費、裡通外國的罪名扣在李鴻章的頭上。幸虧,軍機處反應迅速,為了不影響戰局形式,否定了御史的指控「這些控訴影響太大,而且,其中存在許多難以查清的細節,無法查辦。」

這件事給了李鴻章當頭棒喝,後來,李鴻章對朝中搖唇鼓舌的言官強烈譴責道:「言官制度最足壞事。」伊藤博文在1884年對中國形勢的分析中,還長遠的看到了就算是中國支持改革的官員,抱有的理論仍是中國幾千年來的經典。


針對充滿內部問題的中國,伊藤覺得日本此時不宜輕舉妄動,而是應該迅速節省開支、大量修建鐵路、擴充海軍隊伍、在民間發行貨幣,這樣持續三五年後,日本的經濟會迅速增長,不妨這時再來看看中國的形勢,是戰是和再作打算。



甲午戰爭結束後,李鴻章前往日本與日方談判。此時,伊藤博文與李鴻章第二次會晤,作為兩個國家傑出的改革家,二人對此感觸頗深。李鴻章甚至表示:


「在所有亞洲國家中,中國和日本的地理位置最為接近,文化也十分相似,為何要結下深仇大恨?遙望歐洲各國,雖然軍事強盛,但從不輕易挑釁。今天我們作為兩國的使臣進行交涉,互相都明白對方的意思,維護亞洲大局穩定,永遠交好,這樣才能讓我們黃種人不至於被歐洲國家的白種人欺辱。」

面對李鴻章借著「文化相同、膚色相同」的理由極力與日本交好的意圖,伊藤博文巧妙的迴避了李鴻章的「友誼牌」,而是直接了當的與李鴻章談起改革問題:「十年前我前往天津之際,已經與李中堂您談到過改革問題,為什麼時至今日中國仍還是一副老樣子?我覺得十分惋惜。」此番話說得李鴻章無言以對。



兩人的第三次會面是在簽訂馬關條約之際,當時的伊藤與李鴻章仍站在兩國的角度展開激烈的辯論,但是,在唇槍舌劍的對話中,二人亦有惺惺相惜的交心之言。李鴻章說:「雖然我身居重臣的職位,但是,在辦事能力上根本不能與伊藤你比肩,你辦的每件事都十分有成效。」


伊藤則謙虛道:「並非李中堂缺乏辦事能力,倘若李中堂能夠換一個國家做事,一定能做出許多可觀的政績。」李鴻章又說道:「伊藤你平時所做的事,都是我想要去做的;倘若我們處在對方的位置,你就能知道在我們國家根本無法施展拳腳。」

伊藤說:「倘若我在貴國任職,恐怕不能讓朝廷官員信服。但凡身居高位的官員,都有無法做到的事,所忌諱的因素太多,我們國家何嘗不是這樣?」



其實,歷史上不乏有真才實幹之輩,但大部分都生錯了時間,李鴻章本為人中龍鳳,卻不得不嘔心瀝血支撐將傾的滿清,讓人唏噓。李鴻章之才之能,恐怕只有同樣有治國之能的伊藤最清楚。這個外交場上的敵人、思想上的朋友,又何嘗不為李鴻章生錯時代而惋惜呢?


明治四十二年10月,伊藤博文在哈爾濱受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而身亡,終年68歲,死後,日本政府為其舉行了國葬。


參考資料:


『《是是非非李鴻章》、《李鴻章與伊藤博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指點江山 的精彩文章:

人類社會最恐怖的地方,多數有進無出沒人想去,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TAG:指點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