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與佛有關的日子

與佛有關的日子

菩薩的形象演變,從南北朝到隋唐的轉變大致有四點:早期菩薩的形體樸拙,厚重,一般沒有瓔珞只有披帛,飾物簡單。

北齊、北周時期菩薩整體比例勻稱端莊,形體優雅,且開始出現瓔珞,項圈,帽冠精緻華美。

隋代的菩薩是南北朝向唐的過渡期,身上的飾物增多,寶冠,瓔珞等飾物異常精美細膩,且身姿多為前傾的樣式。

唐代菩薩的形體感強烈,特別是盛唐時期,扭腰動勢是主流,肌肉飽滿雄渾,總體瓔珞開始減少,以飄逸的披帛為主,髮髻高聳,面相渾圓,姿勢有站姿,坐姿,跪姿,多姿多呈半趺跏。

北齊阿難。不同的時代,我認為阿難造型的演變,主要體現在對精神面貌的追求上。

北朝阿難臉型圓潤,神情淡然明凈;唐代阿難面部渾圓飽滿,精神抖擻;宋代阿難性格特徵鮮明,人性化的描寫明顯,面容清秀。

唐代持蓮手。富有彈性的線條,就像我們經常看到的壁畫那樣,讚歎。

雙線陰刻北齊佛身。曹衣出水的典型代表。

北齊佛腳。腳踩一個小力士,還是小鬼?值得玩味,青博有一件類似的。

龍-青州北魏-東魏。

有一龍頭完整,氣勢猶存。仔細琢磨龍頭的這些結構,我們發現:北朝人對於線條以及造型的審美趣味,跟後來時代的截然不同。一種孤野,一種清逸。

唐代阿難。肥,胖,溫和內斂卻氣勢外發。這就是我們的唐代胖和尚。可惜頭頂缺了一塊。

時光就像一萬把利劍從我們身上穿過,留下紛紛揚揚的灰塵撒落在歷史的長河裡,一切終究會逝去。

無論是,最美的花朵,最好的光陰。還是,最絢麗的人生——美到極致便是悲傷。

與佛有關的日子裡,恍惚中,凝固了時光。

來源雅昌藝術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玩老玉必看!手刻工與砣工之辨
「東周高古玉」雕琢工藝

TAG:飾迦 |